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天高云阔,青山环抱着绿水,清风舞动着经幡……它是朝圣者的乐土、艺术家的天堂,也同样令首都艺术家牵挂。
6月20日至30日,北京市文联组织首都艺术家代表团一行70余人,在北京市文联主席张和平等领导的带领下,又一次赴藏开展“共话京藏情·同筑中国梦”文化交流慰问活动。从北京到拉萨、再到林芝,从学校到社区、再到部队,一时间京腔京韵在藏区基层遍地开花,并与当地艺术邂逅碰撞,迸发出一道道耀眼的艺术火花。
赴藏首都艺术家合影。 薛 帅 摄
北京杂技团带来抖空竹表演。 薛 帅 摄
北京万兴歌舞团带来京味儿十足的舞蹈《秀色争春》。 薛 帅 摄
杂技演员刘鑫、高林为藏区群众带来杂技表演《肩上芭蕾》。 刘子畅 摄
青年歌唱家高原演唱《春天的芭蕾》。 刘子畅 摄
歌手孟文豪演唱《仰望雪域》感动众人。 薛 帅 摄
首都书画家笔墨写深情。 刘子畅 摄
崔山带来的京胡表演。薛 帅 摄
歌手姚剑为师生带来歌曲《牧马人》,引得观众热烈掌声。薛 帅 摄
演员王博、张艳带来精彩的魔术表演《中国红》。薛 帅 摄
相声演员梁子、高飞带来的《超级嘉宾》让人捧腹。 薛 帅 摄
看到首都艺术家的精彩演出,藏族阿妈非常开心。 刘子畅 摄
口技演员冀勇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小动物的声音。 刘子畅 摄
首都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 薛 帅 摄
亮点一:缤纷艺术交相辉映
此次文化交流活动中,首都艺术家代表团在拉萨、林芝等地共献上了7场文艺演出及7场书画创作笔会,通过一系列丰富而极具地方特色的节目与互动,再谱“京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之歌。
“让人们都凝望你呀,我的喜马拉雅;让人们都呼唤你呀,善良美丽的珠穆朗玛……”作曲家、歌手孟文豪演唱的《仰望雪域》倾诉了对西藏的深厚情谊;在国内外杂技比赛中屡获大奖的北京杂技团献上《蹬鼓》、《肩上芭蕾》等节目,将杂技技巧演绎得精妙绝伦;北京歌剧舞剧院演员闫羽如演唱的《天路》、解放军艺术学院歌手马佳演唱的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青年歌手姚剑演唱的《牧马人》,共同祈愿雪域高原的未来更加美好;荣获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国际呼麦大赛一等奖的斯琴巴特尔,带来了呼麦演唱《我的大草原》;梁子、高飞表演的相声《超级嘉宾》,让藏区同胞有机会现场感受相声的语言魅力;北京万兴歌舞团带来的舞蹈《秀色争春》将京剧艺术与古典舞完美融合,展示了青春的活力,让观众大饱眼福……
无论是在可容纳2000余人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礼堂,还是只能容纳几百人的拉萨堆龙德庆区SOS儿童村小操场;无论是在宽阔的室外,还是略显拥挤的室内,文艺演出均以综合多个艺术门类的文艺盛会的模式奉献给当地观众,涵盖了舞蹈、歌唱、杂技、相声、器乐、曲艺、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既有底蕴深厚的传统精品,又有专门创作的名家新作;既有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韵,又有经典传唱的藏族歌曲。演员则以北京中青年艺术家为主,也不乏河北等地的“北漂”演员。
亮点二:演员献艺毫不“惜力”
“藏区群众的掌声、洁白的哈达是最美的回馈。”来自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剧团的独唱演员高原一语道出众多首都艺术家的心声。
高原的歌声如同她的名字,更像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赞美。“这是我与这片土地的缘分与默契。”高原说,刚到拉萨,低压与缺氧的环境使她一度陷入困境,为了将演出状态发挥到最佳,上台前她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不同海拔造就了不同的环境,会影响到发声状态,就算是拿手曲目在新的环境中也不敢大意,要重新调整状态。”北京歌剧舞剧院独唱演员王俪霏说。为了达到预期的演出效果,两人在台下反复练习、毫不懈怠。首场演出高原演唱的《祝福祖国》与王俪霏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均惊艳四座,让擅长高音的当地藏族歌手也赞叹不已:“首都的歌唱家实力确实强。”
“这是我第一次来西藏演出,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来。”在王俪霏看来,基层的表演经历对一个青年演员的成长至关重要,离开喧嚣的大都市,离开过于华美的舞台,走进田间地头、寻常巷陌中,才能真正接地气,才能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获得最真实、最宝贵的演出经历和成长体验。“西藏观众给我的热烈反馈让我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是能给予他们能量的,这种感觉对一个歌唱演员来说至关重要。而很多藏民是天生的好歌者,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可以吸收很多原生态的音乐元素,促使我进步,获得‘反哺’。” 王俪霏说。
