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悠扬的《阿里山的姑娘》 ,婉转低回的《神话》 ,在热烈的掌声和尖叫声中,一段段熟悉的旋律飘入在座的观众的耳中,笑声和欢呼声一遍遍响彻全场,美丽的阿里山、日月潭……宝岛台湾与大陆人民的心在熟悉的乡音中连接在一起。
4月11日至22日,由北京市台办、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北京市文联主办的“乡音相知乡情相悦”京台文化交流暨第十六届京味文化之旅活动,先后深入台湾新竹、嘉义、高雄、屏东、台中、彰化、桃园、台北,倾情献上了8场文艺演出、 8场书画笔会、 6场魅力北京图片展、 2场座谈会、 4次参访对接等形式多样的文艺交流活动,直接观众达万余人次,书画家创作作品两百多幅,与一百多位台湾当地文艺院团负责人、艺术家深入交流。
京台两地文艺界人士为京味文化之旅点赞
两地艺术家交流 李雪 摄
笔会现场书画家挥毫泼墨
展现古典美的舞蹈《踏歌》 王晓溪 摄
冀勇通过口技与观众互动 王晓溪 摄
展现河北梆子唱做魅力的《背靴》
李丁、董建春的相声表演既有传统相声的神韵又激情洋溢
王媛媛(右)与台湾戏曲艺术家朱锦荣联袂演出于点儿表演魔术 王晓溪 摄
杂技《蹬鼓》
党中华、吴永飞倾情献唱
国家非遗项目京西太平鼓展示地道北京文化
殷瑛与台下观众互动 王晓溪 摄
《戏说古人》深受中老年观众的喜爱
“魅力北京”图片展
节目主打京味、辐射津冀:让宝岛人民惊艳
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着继往开来的新形势。两岸民间社团是两岸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京台文化交流暨京味文化之旅”文化交流活动,是北京与台湾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味文化之旅”举办到第16届,彰显了这一文化交流活动的强大生命力,以往每届文化交流都紧紧围绕扩大两岸文艺交流,增进两岸人民情感,以传承中华文化、展示京味文化为主线,以促进京台两地文化的合作发展为主旨,以亲情、友情为纽带,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北京文化特色、饱含浓郁情谊的交流联谊活动。
今年,“2016京台文化交流暨第十六届京味文化之旅”赴台交流活动,以“乡音相知乡情相悦”为主题,与以往十五届交流活动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色更加鲜明。此次“京味文化之旅”精心编排了30多个节目。在节目内容上,涵盖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不同艺术门类,节目形式包括舞蹈、杂技、魔术、独唱、京胡拉唱、口技、京西太平鼓、民族管乐串吹、相声、铁片大鼓、河北梆子等。既有戏曲、相声、小品、歌曲、口技、魔术等传统节目,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西太平鼓” ,还有铁片大鼓和独具地域特色的京剧、河北梆子。在演出团队和演员上,既包括专业演出团体,也包括经常参与北京市文联慰问交流活动且舞台反响好的团体,还包括在北京市各区文联展演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演员及其带来的拿手节目。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文艺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北漂”演员也参加了此次演出。
在8场舞台文艺演出中,北京的文艺家为宝岛人民带来了富有北京特色、在国内外获过大奖、表演水平堪称一流的精彩节目。例如,由北京舞蹈学院带来的舞蹈《洛水佼人》和《踏歌》 ,富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汉唐特色。其中《洛水佼人》获得了第十四届北京舞蹈大赛专业青年组群舞一等奖, 《踏歌》曾获得首届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金奖,被称为北京舞蹈学院的“镇院之宝” 。来自嘉义的罗女士感觉古典舞的表演很新鲜,因为此类舞蹈在台湾很少见,她笑着对记者说:“她们的身子怎么那么柔软,像水一样。 ”
杂技《蹬鼓》是北京杂技团的传统节目。在这个节目中,演员们精彩绝伦的脚上功夫,十多面同时飞腾的大鼓小鼓,伴随着震人心魄的隆隆鼓声,带给大家激昂向上的激情,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当观众得知蹬鼓的演员最小的只有13岁,热烈的掌声又一次次响起;魔术家于点儿曾荣获第九届中国杂技金菊奖(铜奖) ;来自北京的河北梆子表演者张四刚是国家一级演员,他表演的《背靴》小段儿虽然不长,却把唱、做融为一体,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领略到河北梆子的魅力;口技表演者冀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牛玉亮的爱徒,每次他与台下观众互动都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尤其是表演北京母鸡下蛋与台湾母鸡下蛋的区别更是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青年相声演员李丁、董建春让观众感受到了青春洋溢又气韵十足的新派相声魅力;青年歌手吴永飞带来《我的姑娘》 《一杯美酒》 ,北京邮政文联青年歌手李浩鹏带来的《母亲》 ,铁路文工团流行唱法歌手殷瑛的《节日》 ,武警文工团民歌演员党中华的《高山流水》 《玛依拉变奏曲》 《芦花》 《望月》等歌曲,为大家带来家乡人的深情祝福。王媛媛表演京胡拉唱《虞姬泪》 、孙云岗民族管乐串吹《乡情相悦》 、王淑玲的《戏说古人》让大家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艺术风韵。
