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个子小小的,留着一头清爽的短发,做事风风火火,走路带风。无论是做家务,还是散步、逛街,只要嘴巴一得到空闲,她便会轻轻哼起她的歌。
母亲的嗓音有些微微的沙哑,音域不开阔,记忆也不算好,哼唱起歌来总是断断续续的,歌词不记得便哼一段旋律,高音高不上去,就降八度自动接上,虽然不专业,却能让听歌的人心里觉得舒服。我对音乐的最初感知就来自她的歌,我对祖国最初的印象也来自她的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母亲教会我的第一首歌。那是我读小学的第一年,学校组织合唱比赛,要求每个家长把孩子教得滚瓜烂熟。这首歌的旋律其实很简单,朗朗上口,听几遍便记下来了,但是里面的歌词对于我来说却太难了。母亲不厌其烦地一次次重复,然后再一字一句地纠正我的发音。经过一周的练习,我熟练地掌握了这首歌,顺利地参加了合唱比赛。这一周的时间里,母亲不仅教会了我唱歌,还给我讲了许多小故事,“四渡赤水出奇兵”,“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犹如一颗颗种子在我小小的心灵里慢慢生根发芽,让我愈发向共产党靠拢。
我是大学里第一批入党的,同学们都问我,为什么这么急切地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的脑海里便会想起我的母亲。有了母亲的督促,一进大学校园,我便向党组织递交了我的入党申请书,然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母亲最喜欢的一首歌是《歌唱祖国》,她也确实如歌里所唱,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感叹祖国的美好,新生活的幸福。
母亲第一次坐飞机是2012年,她从成都到深圳来看我。下了飞机,她绘声绘色地跟我分享在云彩之上的感受。她说,20多年前,她的老师跟她描绘未来生活的时候,她怎么都不敢相信,36小时火车车程的两个地方有一天可以在3小时之内就到达。我们今天享受的便捷必须感谢祖国,正是因为祖国的强盛,我们才能有好日子过。
后来我们去过很多地方,在香港的金紫荆广场,在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在三亚的天涯海角,在阳朔的漓江边,在厦门的鼓浪屿,在井冈山在延安,每一个地方都是母亲拥抱美好、赞叹祖国的地方。
音乐是个忠实的记录者,她不仅记录历史还会讲述历史,每一首歌都有她的时代烙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状态。母亲是在“文革”时期出生、长大的,那段时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现在比起来相差甚远,有人说那是“饥饿”的时代,但随着改革开放,母亲从“饥饿的女儿”变成了“小康的妻子”,母亲的女儿们享受了母亲那一辈没能享受过的“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扩招”这些时代的红利。虽然现阶段还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们都坚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后来我才知道,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人、一件物品,并不会因为她有多完美,而是在你明知道她有多么不完美的时候,还一如既往地喜欢她。母亲对祖国的感情就是这样,我也是这样,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这样。而母亲的歌之所以让人听着舒服,是因为她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来演绎每一首歌,歌词中对祖国的赞颂、对新生活的感激都是发自她内心深处的感受,古人常讲“言为心声”,唱歌亦如此。
母亲还在唱着她的歌,轻快的、愉悦的歌声时常飘荡在空气中,扩散开来,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传递着她的正能量,表达着她对祖国的感恩之情。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都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