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声音变奏

[关闭本页]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林文钦 发布时间:2019-08-07

  带着一颗安静的心,体验着城市的声音变幻,是别有韵味的事。

  我居住的宁德城,一直在声音的变奏中不断前行。对于每一个经典的城市,它应有所处时代的声音表达,就像那些在历史中风化了的城市记忆,只要那些老宁德人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时的民房、街道,然后感慨历史的变迁和生活的幸福。

  作为一名70后,我的耳朵见证了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不凡演绎。大小建筑工地,轰轰烈烈的挖掘机和脚手架,指挥台上响起的开工哨子,太阳在头顶上威严地移动,天空中寂静飞过的鸽群……拆迁和重建,像在城市上空频繁吹响的起床号和冲锋号,而这种号角却在这里演变成了若干新的楼群、新的马路、新的公共设施。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建设也由单一的号角演变成了宏大的交响乐。

  日复一日地,耳朵里面的城市在周而复始地奏鸣时代乐章,汽车喇叭、某种机械的轰鸣、流行音乐以及各种人声组成的城市声,这种繁杂的声音里面别有一种铿锵的力度,很像火车车轮向前奔跑时的音律,很能激发人的想象。我有时想,时代在前进的时候,不仅会留下万象更新的物证,在前进的过程里面也是有声音的,这种声音伴着光彩、热度、力度,在生活的海洋里面全方位地开花。有时我也心想,尽管我们无法抗拒城市的喧嚣,但这又何妨呢?对一个心智健康的人而言,城市中所有的嘈杂和喧哗,不正交汇成一支摇滚乐么?

  城市或许不会在乎我们的声音,它们只在乎各种形式和运动。而我们,却希望听到城市的声音,希望找到城市最初的印迹,并据此追寻到这城市淳朴的原始的内在精华,了解了它,才知道我如何活着,或者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活得更为安然泰实。

  一个人独处时,我不由打量起宁德——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海滨工贸城市,我聆听着它发出的声音,竟发现其中蕴藏的独特味道。那些消失的声音已经永远消失,保存下来的声音,如地方戏、民歌小调、贩夫走卒的吆喝声,随着生活方式的剧烈变迁,渐渐成为父辈一代人的回忆。

  “磨剪刀”“补雨伞”“箍桶哟”……这些老城旧街最熟悉的吆喝声,它隐匿于街头巷尾,带着最本土、最亲切的记忆,曾散发着清贫岁月的芬芳。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叫卖声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坏收音机、录音机修吗”“有坏冰箱、坏空调修吗”同时伴着“收购旧影碟机、旧电脑、旧手机哟……”21世纪的商品经济浪潮风起云涌,宁德大地又飘荡起一种新的吆喝:“收购旧家具、老家具、红木家具……”最有趣的是,吆喝声中夹杂着南腔北调,各具特色,抑扬顿挫。这声音听起来简直就是精彩的小品或相声,不啻是一种原汁原味的艺术享受。

  城市的蜕变需要漫长的过程,当宁德城开始逐渐长大增强,我慢慢学会了倾听:城市的新生,正在我们身边。请记住城市生长的脆响和剥落,回过头去,在这些声音里,我们会看到一场独特认知的变迁,这是城市留给我们每一个人不一样视角的故事。跟着这多元化的城市声音,我们可以去探寻它的成长脉象。复式调的声音里,隐藏着城市的长和城市的深,以及与这个城市一起长大的文化。

  夏日的某个清晨,我悠闲地步入宁德市的南漈社区,感觉到这里的声音悄然更换了音色。晨风中,社区广场上飘来了广场舞旋律,退休大妈们在动感激情的《好日子》中翩翩起舞。富有音乐细胞的姑娘们,拉响了手中的手风琴,优雅的琴声掠过清澈的护城河面。晨光抚摸着城市,路边早叫的蝉鸣,卖早点的叫唤声,又像是城市交响曲中突然插入的轻快小调,突然间让我精神一缓,心情随之放松。当日午后,我聆听了城市诗歌朗诵会,开场的一首《面朝五月,春暖花开》就让人心旷神怡。想来,现代城市是复杂而和谐的,不同音色的声音组合在一起,传统文明与现代都市的交融,让我觉得这种声音是那么的遥远而凝重,却又如此的灵动而亲切。

  作为城市的居民,我的耳朵是有福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后,我在城市聆听的项目多起来了。我的听觉中,不再是上世纪末单调的地方戏、说书声和电影配音。当我充分打开自己的耳朵,敞开自己的心灵,所听到的不仅是天籁音乐声、朗朗诵读声和铿锵讲演声,更是城市文化拔节成长的声音。在宁德城中,艺术大讲堂、读书论坛、媒体演讲周等文化品牌活动方兴未艾,吸引着我加入了“听讲座一族”。当年迈的母亲看我戴着耳机听着网络讲座,就投来了羡慕的眼神:“你们年轻人好呀,不像我们这一代人,缺的就是精神生活!”

