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的七月,北京怀柔美丽的雁栖湖畔,一群来自北京作家协会小作家分会的小会员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聆听张柠老师的创作课程。对于小会员来说,这是一次特殊的培训,他们将在一周多的时间里,零距离触碰到小说初级创作的基本技能和程序,并在导师和助教的指导下,开始设计小说实践。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张柠教授来说,也将面临着一次挑战,大教授给中学生上创作课,是他人生的第一次经历。
张柠教授给小学员上创作课
2013年,北京市文联和作协开拓创新,面向社会基层,在发现、培养和组织青少年文学人才方面积极探索,成立了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文联系统首个小作家分会——北京作协小作家分会,形成了以“东方少年中国梦”新创意作文大赛为平台,以区县小作协和团体会员校为基础,以儿童文学作家牵手小会员为基本形式的一套可行机制,为首都文学创作队伍的建设积蓄后备力量。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北京作协小作家分会现有会员290名和北京四中、北京潞河中学、北京八一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小学等17所团体会员校,并协助海淀区、房山区、密云区、昌平区成立了小作家协会。
第一组讨论
第二组讨论
全体讨论
小作家分会在文联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作协的精心管理下,建立了寒暑假定期培训机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召开了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举办了五期“文学托举梦想”培训营,两期“京疆京藏小作者文学营”,与著名作家拜师结对子等文学函授面授课程,为北京作家老中青幼的梯队建设,发现和培养后备人才。
在小作家分会寒暑假的文学培训中,一批小会员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创作佼佼者脱颖而出,传统的授课培训模式已经阻碍了这些孩子的发展。据此,小作家分会有幸邀请到张柠老师,尝试实施“少年作家讲习班”创作精英培养计划,从小会员中遴选出文笔优秀的中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封闭集中授课、辅导写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每名学员在课程期间至少完成一篇3000-5000字左右的短篇小说。
张柠教授单独辅导学员
王升山老师辅导学员
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在结业式上致辞
开营式结束后,小会员们开始他们的第一课,自此,新颖、有效的培训课程拉开了序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无能之人。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与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中学生正徘徊在各种考试的压力下,也处于青春期的兴奋、迷茫和期待中,所以这次小说创作的初级培训,为会员们打开了课外的视野,在他们因学校中的作文格式、字数和主题而备受限制之时,在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处于上升趋势之时,给他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专业的老师给他们创作上的引导和指点,把这一过渡期完美的接壤过去。
集中上课的七天,课程分别是上午小作家们每天的500字创作;下午在助教王琼、贾国梁老师的带领下,分组传读作品、讨论时间和晚上的张柠老师小说概念授课。创作过程中,小会员们对于小说的陌生到入门,意犹未尽、酣畅淋漓。而当每个人在课堂上读出自己的作品,都会引起其他同学非常激烈的讨论,不乏良字金句,欢声笑语,大家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仅拉近了每一个人的距离,同时也对大家未来日子的创作提供灵感与素材。
学员领取结业证书
话剧表演《新白雪公主》
而晚上的课程,张柠老师不仅进行精彩的讲课,小说要素:结构、情节、细节、语言、人物等,还逐一点评每个人的作品,分门别类的为大家做小说主题分析、内容诊断和后续创作要领的点播。例如,周诗南同学的《张三疯》主要以描写人物为主,陈玥彤同学的《海之音》偏向于诗意现实主义的创作,重描写氛围和情感细节,李郝同学的《君向潇湘我向秦》以多人物台词、少叙事为主,用人物对话进行情节推动,王云洲同学的《账本》结合自身,捕捉到了细腻的父女情感问题等等。小作家们的小说风格、题材种类繁多,尽显自己的文学才华,他们通过课程学习,将自己的小说进行调整,中和了老师与同学的意见,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忍痛割爱,推翻自己的故事线和讲述逻辑,一切创意和灵感扎根于现实,专注于小说最基础的人物塑造,挖掘更深层次的主题内容,最终都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并基本完成了小说初稿。
当然,也有同学遇到了一些创作上的困难,比如以写散文、古诗词为特长的崔皓,在小说创作初期遇到了文风难以转换的问题,但在老师的不断教导和同学的支持鼓励下,他意识到散文、小说、诗歌三者都有相同之处,创作无高低,而且人物和情节是亘古不变的故事真理,最终爱上小说创作,并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为未来高考目标。
