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风波

[关闭本页]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张宜祥 发布时间:2019-08-07

  

  2012年初春,鲁南山区乍暖还寒,圣水河两岸的杨柳刚刚冒出鹅黄色的嫩芽。傍晚时分,夕阳落山,晚霞的余晖映照着山脚下的盛泉村,一缕缕冒着白气的炊烟从农家小院袅袅升起。劳作一天的人们陆续地从山地里收工回家。街头巷尾,乡亲们三三两两地来回穿梭,有的照面相互打个招呼,有的独自无语匆忙而行。不宽的硬化路上,不时有几辆电动三轮车急驶而过。村中石碾旁的交叉路口处,老槐树下站着一高一矮的两个男人呆呆地望着石碾旁的三个中年妇女。一个妇女手里拿着小扫帚,一边用力地推着石碾,一边扫着碾盘上的玉米。另两个妇女手里分别端着一盆金黄色的小米和一水瓢浸泡过的黄豆。她们三人谈论着家长里短,说说笑笑,荡漾着春天的气息。

  郑老汉双手抱着肩膀上的一把?头和一把铁锨,耷拉着头,从北边路上一步一步地朝人群走来。他一米八的瘦个子,衣着普通却又十分惹眼,黄绿色的老式军棉袄、黑色的裤子、迷彩色的胶鞋让人过目不忘。

  “收工了,大叔。”

  “大哥,这么晚了,才回来啊。”

  老槐树下高个的小伙和矮个的中年男子,主动和郑老汉打招呼。郑老汉慢慢地抬起头,清瘦的脸上显得有些疲惫。“你们都闲着啦!吃饭了吗?”他微笑着回答,声音有些沙哑。郑老汉不等他们回话,也不停下脚步,径直从人群一侧走过。

  “哎,哎!这个老头子,真能干啊!七八十岁的人啦,一天也不闲着。”从石碾路东的大门口传来尖细的声音。

  

  石碾旁的三个妇女循声转过脸一看说话的女人,人送她外号“百事通”。她六十出头,一米六左右,身材臃肿富态,身着红色的长款呢子大衣,脖子上系着一条浅紫色的羊绒围巾,油头粉面的脸上十分光鲜,一点也看不出皱纹。她家在村里是个富裕户,贴着金色琉璃瓦的大门楼格外醒目。她男人是煤矿的老工人,退休后在县城居民小区物业公司当保安。两个儿子已经成家立业,都在煤矿上班。大儿媳是本村的姑娘,也在矿上的大超市里当营业员。她老两口在县城里有套新楼房,一家人平时很少回村。前一阵子村两委换届时,她二哥家的大侄子孙立业被推选为村主任。说起孙立业来,他可是个大名人,镇上的伊美假发厂和红孩子玩具厂都是他开的,厂房占地10多亩,带动了十里八乡的妇女就业。他人缘好,生意红红火火。侄子当上村主任,“百事通”回到村里感到脸上有光,她说起话来快言快语,走起路来一跩一跩的。

  “二奶奶,是什么风把您老人家吹回来的?”端着黄豆的那个妇女高声地和“百事通”开玩笑地说,“您真像仙女下凡啊!说来就来,说走就……”她话没说完,就先哈哈地笑了。那两个妇女干咳了两声,“哈哈”“哈哈”,也附和着笑起来。

  “今天俺二哥过生日,上午刚回来。这不,刚从镇里下饭店进家门。”“百事通”随口应答。她踱着方步不紧不慢地向石碾走过来,站在几个穿着朴实的农村妇女中间显得她是见过世面的城里人。

  “哎,哎,你们知道不?前两天,乡里来人入户调查,把郑老头家的低保给取消了。”“百事通”低声又说,“幸好!俺二哥和俺亲家母两家的低保还有呢……”望着郑老汉渐行渐远微驼的背影,她绷紧肉嘟嘟的圆脸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好像她的消息是独家新闻,神秘又惊奇。于是,那几个妇女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郑大爷家不是军属吗?他的低保办了好几年了。怎么说取消,就给取消了?”

