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不是什么物质可以弥补的,希望北方的同胞们不要忘记我们移民做出的牺牲和奉献。”2015年,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余咀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作为万千南水北调移民之一站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舞台上道出了自己的心声。2014年12月12日,全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此,中国的版图上平添了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水长廊,而在南水滋润北方干涸土地的背后,是移民沉甸甸的付出。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作为南水北调的受益者,2014年,首都艺术家满载深情三赴库区,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感恩。又是一年春草绿,想起水源线上的亲人,想着当年连夜为他们谱写的颂歌还有人会唱吗?新房门前刚栽的槐树长高了吗?若再遇见,老乡能否给做一道家乡的小吃解解馋?思量中,今年的5月10日,首都艺术家122人在北京市文联的带领下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将库区百姓“量与江海宽”的精神通过首都视角传播出去。11天里,艺术家们足迹遍布湖北神农架林区和十堰市、河南省南阳市和洛阳市等南水北调水源地的11个区县,举办了7场文艺演出、9场书画笔会,并新增北京燕京八绝宫廷艺术精品展和文学培训等活动。至此,“饮水当思源,感恩进库区”首都艺术家赴湖北、河南开展文化交流的足迹已遍布库区17个区县,20余万百姓直接享受到了代表首都水平、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大餐。
参与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的首都艺术家代表团全体人员合影
首都书画家幅幅作品颂恩情
演员金山冒雨演唱
精彩的魔术表演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歌手周彬与现场观众互动
中国戏曲学院的演员们带来的舞蹈《云水》
从首都来的儿童文学作家王璐琪回答小朋友关于儿童文学创作的问题
变脸演员走下舞台与观众交流
嘻哈包袱铺的演员带来的相声表演
崔山表演的民乐串烧气场十足
中国杂技团带来的表演令人叹服
北京燕京八绝宫廷艺术精品展让库区人民大饱眼福
用百姓最熟悉的方式
表达首都人民最虔诚的敬意
5月17日,艺术家一行走进南阳市卧龙区,周彬便和她的父母戏剧性地在杨营镇的舞台上重逢了。“早就跟我爸妈说了要到南阳演出的事,亲戚朋友也通知了,我在北京喝着家乡人送的水,现在又站在家乡的舞台上演唱,很激动。”这位从卧龙区走出来的“90后”姑娘一进入河南就用家乡话跟老乡聊家常,“我家虽没有搬迁的经历,但常听父亲讲南水北调的故事,我出生的村子也住着库区的移民,所以很理解他们故土难离的心情。”
“在堂前祭几回先祖,到田间走几遍老路,道过了珍重,说过了再见,却还是迈不开脚步……”当天,一首《故土难离》一亮嗓就拉近了周彬与观众的距离。“这歌唱的就是移民的心情。不过,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都稳定了,老百姓在家门口打工,你们一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从渠首南阳淅川县搬迁到此的移民杨自军说。为了看节目,他提前两小时就来占座,听说还有平日鲜见的相声、杂技、魔术,就又打电话叫了几个朋友一起看。
写百姓听得懂的故事,唱百姓记得住的歌,做百姓打心眼儿里认可的事。多年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已成为首都文艺界与百姓打交道的习惯。这次慰问演出,艺术家更是入乡随俗,与百姓交朋友、聊家常,丰富创作经历的同时也为库区移民增添了欢乐。
“你们上台简单变几个,然后沿着两侧甬道一路往后走,到观众中间演,天气热,场地狭窄,一定要照顾好后面的群众。”5月18日,在南阳市内乡县,30多度的高温下,节目开始不久,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径直走到台后,跟即将上场的变脸演员交代了如上的话。来自北京嘻哈包袱铺的相声演员辛明璋和高明菲是首次参与文联的交流活动,紧张的安排和连续三四个小时山路的颠簸让两人很吃不消。不过,随着演出逐渐深入,辛明璋发现这些太阳底下的普通群众与剧场里的专业观众有不一样的“刁钻”。“剧场观众就是奔着找乐来的,而这里的观众来之前完全不知道谁在演出,演什么,我们也不了解他们的笑点在哪儿,演出时抖的包袱就更难,商业演出七八分的力,这样的演出得拿出十分的劲头才能达到效果。”辛明璋说。为了让演出更接地气,每到一地,他们便走到观众身边,学两句当地方言,放在段子里逗大家一乐。也就是在这样的摸索中,演员们学会了抓住机会与观众互动,这也成为首都文艺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鲜明特征。
不断丰富文化交流内涵
多维度展示首都文艺界精神面貌
这是比2014年立意更深远的寻根问源之旅。去年,首都艺术家赴库区演出主要走进了湖北、河南库区移民集中的沿线城镇,今年,北京更关注水源地百姓的生活和生计,交流内容也顺势而变,更丰富和有针对性。