口技艺人冀勇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也带上了青藏高原,7场演出中几乎每场都有他的绝活儿展示。《欢天喜地》、《家禽狂欢曲》、《军营的一天》等多个节目引得藏区观众掌声与欢笑声不断。“每次来西藏,都经历一次身心的洗礼,更多的是观众给予我继续传承好这项技艺的动力。”他说。
亮点三:文化进军营,书画展情怀
7场精彩演出轮番上演的同时,程茂全、廖廷建、郑轩、窦志强、张建豹、孙晓材、王志学、余光清等首都书法家、美术家也与南杰旺扎等藏族书画家开展了7场书画创作笔会交流,相约笔墨、以文会友、互相切磋。
“很多战士都让我写‘家和万事兴’,这就是军人们家国情怀最朴实的体现。”书法家程茂全说。6月24日,首都艺术家走进武警西藏自治区总队第二支队,演员为武警官兵送去文艺慰问的同时,书画家们也现场挥毫泼墨,以笔墨抒情怀。一位叫王斌的战士仔细凝视着一幅书法家刚刚写完的字,只见洁白的生宣纸上“观涛”二字跃然眼前,遒劲有力。“首都书法家告诉我,军人的胸怀包容万物,正如海浪波涛般宽阔辽远、连绵广博。”王斌很满意这幅作品,他说,回去要把它装裱起来,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激励自己常养浩然正气。
画家孙晓材受到高原上耐受力极强的牦牛启发,以此为题材现场为武警官兵创作作品。“青藏高原上的牦牛最能体现驻藏武警战士身上特有的气质。牦牛坚忍不拔的脾性,它的忍耐、正直、忠心与威武雄壮,都是军人的可贵品质。”在孙晓材看来,西藏给了艺术家们太多独一无二的经历和宝贵的灵感,艺术是从人民中来、再到人民中去的一次升华。“西藏的风土人情感动着我们,我们用最敏锐的触角去吸收西藏生活中的点滴精华,把它用艺术记录、用美术表现,赠予那些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们,就像我现在创作的这幅牦牛图。”他说。
亮点四:文艺润泽特殊群体
6月23日,北京艺术家代表团走进拉萨市城关区塔玛社区进行文艺慰问,该社区附近街道的数百名环卫工人观看了这场演出,尼玛卓玛便是其中一员。当地的环卫工人每天早上7点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平时工作枯燥且辛苦,很少有机会看到文艺演出。当看到自己喜爱的相声和杂技表演时,尼玛卓玛激动地说:“太精彩了!平时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今天如同过节一般。”
当首都艺术家来到拉萨市堆龙德庆区SOS儿童村时,几乎每一位艺术家的心都“融化”了。孩子们和他们的“妈妈们”挤在一起观看了首都艺术家带来的文艺演出。“孩子们的成长需要艺术的滋养,感谢首都艺术家们。”一位名叫索朗央金的“妈妈”坦言,希望今后更多文艺资源能注入藏区,不止给孩子们提供物质上的资助,更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持续支持举措。
据了解,该儿童村最大的特点是以家庭形式进行管理。每个家庭单位由一名单身妈妈和8至9名不同年龄、性别的孩子组成。这些孩子多数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弱。初来儿童村时,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大,最大的也才上小学二年级。“引导每个孩子智力‘脱贫’也是我们的关键任务。”该儿童村相关负责人说,在与儿童村不同孩子的接触中发现,有些孩子很有艺术天分或强烈的学习艺术的愿望,“过去条件不允许,现在随着资金、资源的到位,慢慢的我们也将孩子们的精神健康与成长作为重要的关注点,希望更多的艺术团体能来我们这里义演,在孩子们心中播撒艺术种子。”
亮点五:文化援藏持之以恒
此次活动中,首都艺术家们还赴拉萨、林芝等地采风、创作,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心中的“世界屋脊”,记录下对西藏人民的美好祝福,见证京藏两地民族团结、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西藏是我终生不能割舍的地方。”画家张建豹说,从1995年至今,21年的时间里,共来到藏区11次,每一次都有新变化,每一次都带给他新的灵感。“我见证了多年来援藏的成果。”张建豹说,他要把这里的山川河流、万物生灵都锁进眼里、藏入脑海、深埋心中,要把它们凝固于纸上,要继续丰富西藏题材的相关作品。而作为画家,也要以一己之力不断践行,为文化援藏贡献绵力。
多年来,正是这条叫做“援藏”的纯洁“哈达”将京、藏两地的民心紧紧相连。无论扶贫还是援藏,文化、艺术都如同阳光和雨露般为藏区的全面发展提供养分与“软实力”支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原人民的精神面貌,浸润着这片离天最近的淳朴土地。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也是北京市文联文化援藏的第五个年头。“五年的坚持,一如既往地深入基层、普惠群众。”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刚杰说,一方面,通过组织艺术家开展慰问演出、交流笔会,丰富藏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让艺术家从基层汲取艺术养分,从而加强京藏两地更深一层的文化交流。活动开展5年来,越来越能摸准藏区观众的喜好之“脉”。于是,今年的交流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服务更加精准、效果也更加明显。“文化援藏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条路上,我们要走得出彩,更要走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