  “郑大哥的心眼太实板了。”

  “肯定没舍得给村支书送点好处,找找乡里干部。不然,他家的低保怎么会取消呢?”

  “郑大爷就知道实干。种地喂羊,一天都不闲着。”

  “是啊。昨天下午,我还见他背来一袋玉米在碾上加工饲料呢。这么大年纪了,一圈圈地推着碾也不知道累。”

  “平时多烧高香就好了。”“百事通”若无其事地插了一句。

  “谁不知道您亲家是咱村书记的表叔啊。他不送礼,也会有低保的。这年月,朝里有人好办事啊。”推碾的那个妇女抬头看了一眼“百事通”,小声地回敬道。“百事通”一时语塞,表情凝重。但她很快又打开了话匣子。

  “你们知道不?郑老头的大儿子郑义从部队转业了,去年年底安置在咱市里工作。听说,还是哪个局的副局长呢。”“百事通”说话间眉飞色舞。她停顿了一下,又接着低声说道:“等着瞧吧!咱村里有好戏看喽。”

  郑老汉低保取消的消息,像似一声沉闷的春雷,在这个450多户人家的山村上空炸响。不久,几乎家喻户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话题。

   

  提起郑老汉吃低保的事来,还得说说郑老汉的家庭情况。郑老汉家有两儿一女,都已成家。郑老汉只有一处老宅子,三间瓦房,一间配房。大儿子郑义在新疆边防部队当兵,大儿媳原在老家县城被服厂工作,前几年下岗带着女儿随军到部队了。二儿子结婚成家不到半年,郑老汉老两口就搬到苹果园的两间平房单独开伙。二儿子和女儿每人有一亩半的山地,二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女儿嫁到邻村做贩卖水果的小生意。郑老汉快八十岁了,身体还比较硬朗,和老伴一起种着一亩多的口粮田,喂养着十多只鸡和几只山羊,生活自食其力。他是一位老退伍军人、老党员,享受参战人员待遇,每月领取150元的生活补助款,他心里感到很知足。然而,郑老汉的老伴常年体弱多病,每年的医药费和住院费开支较大,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子女们平时都帮衬照顾他们,但到了年底还是收不抵出,老两口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他们居住的两间石头平房,还是十多年前看苹果园时修建的。而今,苹果园面目全非,苹果树早已砍伐当柴烧了。尽管郑老汉经常修修补补,依然是夏天房顶漏雨、冬季墙体透风。平房里间安放着两张单人木床、一个旧衣柜和两个盛粮食的大瓮,外间摆设一张老式八仙桌、一张长条饭桌和几把小木凳,户外窗台旁用石棉瓦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当作厨房。这些就是郑老汉家的全部家当。

  郑老汉的三个子女家庭虽不富裕,但孩子们都有孝心。近两年,大家商量着准备给他老两口翻盖平房,然而郑老汉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觉得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不想给子女们增添经济负担,房子能住就行了。的确,几个子女家里经济条件捉襟见肘,拖家带口的,供孩子们上学,日子过得并不宽裕。郑老汉的翻修房子的事,一直拖着,孤立的两间破旧石头平房在村南头格外醒目。

  

  郑老汉办低保,是一次偶然的机会。200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鲁城县双拥办下发通知,要求各乡镇从现役军人家属中推选出困难家庭作为优属重点对象给予照顾。乡镇把这项任务交给村里,老支书和村干部一合计,觉得郑老汉的家庭符合条件,一致同意给他办理低保申请。郑老汉的低保申请报到乡里县里,很快就批准了。村里不用花钱就完成了优待军属的政治任务,村干部满意,郑老汉欢喜,群众也没意见。

  郑老汉办了低保两个月,刚觉得生活有了保障,不料,他老伴却得急病住进县医院。那时郑义在边防团当副团长,年终部队工作任务繁重。郑老汉和老伴商量,要求家里的子女不能把母亲住院的事告诉当兵的大哥。子女们懂事明理,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任务,让两位老人心里感到欣慰。关于母亲生病住院的事,他们守口如瓶。直到年底,郑义带着妻子和女儿从部队回家探亲,才得知母亲的病情。