具有皇家特色的“燕京八绝”南下便是为了兑现去年对库区群众的承诺新增添的内容。为了把1吨多重,在APEC期间大放光彩的仿清宫金漆镶嵌穿云龙屏风运到十堰,1300多公里的距离卡车整整走了十几个小时。加之整件屏风采用榫卯结构,每次安装需近20位青壮年合作,耗时近30分钟方能完成,工作之繁复可想而知。同时亮相的国礼茅台酒盒、花丝镶嵌的《繁花》手包套装等,每件都代表了当代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高水准。在十堰市美术馆,十堰市老年摄影家协会的史振国对能欣赏到如此高水准的展览感到很振奋:“这让我想起上世纪70年代我第一次到故宫的经历,如今在北京还有这么多手艺精湛的艺术家传承老祖宗的文化,这种坚守让人敬佩。”
除了展览和演出,南阳市内乡县余关乡的郭春爱还抢到了艺术家从北京带来的礼物——京剧泥塑脸谱,作品出自北京的民间工艺大师赵永岐之手,让骑了一个半小时电动车赶来的郭大姐兴奋不已。赵永岐说:“观众把这些极具北京元素的礼物摆在屋里,看到它就能想起这次演出,我们民间文艺家也算向库区移民表达了谢意。”
不甘落后的还有首都的书画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法家程度在诗意中道出了此行的目的——寻根问源。在实地探访了汇入丹江口大坝的堵河后,程度和书法家周圣尊、郑轩、白彬华便将一路所见所感凝聚纸端,对南水北调汇聚众河之水、众人之力的壮举大加赞颂。而对沿途风俗人情感兴趣的画家崔泽培则以两地常见的高山杜鹃花和牡丹花入画,大赞水源地人间仙境般的美景。同行的画家闫逢斌、王志学、顾芳也是各有所长,一路挥毫泼墨,面对百姓要求,往往欣然应允。
不断创新文化交流的形式,丰富交流的内涵,凝聚首都一流的文化资源提供百姓需要的文化服务,让北京市文联成为全国文化系统争相学习的榜样。正如十堰市委宣传部部长吴世杰所言:“北京市文联给十堰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享受精品的机会与平台,这次活动一定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美的启发、美的记忆,给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美的空间,将十堰的文学艺术事业提升到新的高度。”
依靠文化交流搭建合作平台
为库区文化发展谋长远福利
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在了解中创新发展思维。这次首都艺术家南水北调之行,两地不少艺术爱好者通过互动,增进了认识,碰撞出不少推动两地文化发展的新思路。
在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演员吴永飞遇到了2015年新年音乐会上有一面之缘的老艺人,74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人姚启华。“我跟他的节目一前一后,我一听到他那种原生态的演唱就被震惊了。没想到能在他的家乡遇见,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吕家河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吴永飞说。于是,在远离喧嚣的吕家河村,以姚启华为首的吕家河民歌传承人和来自首都的歌唱演员以歌为媒互诉衷心,这边民歌版的《张生跳粉墙》唱罢,那边极具老北京韵味的《北京叫卖声》便登场,姚启华的《武松打店》正对吴永飞的陕北民歌《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两地的演员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北京的演员唱得好,但还没唱够,明年请你们再来,咱们接着对。”姚启华与吴永飞约定。老人更希望,有机会要组织吕家河的男女老幼,把汉族的民歌唱到北京去,让更多人记住自己民族的音乐。
这次交流团还有个特殊的团队,即北京作家协会组织的20余名青年作家。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这次便带着自己成长的故事和作品,走到库区少年儿童身边,通过校园讲座、交流指导、朗诵等方式,把文学道路上的经验分享给小朋友们,鼓励他们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与此同时,由北京市文联连续举办两届的“东方少年·中国梦”新创意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也在十堰和南阳设立分赛区,为孩子们的文学梦想搭桥铺路。
“在首都人民和库区人民的长远文化交流方面,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会做得更好。”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表示,首都文学艺术界和库区人民将来是种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机制,相互之间通过建立联系,借助文化的形式,把库区人民和首都人民紧密连接起来。
对数十万观众来说,那次大雨中被演员拒绝的雨伞和光着脚丫在雨中起舞的身影以及烈日下不失专业水准的演出,已成为他们谈论已久的话题。北京人民和库区人民共饮一江水、同是一家人,如今即便相隔千里,库区人民也能感受到首都人民遥寄来的祝福:祝福这些为了祖国的南水北调事业做出巨大牺牲的库区百姓能像家门口这条永续不断的天河一样,幸福绵长悠远,平安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