值得一提的是,交流团为大家带来了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口技、铁片大鼓和京西太平鼓,尤其是后两个节目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特色节目,展示了京味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文会友:写的是心连心、你侬我侬
如果说舞台上艺术家与观众热烈的互动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那么书画艺术家在笔会上与同道、书画爱好者的交流则是一幅幅温馨宜人的小品。抵达宝岛后,在新竹的活动启动仪式上,书画家们就立刻挥毫泼墨,与当地书画家进行了交流。他们一路行一路写,或写下“琴韵书声”“弘道养正”“忠孝传家”等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精华,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日常情趣,用悠久传统的中华水墨形式,表达着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主题。在长庚养生文化村,书画家刘楣洪为一位老人写了一幅字,老人非常感动,非要按照当地习俗给刘楣洪封一个红包表示感谢,刘楣洪坚辞不授,并向老人解释,这是以文会友,只要老人喜欢就行。
北京书协调研员郭孟祥表示,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的汉字基因,是抒发创作的源泉,不管是写行书,大家都绕不过的“二王” ,还是楷书,大家都绕不过的颜真卿等等,两岸书法家在一起交流,完全没有障碍,“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基因,就是我们的汉字。两岸人民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都有各自的优势,我们正好优势互补,共同为汉字发展努力。 ”
第一次跟北京文联交流,台湾书法学会理事长沈荣槐表示:“北京市文联汇聚了很多文化精英,此次到台湾来与我们座谈,让我们非常光彩,虽然以前我们没共事过,但我们却在共同发扬中华文化,德不孤必有邻,大陆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岸一家,不管是微信通、电话通还是见面通,大家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对我们一起推动文化传承的前景充满希望。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文字承载几千年的文化和科学,透过文字写出来有很深的底蕴、情感,两岸同文同种,共同写书法,写的是相通的情感,写的是心连心,你侬我侬。 ”
群众互动:呼朋唤友来捧场
嘉义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陈茂仁的研究领域是文字学,主攻甲骨文、小篆。他表示,现在来台交流的大陆学生越来越多,两岸之间词语的差异性、读书的差异性越来越小。虽然是一位文字学研究者,陈教授却对演出中的相声和魔术关注有加,他自己本身就会在课余时间玩玩魔术,对大陆的相声更是喜欢,他经常会上网找相声来听,对当下的相声艺术家也是如数家珍。作为一名相声艺术爱好者,他表示,理解相声的包袱,不会有难度,虽然不同的表演者有不同的风格,但相声表演的文本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都有值得吸收的营养。
来自桃园的巫先生已经是第二年来看京味之旅的节目了,“只要来巡回演出我就会来看,只要有渠道就会来看” ,他认为,相声很好看,尽管没有字幕,他表示对包袱理解起来也没有障碍。新竹演出的当天下起了大雨,他对记者解释,可能观众没有预期的多,尽管如此,但演出气氛还是非常火爆,他指着身边的几位伙伴说:“这都是我从桃园带过来的朋友,他们有的刚从大陆回来,这次我请他们特地过来了解一下北京文化。 ”巫先生表示,很喜欢看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并希望这个活动能够一直办下去,类似的活动能够多办。屏东的欢喜合唱团团员邱女士曾在沈阳生活了十多年,经常参与节庆演出和广场演出,她对记者表示,特别喜欢艺术性的演出,只要有类似的演出他们就会看,她说,这次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让她看到了“地地道道的古典美” 。
北京的河北梆子演员张四刚首次来台演出,非常兴奋,因为宝岛观众对他的演出反响很强烈,他们非常喜欢《背靴》这个节目,“有的观众还跟了两个演出点儿来看《背靴》 ,并表示到北京一定看河北梆子的大戏。这个戏我演了30年,精雕细刻,可以算作河北梆子的经典剧目之一,北京的观众管这叫‘会说话的帽翅,幽默风趣的瘸步’ ,台湾的观众在看到这两点时,掌声如雷,私底下跟我交流说幽默滑稽好看,觉得很新鲜,尤其文戏武唱,技、理、情融为一体,我觉得台湾观众懂戏,爱戏。 ”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沈强告诉记者,此次京味文化之旅相较于往届,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京味更浓。代表团所携带的文艺节目,充分体现了京腔京韵、是地地道道的京味文化之旅。二是覆盖面更广。此次台湾之行,是历次覆盖面最广、活动最深入的一次,从新竹、嘉义到高雄、彰化、屏东、再到台中、台北、桃园,参访了8个县市,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行程几千公里,不仅是在县市中心演出交流,更深入到乡村、社区展示京味文化,送文化、送文艺演出到台湾基层。三是交流更深入,加强了与台湾文化社团、协会的交流,与台湾的舞蹈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文艺家协会等进行深入交流,以文会友,形成共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岸要多走动、常交流、加强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共同进步,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