  望着母亲苍老发黄的脸庞,郑义心疼地埋怨母亲:“您生病住院了,怎么不早点告诉我啊?我知道了,也早点休探亲假回家,照顾一下您。”

  “我不是没当过兵,部队能让你说回来就回来吗?再说了,路途那么远,告诉你,只会让你担心牵挂,影响你的工作。”郑老汉站在一旁,接过了话茬说。

  母亲微笑着对郑义和媳妇说:“我得的是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都是老毛病了。好几年啦,也不碍事。你大大(方言:指父亲)身体没病,还能种地干活。家里没有什么难处,你们在外面就安心工作吧。村里两个月前,给家里帮忙办了个低保,每月给你大大发40元的生活补助。”

  郑义听罢,心里十分感动和惊讶。他感谢父亲母亲这些年来坚强地支撑着家,让他安心部队工作。他惊讶,家里虽不富裕,也不至于吃低保啊!他问父亲:“咱村里办了几个低保户啊?都是谁啊?”于是,郑老汉就一五一十地把办低保的事说了个底朝天。“咱村里批下来10户低保,咱家算是一户。村支书说了,给咱家办低保,这是拥军优属的政治任务。”郑义看着父亲一脸严肃认真的表情,他欲言又止。他心里想,既然这是地方政府拥军优属的工作需要,也不好再说什么。此时,他想起了参军时的情景。

  

  那是1986年初冬的一天,一大早,郑义和新兵们在县武装部集合,步行到指定的学校操场领取军装被褥,走进教室里换上军装,将脱下的衣服交给送行的亲人,背起背包,携带行李,返回操场列队出发。学校大门内外,街道两旁挂满了“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大红标语,几百名新兵在锣鼓喧天声中告别亲人离开家乡,登上汽车,赶往兖州火车站,乘列车奔赴向往已久的军营……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郑义由不满20岁的新兵变成了40岁出头的老兵。郑义带着媳妇、女儿回家探亲,全家人聚集在两间平房里虽然拥挤,但每个人的心里却是敞亮的。十几口人吃团圆饭时,外间一个小饭桌坐不下,只好在里间支上一个案板临时当饭桌,平房里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郑老汉那天酒喝的不少,涨红的脸上一双自信的眼睛透着深邃的目光,大谈当年他当兵的故事。

  晚上休息时,郑义的媳妇和女儿跟着母亲借宿三弟家里。郑义和父亲留宿平房,房顶上垂挂着一盏15瓦的白炽灯发出温暖的光。家里没有电视机,他爷俩就围坐在小饭桌前,一边喝茶,一边长谈。谈论的话题当然离不开部队的训练和军营生活。郑老汉是个军事迷,一提起部队的事就兴奋不已。

  郑老汉望着郑义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家从你爷爷算起,已经三辈人当过兵了。你爷爷参加过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打过日本鬼子,解放战争时打过淮海战役,在部队当炊事员干了五年多,也没评上过战功。后来,四九年春天他因病复员回家,还是当农民。他风风雨雨一辈子,也没有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唉……”郑老汉长叹了一口气,呷了几口茶水。爷爷当兵的故事,郑义小时候从没听爷爷讲过。只记得改革开放那年冬天,爷爷得痨病严重时,父亲用胶轮车推着爷爷到县民政局领过救济金。但不久,爷爷就因病去世了。那时郑义刚上初中一年级,他心中的爷爷就是一位普通的农民、慈善的老人。