讲习班相当于一次珍贵的课外文学馈赠,让学员们对于小说有了明晰的印象,也把自己未来的文学创作提升了一个档次,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作品,真正让小会员们过了一把小作家的瘾。
最后一节课上,张柠老师把学员们经过“实战演习”的小说做了总结:
你们每一个人的作品都是独特的,没有重复的。这一点是非常令人惊喜的。
文学创作就是如此,用个别来讨论普遍。特殊的故事加上人类的主题,是构成一个好小说的前提。大家的每一篇小说都非常具体,个人化,但在我们几节课的引导之下,你们都或多或少地触及了人类的、普泛的主题。
第一类主题,是“情感”。情感是我们不可缺失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千百年来小说家一直在处理的经验。大部分同学的小说都涉及到了对于情感的书写。像裴子逸的《童年》写到了亲情,李郝写到了一群人的友情的断裂,张千一的《蝴蝶》写到了邻里之间的感情,郭起材的《小贩》处理了小贩和发廊女的爱情,王云洲写到了父女情,陈佳迅的《备注名》试图对师生情感进行刻画,等等。
还有一类“分离”的主题。与母体的分离是人类来到世上的第一件事。分离导致了不圆满、不自足的状态,它促使人们去重寻这种圆满,因此是一种人类母题。不管是李郝、郄译天写的朋友的分离也好,程嘉懿写人与大山的分离也好,还有刘雨涵写孩子与母亲的分离,都写的各有特色。
从写法上分类,大致可以将大家的小说分为四种。第一类,是最为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也是最古老,最有效的方式。在这种方式当中,小说的作者从小说当中隐退出去,将故事推到舞台中央,让故事说话,让故事传递无穷无尽的主题和美。于是,小说变成了一元N次方程,一部小说可以有无数种解释。这是我们推荐大家在这个年龄段学习的小说写法。像郭起材和周诗南,他们的小说都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
第二类,是现代主义的写法。这种写法更有利于处理城市经验和非常个人化的经验。像范煜林的《湖边》,崔雅凝的《寻人启事》,他们的写法接近表现主义或者说象征主义,将现实进行了变形处理,以突显某种被我们忽视的重要真相。像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这种写法。人变虫的过程,揭示的是现代文明对人类的压抑。另外,刘雨涵的《窗帘》中,那个令人费解的藏东西的小男孩身上,也带有一丝现代主义色彩。
第三类,是写实的手法。像董一霖笔下的贫穷的大学生,姜艺的《旭日东升》写到的太阳村,都涉及到了现实的问题,是属于正面强攻的写作。
当然还有第四类,那就是诗化小说的写法。这是经常出现在东方小说当中的一种写法,比如中国的施哲存和废名,日本的川端康成,他们的细节描写极其出色,让小说的情节尽量淡化,从而营造出一种半静态的状态,让感觉蜂拥而至。这类小说,以陈玥彤的《海之音》最为典型。
我们还可以从写作的题材上分类。写咖啡馆的王潇恬,写《秋千》的崔皓,还有写《湖边》的范煜林,都是在处理都市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建议大家尝试去写的。中国的作家的乡土文学要比城市文学要好,所以城市书写是一个短板,需要你们这一代成长起来之后,弥补这个缺憾。当然也有些乡土经验的,比如《红豆》是在写山村,《海之音》是在写渔村。写校园的是最多的,这与你们的生活经验有限有关。像李越的《漂流瓶》,崔雅凝的《寻人启事》,陈佳迅的《备注名》,还有周诗南的《张三疯》。但大家没有写自己,而是进行了虚构,这一点是十分值得肯定的。除此之外,还有对特殊题材的书写,像赵一兰的《灯》,写雪夜的绝望,是有探索精神的。
总而言之,大家的小说充分体现了主题的多样性,写法的差异性和题材的丰富性。文学就是要解放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色彩,写出这个世界的复杂和隐秘的一切。毫无疑问,你们有这个能力。
张柠老师的话语掷地有声,给予小会员们最大的鼓励,大家受到肯定,得到鼓舞,文学的梦想在心里起航。
在课程之外,首届小作家分会会员、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李拾齐带领小作家们进行了话剧排练。这一活动,不仅让小作家们放下了平时因陌生保持的距离和自我包袱,也解放了他们的天性。在表演的过程中,大家意识到在舞台上表演一个人物,说出人物的台词和在文学作品创造人物,写出人物对话是一个概念,让小作家们设身处地的理解构成故事的基本元素,让他们在无论哪一种艺术创作中都投入进来。通过话剧排练,也激发了小作家的热情,姜艺和李郝合作,改编了自己之前创作的小说,完成了剧本《诗词大会》,并主动联系学员进行排练。小作家们还进行篮球比赛、童年游戏、参观了怀柔影视城、老爷车博物馆等。
话剧表演《诗词大会》
博物馆里的实践
合影
结业仪式上,众多热情的家长也来到了活动现场,见证了小作家们的成长蜕变。学员们完美表演了话剧《新白雪公主》和《诗词大会》。每位小作家领取结业证书时,都发表了自己的感言,有的甚至流下不舍的泪水。在活动结束之际,大家建立了微信群,带着对文学创作的意犹未尽,进行线下的文学交流。
“这次的培训弥足珍贵,我愿意在这样的教导下成长,我喜欢在这样的气氛下学习,小说创作将在潜移默化中使我受益终生。”范煜林说。学员们在完成了小说创作初级课程之时,打开了创作视野,提高了文学修养,锻炼了个人的生活能力,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文学朋友。
窗外蝉鸣阵阵,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文学创作的意犹未尽,回去后将继续修改小说,并在完成后交给小作家分会,等待着大作家们的检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文学点亮生活、编织梦想,让文学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