在云南昭通海拔三千多米的大山包顶上,浑然绵延的山峦闪了几道曲曲弯弯的弧线,让出了一个俨然水乡的小小坝子。坐落在坝子最南端的小镇——大阳窝,当地人也叫“大羊窝”。对名字的来历,笔者没有作过仔细考究,但这个小镇常年艳阳高照,即使周边群山浓雾笼罩,小镇也清晰端坐,一地阳光,这是事实。因四川凉山州进入云南途经大阳窝,这儿也可算作是川滇通道上的一个重镇、要塞,可谓大山包之心脏。
坝子不大,约五公里长,一公里宽,呈南北走向,四周的山平缓起伏,如一个个巨大的蒙古包。山上少树,覆盖了草甸,春夏之季苍翠碧绿,野花齐放,生机盎然,秋冬之季一派枯黄,莽莽苍苍,雄浑悲壮。一条河流发源于大山包南部,浩浩荡荡穿过大阳窝小镇沿小小坝子顺流而下注入金沙江。大阳窝便在一瞬间有了灵气。大山包的水清亮致极,被称作竹根水,大山包人用上几十年的烧水壶底部是从不会有水垢的,那水冬暖夏凉,干爽宜人。下游一家公司用这水酿造的酒还曾在一次全国的博览会上捧回了金奖。
村庄依山而筑,临水而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当地民居大都是大山包人祖祖辈辈居住的草房。墙是土墙,夯得结实、宽敞、高大;楼枕多为松木,浑圆粗壮,上面用细竹棍编成竹楼笆,踩上去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顶上盖了人字形的草盖子,那草是大山包土地上生长的燕麦割去麦穗后剩下的麦桩,结结实实一层一层密密匝匝地压在一起,用木拍子拍得齐齐整整,如给房子戴上了一顶巨大的、厚实而暖和的草帽。
临街的房子多为砖混结构的洋房和土木结构的瓦房,修得气派、洋气,与水泥地面的街道相映成趣,与依山而筑的草房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了一幅现代文明产物与古老朴素村落相互交融的风俗画。
尽管居住的房屋不同,这些房子的主人却是一样的,那就是质朴与善良、豪放与粗犷,对山外世界充满向往和憧憬。
依山而居的人家多为大阳窝的土著居民,他们热爱着大阳窝的河流、土地和阳光,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不舍离开。他们的家里养了鸡、猪、羊、牛、马等可以给家庭带来兴旺的禽畜,地里种了苦荞、燕麦、洋芋等可以让他们充饥的粮食,他们的楼枕上大多在冬腊月间挂满了刚腌制好的猪肉,那是他们一年的油荤。临街而居的大多是大山包境内大阳窝的朝圣者,这个在大山包192平方公里土地上唯一的一个集镇上热闹的人群、琳琅的商品、丰富的文化吸引着这些散居在大山包各个山坳里小小村落中不安于现状的人。这些人便借改革春风拖家带口举家迁往大阳窝镇上,或买了房子或租下铺面,或开饭店旅馆、商店、或卖豆腐卖凉粉做起了小本生意,构成了大山包一道独特的风景。
赶集,是大阳窝最为热闹的日子。山民们压抑了许久的激情在这一天终于得以释放。四面八方小路上涌来了赶集的山民,他们拖男挈女,或牵马赶牛,或背上洋芋荞麦,或肩扛一摞竹篓,这些即将上市交易的商品成了山民们心中最大的梦想和追求。街两旁一大早就摆出了各种商品,有从城里进来的,有本地的土特产,真可谓应有尽有。街上的人大多披着羊毛披毡,摩肩接踵,整个小街成了一条流动的人河。
到大山包旅游观黑颈鹤的游客常常居住在大阳窝临水而居的小旅馆里,睡的是大山包特有的羊毛毡子垫底的干爽舒适的铺,吃的是大阳窝特有的荞疙瘩饭、燕麦炒面、烟熏火腿和陈年腊肉,当然少不了洋芋这样老少皆宜的美食。因而,千里迢迢来到大阳窝的贵客们一住下来就不想走了。
外来客人的逐年增多,大阳窝的山民们也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知道了以前不懂的许多疑问,山民们对这些游客、摄影爱好者、科考旅游者总是充满了敬意,这些大抵就是他们心中的文化人的形象了。他们会拿出家里最好的荞面作成荞粑粑让你品尝,会用最好的燕麦作成炒面赠你,会送最大最香的烧洋芋让你享受。他们以结识了这样一群知书达理的文化人而骄傲和自豪。山民们常常把这种自豪转化成对于子女读书的期望,他们开始源源不断地送子女进城读书。这些被大山禁锢了几代人的山民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去描摹外面的精彩世界,他们不指望子女以后都能升官发财,但他们却期待着子女多读一点书,成为一个比自己有本事的文化人。于是,大阳窝的山民种地更卖力了,做小本生意更辛苦了,一角二两、一元两元的票子从这个山民的手里转到了那个山民的手里,都染了厚厚的一层油腻,最终才转到了城里,转到了大阳窝走出来的学生们手里。
大阳窝在时光的温润里是更加有韵味了。
经过几代人的梳妆打扮,今日之大阳窝,已然变了模样。当你站在大山包之巅,目光漫过那一片广袤的高山草甸,你会看到秀长的坝子里有一条河流,河水清澈,似一条银丝带飘在坝子的中央。这河,当地人叫羊窝河,也正是这条河,让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有了生机,增了灵气,正是这条河,滋润着当地人民,给他们带来了满满的幸运。河的两岸,一栋栋崭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土黄的外墙色调与当地黄土相辉映,与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相得益彰。走进小镇,每一栋风格统一的建筑,大多两三层高,每一层都有一别致露台,暗红色的仿古木护栏,土黄的暖色墙体,给人以油画般的温暖;纵横交错的街区,街间哗哗流淌的溪流,还有那一蓬蓬青葱的翠竹,一株株散发清香的桂花,一棵棵挺拔的雪松,以及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花草树木,使得这个小镇充满了浪漫情调。
随着精准脱贫的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复苏和兴起,当地发挥大山包种植洋芋得天独厚的历史、土壤、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青薯9号等种薯种植。洋芋,再度成为大山包人的致富种、幸福种。全镇五个村都有了自己的洋芋种植合作社,镇里还成立了联合社。笔者建议大山包洋芋得有自己的品牌,一拍脑袋,觉得“大阳窝”这个名字最好,并得到了大家的赞许。于是,“大阳窝”这个品牌成功注册,落地生根。笔者还邀请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夏天敏先生为“大阳窝”品牌题写了商标名,请一位搞设计的朋友为“大阳窝”品牌设计了极富创意的标志和精美雅致的包装,还专门创作了一首歌曲《大阳窝》。
大阳窝洋芋,最好吃的洋芋。
大阳窝洋芋,最适合做种的洋芋。
无论走到哪里,“大阳窝”三个字,都一直藏在心窝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