  郑老汉见郑义沉思着,他咳嗽了一声,郑义回过神来。郑老汉接着说:“你爷爷当兵的故事多着呢,以后再给你们慢慢讲吧。我先说说,我当兵的事吧。六二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时,我们部队奉命前往福建前线,从莱阳坐闷罐火车6天6夜到达江西上饶,下火车后又急行军三天三夜步行到古田县大桥公社,部队才驻扎下来。那时,我已经超期服役,是个老班长了。部队指战员全副武装,日夜前行,每个战士背着背包和冲锋步枪,携带4颗手榴弹、1公斤盐和1个干粮袋。南方的夏天阴雨连绵,又闷热潮湿,山路泥泞,每天行军40公里以上,同志们脚底板上磨出许多血泡,一些体力不支的战士出现掉队现象。我们班战友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我身体好、力气大,就帮助体力弱的战友扛枪,最多时身上挂过四支冲锋步枪。到达目的地时,我们班的战士没有一个掉队的。为此,连队给我记了一个三等功。”说到这里,郑老汉会心地笑了。郑义望着昏暗的灯光下父亲的脸上自豪的神情。虽然对父辈们当年的经历产生由衷的敬意,但他却又心事重重。

  

  探亲期间,郑义目睹了父母的生活现状,也了解到弟弟妹妹盼望他回来的心情。弟弟妹妹提起村里“百事通”的亲家老冯家,气就不打一处来。老冯家的大儿子金龙在镇上开饭店,二儿子在镇上当办事员。金龙的饭店开得红火、生意好,还不是靠他弟弟帮忙巴结镇里的领导照顾的吗?镇里开会、招待来人、逢年过节都把人拉到他饭店里吃吃喝喝。听“百事通”在街上炫耀地说,金龙的饭店一年能挣30多万块。老冯家这还不知足,村里办低保时竟与我们家攀比,金龙找镇里管民政的干部给他爹要了一个低保名额。更可气的是,村里给二弟家孩子补的半亩口粮田,说好了从老冯家多占的那片山坡地上抽出半亩来,金龙就是赖着不让。从弟弟妹妹羡慕又无奈的眼神里,郑义明白他们的心思,他们希望他转业回家给家里人撑腰,帮忙找到发家致富的路子。所以,在接下的话题里,他们父子谈话间,郑义流露出早点转业回家的心情。当郑老汉听到郑义想转业回家的念头,突然沉默不语。刚才热烈的谈话气氛,一时冷清下来。

  郑义起身走出屋外,外面静悄悄的,天空群星闪烁,村庄的东西两座山脉朦朦胧胧。微微的寒风吹拂着他的面颊,他打了一个哈欠,重新回到屋内。郑老汉见郑义进屋,站起来轻声地说:“天不早了,早点歇着吧。”然后,他又加重了语气,深情地说:“反正我当兵时没有当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要是有文化,我在部队还能多干几年。所以,我知道,文化有用处,就让你们兄弟两个都上学,希望你们长大了当兵,年轻人在部队锻炼锻炼有好处。你看,你当上了兵,已经20多年,多好啊!”

  夜深了,平房里灯光熄灭了,郑老汉的打鼾声一阵高过一阵。那一夜,郑义彻夜难眠。他躺在母亲的床上,想了很多很多……

  半个月的探亲假很快束了。临走时,他与弟弟妹妹商量,凑点钱尽快给父母翻盖平房,改善老人的居住条件。起初,郑老汉仍不同意翻盖平房,但他的老伴心里非常乐意。

  “孩子们担心我俩的生活,都是好心好意。咱家的这两间平房确实不够住了。老大他们一家人回来,还得找地方住宿,多不方便啊!”经老伴这么一说,郑老汉看了一眼郑义,也不再坚持己见。

  “家里有我,我还能劳动,你在外面不用挂念家里。等家里翻盖了平房,住房就没有什么困难啦。家里不图你当多大的官,也不拖你的后腿,只要部队需要,你就在部队好好干吧。”郑老汉对郑义坚定地说。听了父亲的话,郑义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郑义一家人探亲归队后,媳妇把平时积攒的两万元存折取出来,交给郑义寄回老家,让家里尽快翻修平房。对此,郑义十分感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五年过后,到了2011年底,郑义从部队正团职岗位上转业回原籍工作,安置到鲁南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担任副局长职务。过年时,郑义回到山村老家,他见到乡亲们就主动地拜年问好,热情地打招呼。他拜谢村干部和乡亲们多年来对父母的生活关照。村里老支书兴致勃勃地拉着他的手说:“你回市里工作啦,可要给家乡牵线搭桥,多办点实事好事,帮扶村里修路、找项目发展经济,让乡亲们发家致富啊。”显然,老支书把他当成能办事的市领导了。郑义心想,他的所在单位不是重要部门,自己又刚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工作,在市里人生地不熟,为老家办事谈何容易。但他不想让老支书失望,又不好推脱,只好不住地点头。