  或许城市的声音略显纷繁,而我仍用心去感受,感受那难以抗拒的诱惑。当我穿越宁德的网状街区,城市就给我一种想象,这想象在我心中倒腾起一股热浪,使我无法抗拒对它的歌颂。是的,城市在声音中发育,如春天里的草根,所有的根须都张开了……充分伸展、膨胀、吮吸,你可以竖起双耳去听,听着她骨头发育的响声。

  跟着这声音,我们可以去探寻城市的成长脉象。当我站在城市的边缘,如同站在大海的边缘,脚踩阴柔的沙,轰然巨响冲击耳鼓,这种声浪对于生命的洗礼是何等彻底!尽管我在城市边缘感受到的,是一种把我排斥在外面的声浪,但我并不畏惧它,而且它常常给我一种说不清的斗志。

  城市在扩展,建筑在拔高,这是火红年代必然发生的发展景象。像动车站、下塘码头、东侨开发区等场所,它们发出的声音并不一定仅是动人的乐章。建筑工地的敲敲打打声、电锯的刺耳“吱吱”声、马路的车来车往声、商场扩音器的叫卖声,每一种声音,都增加了城市音响的分贝。而这些纷繁的景象,却又掩盖不了城市的休闲品质。在宁德,这座被誉为“常来看一看”的城市,四处流淌着如同葫芦丝一般丝滑悠扬的声音。当你走过一个个茶室、休闲厅、路边便利店,观察着每个市民安逸祥和的表情,每个表情都是一个音符,共同汇成了这座休闲之城的淡雅之音。这种声音的节奏是慢的,乍听起来,有着说不出的慵懒,仔细回味,却发现在这慵懒之中,有着数不尽的安宁与恬淡。在细微之处,又蕴藏着无穷的变化,透出奇妙的城市灵气。我想,你会立刻就迷上这种声音,并情愿永远停下脚步,沉浸于此。

  走在宁德的大街小巷,迎面而来的是荡漾着五颜六色的笑脸,那争奇斗艳的姿势,像不谢的鲜花一样,盛放着欢欣的表情。

  宁德。宁德。我默念着这因新能源产业而闻名的城市,不由怀想起她带给我的几个感动时分。

  一次是2017年的初秋。在东侨中学的体育场,大型助学公益演出后的烟火表演。当时我拿着朋友的票去观赏。烟火打到高空中的隆隆的响声,人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在那一刻,我像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孩子一样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仿佛看到只有梦中才可能出现的幻象。那样的光亮,那样的绚烂,好像整个银河系的星星都落在了这一片上空,来自祖国不同地方的人群的欢呼,足以把一个人的情绪从头到脚都浇透成欢快。原来,欢快是不问来源的,更是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的,汹涌成了一个喜悦的汪洋。

  再有一次,是在市艺术馆看演出。我踏着厚实的红地毯,靠在宽大的座椅中,屏幕上正放映着《大美宁德》的城市形象宣传片。画面聚焦着各个民族的脸孔,汇集着山海文化的要素,它们分布在老街新城、院校民居,在新兴的工业园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相互融合,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交汇,不断排列组合成一批又一批新的带有本土特质的要素,它们在宁德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壤生根、开花、结果。

  宁德,她是一座总会让人感动的崛起之城,因为她凝结了太多的故事。故事,是建国七十年发展间发生的事,但它们带来的感动总是常驻心间。

  当我坐着车子在市区观光,一个个养眼的情境在视线中掠过:联信广场、会议中心、东湖湿地、北岸公园、三都澳迎宾馆、体育中心、博物馆、儿童乐园……车水马龙的街区,一幢幢刚刚崛起的高楼大厦;白昼的生机盎然,黑夜的五彩斑斓;新华书城,健体中心,社区书报亭,巨型广告牌……我忽然觉得一直埋藏在心底而又怯与开口的热爱,以及深刻的幸福感油然而起!

  古意而新潮的宁德,它日新月异的发展汇成一首大型的交响乐,汇成一曲更美更动人更好听的“新时代颂歌”。

  混合多种色彩的声音,记录了城市成长的历程,也融入了市民复杂的文化情怀。前日,我听在宁德新媒体工作的朋友黄君说,他将大街小巷录入的数十小时的声音重新剪辑编排再放出,在耳机里再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从中,大家听到的城市声音并非枯燥乏味。通过声音的再现,那些被掩盖在“众声喧哗”里的城市声音细节,以及隐藏在声音背后的城市表情和情绪都别有一番滋味。

  我的记忆中仍保持着一个画面,那是初秋的镜台山公园下了一场小雨,在寂静的午后,能听见雨滴打在树叶上的“嗒嗒”声。之前,我似乎从没有体会到“万籁俱寂”是个什么境界,就是到了郊外的支提山森林公园里去玩,也是大家成群结队的,到处都充斥着人的声音。有时想想,偶尔真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了,我还会很惊恐呢!待重新回到了市区的喧嚣里,才能暗松一口气。看来,滚滚声浪才是滚滚红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宁德,城市的明天更美好。”这个目标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要经历一些时代变奏。我要告诉你的是,城市的声音并不比大自然之声缺乏诗意,关键是你要练就一副能闻善听的耳朵。

  (作者,男,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获孙犁文学奖、老舍散文奖。)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