  郑义回家拜年,父亲母亲心情自然高兴,特别是胆小怕事的母亲心里有了依靠,新修后的农家小院格外温馨。原来两间低矮的平房翻盖成三间宽敞的堂屋,增加了西厢房和大门楼。郑义转业搬家时把沙发、木床等旧家具都用火车托运回来了,摆满了三间堂屋。郑老汉的家一下子武装起来,俨然是一个小康人家。郑老汉走在街上,腰杆直了,原来见面从不打招呼的几个年轻人也对他露出和善的笑脸。

  然而,自从乡干部入户调查把郑老汉的低保取消后,郑老汉在村里很不自在,好像自己犯了错误,怕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有时走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多说话,觉得人们看他的眼神变了。

  

  低保取消这件事,让郑老汉老两口整天闷闷不乐。他们十分纳闷,郑义转业了,家里享受的低保待遇就该取消吗?电视上不是说扶贫帮困,照顾有病有困难的人吗?郑老汉和老伴寻思了半个多月,也不理解上级的政策。他们盼着郑义早点家来一趟,仔细打听打听,让自己心里明白。而此时,郑义却在离老家150公里外的一个叫沙窝村的地方忙于包村帮扶工作。

  鲁南市开展全市“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市里抽调市直机关干部下派工作组到各县包村帮扶工作。郑义和刘科长被单位推荐为下派干部,郑义任单位驻村工作组组长兼村第一书记,刘科长为成员。刘科长已有53岁,也是军转干部。正月初九市里开完动员大会,郑义和刘科长就带着被褥和行李到县里报到,当天下午就进驻了沙窝村。

  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整天入户走访调查,与村干部和群众谈心交流,渐渐了解村情和摸清了村民家庭情况。沙窝村地处平原,由5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524户、2208人,划分为11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2836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一年两季轮作;村民以种地、养殖和外出打工为主。全村仍有37家农户因病因残等原因处于贫困状态,急需帮扶脱贫。村里的基础设施较差,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土堆、粪堆、垃圾堆随处可见。农村道路硬化亮化美化和卫生环境整治迫在眉睫。村小学校舍在建工程、电力农网改造、自来水工程和农田灌溉设施等帮扶项目都需要落地生根。

  郑义代表工作组对上请示汇报,争取单位领导和上级部门支持村里的帮扶项目,落实项目资金到位;对下拜访村民群众听取和征求意见,努力推进脱贫帮扶工作。郑义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哪有时间回老家看望父母呢。工作之余,他抽空给母亲打个电话,母亲的一声平安让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直到“五·一”那天上午,郑义才抽空驱车回老家看望父母。一进家门,母亲抬头看见他,惊讶又责怪地说:“咦!你怎么这么黑了。你三个多月没回来了,工作这么忙啊!”郑义嘿嘿地一笑,给母亲说了参加市下派工作组驻村的事。

  午饭的时候,郑老汉扛着农具从地里回来了。郑义走上前去,从父亲手里帮忙接过农具,放在厢房里。

  说起低保的事,母亲对郑义唠叨一番。她说孙立业他爹和“百事通”的亲家母都吃上低保了。听说他两家是找上面的人批下来的,不占村里的名额。她还对郑义说,自己常年有病,身体不好,能不能到县里乡里找找熟人,给她办个低保待遇。

  “我的低保都给取消了,你还想要啊?”郑老汉插话说,“当初,我的低保是他们给报的,县里批准的。现在又说,你转业了,在市里有工作,我就不能享受这个低保待遇啦。你说说,这是什么事啊?”郑老汉望着郑义,好像有一肚子的怨气。

  结合正在开展的包村扶贫工作,郑义耐心地给他们解释中央的低保政策,并劝说两位老人不要攀比人家。郑义说了半天,父亲听了,觉得郑义说得有道理,办事就要讲原则,他心中窝着的气理顺了。但母亲还是觉得自己常年生病,一年住院两三次,医院按新农合规定报销后,还交纳五千多元的医疗费,家里确实负担不起。

  最后,母亲埋怨郑义说:“你就是认实理。你转业到市里工作,怎么没有一点权力啊?家里一点光也沾不上。你看看人家,谁不给自己家里捞点好处啊。你还不如一个村干部呢!”听了母亲的这番话,郑义心里五味杂陈。

  

  天有不测风云。郑老汉在五月中旬体检时发现身患膀胱恶性肿瘤。郑义接父亲住进市里医院,治疗二十多天,花费达两万多元,虽然新农合报销部分医药费,个人仍负担八九千元的费用。郑老汉心疼花钱,病情有了好转就急着出院回了家。村支书了解到郑老汉的病情,主动把他的家庭困难反映到乡里,再次给他申请办低保。郑老汉和老伴觉得这次的低保申请满有把握,应该会批准吧。

  三个月过去了,乡里也没有回音。郑老汉拖着还未痊愈的身体去问村支书,老支书说:“我早给你报上去了,还没有批下来。你们家的老大在市里当干部,让他找上面的领导打个招呼,不就给办成了吗?”郑老汉无奈地回到家,把村支书话传给了老伴,老伴信以为真。

  有一次郑义回家,心里正为一件驻村帮扶工作项目未落地而犯愁。母亲见到他又说起办低保的事来,他劝说母亲不要再提了,但母亲还是唠叨不止。

  “娘啊,您烦不烦啊!一天到晚就知道要低保。您又不缺吃少穿,您有病我们给您去看。您缺钱,我们给您。咱不要与别人家攀比,就是咱全村里的人都办了低保,咱家也不能去要啊!”郑义竟忍不住性子,越说越激动,把母亲说了一通。母亲看了一眼郑义生气的样子,低下头,沉默不语。

  郑义看着母亲佝偻的身体,眼睛闪现出泪花。他心里真想对母亲说:“对不起!亲爱的母亲。儿子对您失礼了,言重了。”但又说不口,心里堵得慌。

  郑老汉见状,忙接过话说:“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那村里的工作就好干了。咱村的支书知道了,肯定会高兴的。”他挪了几步,靠近郑义悄悄地说:“你娘也是好心,想要个低保就不给你们添负担了。你也别当真了,不用你操心办低保了。以后,咱家不要低保了。”郑义听了父亲的话,局促不安,脸颊红了起来。

  春去秋来,郑老汉身体渐渐恢复了。秋收时他开着三轮车,拉着老伴到一公里外的口粮地收获花生和地瓜。他们一边劳动,一边谈论着一年的收成,脸上露出喜悦的心情。乡亲们见了,夸赞他们不拖累儿女,不给孩子们添麻烦。

  郑老汉的身体好了,但老伴的慢性气管炎病到了冬季,天一冷就会加重。老伴生病住进县医院,郑老汉主动给郑义打了电话。郑义专门请假来陪护母亲,同病房的几个老人都羡慕不已。他们谈起农村低保的事来,滔滔不绝。母亲一提起办低保的事就满脸愁容,话也不多。郑义开玩笑地说:“您是要儿要女,还是要低保啊?”几个老人听了,开心地哈哈大笑。大家都说还是有儿有女好啊。国家照顾没儿没女的贫困老人是应该的,咱们有儿有女的,别再争低保了。听了她们的一席话,郑义看到满头银发的母亲脸上有了笑容。

  从那以后,郑义的母亲再也没有提过办低保的话题。是啊,您老人家有儿有女尽孝赡养,咱还要什么低保啊!

  十一

  2015年3月初,盛泉村进驻了县里派来的精准扶贫工作组,广泛宣传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动员群众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2018年底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工作组入户调查重新核实低保人员,对不符合条件的给予取消,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员给予政策兜底。郑老汉平时喜欢收看中央电视新闻,结合工作组的宣传教育,对精准扶贫政策有了深刻理解。精准扶贫,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要扶真贫、真扶贫,不能办虚假低保、人情低保、关系低保。这些原则已记在郑老汉的脑海里,他时常给老伴灌输思想、提高认识。

  有一次,郑老汉到村里的石碾上压鸡饲料,“百事通”的家门口聚焦了三四个妇女。“百事通”苦楚着脸,说话声音低沉。她一看到郑老汉走过来,突然不作声了,转身进了家门。几个妇女随即散去。

  “活该!他们两家的低保待遇早应当取消啦!”一个妇女走到郑老汉跟前自言自语,又像似有意告诉他。郑老汉听了,也没觉得有什么稀奇。他抬头笑了笑,用力地推着石碾,他的脚步走得更快了。

  第二天,盛泉村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老支书主持会议,工作组第一书记和成员出席会议。老支书宣读了经镇党委批准给予孙立业同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决定。会上孙立业站起来面红耳赤,作了书面检讨。他深刻认识到自己优亲厚友虚报人情低保的错误,诚恳接受组织处理和大家的批评。老支书也进行自我检讨,并表示以后不当“老好人”,要坚持原则、公道办事。

  工作组第一书记在会上指出,低保的对象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群众,主要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年老病残等生活常年困难的群众。他强调,为困难群众办低保是党和政府的暖心工程,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兜底红线,决不允许党员干部优亲厚友、欺上瞒下,发生虚假低保、人情低保、关系低保现象。对已经出现的违规低保必须一查到底、彻底清除,并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党纪政纪责任。第一书记的讲话,赢得与会同志的热烈掌声,郑老汉和几名老党员坐在后排椅上使劲地鼓掌。

  会后,郑老汉回到家里,把村主任孙立业受处分、他爹和老冯家的低保取消的事告诉了老伴。老伴却同情地说:“立业大兄弟,人不错。他这两年安排村里的妇女就业,联系上面给村里修路、打井,干了不少好事。他就是有个小毛病,爱占公家的便宜。”

  “不爱占公家的便宜,就不会犯错误喽……”郑老汉的声音拉得长长的,是那么有底气有力量。

  十二

  一晃三年过去了。郑老汉大病一场,也没有打垮他的身体,他还能坚持劳动。国家给参战老兵提高了生活补贴待遇,每月发放5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郑老汉和老伴再也不需要办低保了。子女们平时常回家看看,带来一些好吃的食物和日用品。他们心情好了,觉得现在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时常脸上洋溢着知足而幸福的笑容。

  子女们工作很辛苦,但都不怕吃苦出力,非常勤劳能干,凭本事吃饭,靠诚实挣钱。“两不愁、三保障”的水平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就在眼前。只要大家好好干,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每当想到这些,郑老汉心中就会涌起劳动致富的激情,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更足了。

  人间四月春色暖,盛泉村山清水秀。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郑义回家看望父母。他一下车就看见父亲母亲站在大门口,热情地请两名村干部进家坐一坐。郑义上前与他们打招呼,见他们手里还拿着几块金色的牌匾。他们匆忙告辞离去。郑老汉高兴地指着大门上方,问郑义家里是否挂上了。

  郑义微笑着告诉父亲:“前几天刚挂上,街道办事处的同志到家里给挂的。”

  “挂上就好。挂上就好。”郑老汉满意地连声说,“那咱们家里就有两块‘光荣之家’牌匾了。”他一双深情的眼睛格外清澈,清瘦的脸庞表现出自豪的神情。

  郑义抬头仰望家门上方,那块“光荣之家”金色牌匾与大门左侧挂着的“共产党员户”铜牌,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作者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省运动会指挥中心C区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编辑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