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一握老乡的手,唱一首移民的颂歌。
“昨天特意看了天气预报,没说有雨,要是演出看不成,那多遗憾呀!”5月17日早上,河南省南阳市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家住卧龙区杨营村的杨海清皱起了眉头。看着雨断断续续下到了中午,老杨决定不再干等,便叫上老友,来到村里的广场,等着看北京来的艺术家表演节目。到了现场,才发现黑压压全是人,不少人还自带了小板凳。一直到演出开始前,作为南水北调库区移民安置地的杨营村,仅能容纳1000人的小广场挤满了从十里八乡赶来的群众。
歌唱演员周彬为这场演出准备了一个星期。自5月10日跟随北京市文联一路南下走进湖北省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开展“饮水当思源、感恩进库区”慰问演出活动以来,她便与百余位艺术家一起来到南水北调水源地之一堵河源和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丹江口大坝,一边听专家讲解调水的历程,一边与当地百姓聊家常、唱民歌。作为从南阳市卧龙区陆营镇走出去的歌唱演员,周彬回忆,2004年,她第一次去北京,唱的就是一首希望把丹江水送到北京的南阳大调曲。今天,她终于有机会在家乡的父老乡亲面前,以“送水人”和“受水人”的双重身份表达自己的心情。“我从小就听父亲跟我讲移民的故事,你们中有很多人远离故土和亲人,做出了很大牺牲。如今,我在北京吃的是家乡人一手护送的清水,作为南阳人,我骄傲!”演唱前,周彬用家乡话跟乡亲们打招呼。而后她唱了一首饱含深情的《故土难离》和一段地道的豫剧《红菊》。
此前,交流团在湖北十堰的首场演出也遭遇了雨天,不少节目受到影响。但当天只要是能上台的节目,演员全部冒雨演出。因为舞鞋已经不适合积了一层水的舞台,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们干脆光着脚、踩着雨水跳完了整支《踏歌》;口技演员冀勇在话筒受潮的情况下,仍旧借助高超的技艺,为观众模仿了各种鸟叫的声音;梁子和搭档祥子的相声《学啥像啥》与观众展开互动,更是引爆了全场的热情。“再进库区,看到很多百姓在新的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很高兴。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那颗朴实热情的心依旧没变。”冀勇表示。
这一次不同于2014年的寻根问源之旅。去年,首都艺术家走进了湖北省丹江口市、十堰市以及河南省南阳市等移民集中的沿线城镇。今年,艺术家们更关注的是水源涵养区百姓的生活和生计,交流内容也从原先的演出和书画笔会,增添了“燕京八绝”展览,以及针对两地的“东方少年•中国梦”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的征集活动,并请来北京的儿童作家为当地的孩子们教授儿童文学创作课程。
要知道,在湖北的神农架林区、竹山县,在河南的卧龙区、内乡县等地,人们虽然不必远离家园,但为了保持水质,不少人放弃了原来以水为生的工作。“眼下,丹江口市的任务是,移民搬迁后如何尽快恢复生产生活,长期的任务则是保护一江清水永续北送,请北京的朋友们放心!”在丹江口大坝,再次听到讲解员老丁的“保证”,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又一次握住他那双粗糙的手。“南水北调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硬件建设,更在于水源涵养区人民做出的长期奉献。这次两地与北京因水结缘,同时也开启了更多合作与发展的机会,首都文艺界将借助水源线打造一条永续不断的文化交流线,加强水源地和北京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交流。”陈启刚表示。
5月17日下午5时,雨渐小,涵盖魔术、杂技、相声、歌舞、戏曲等艺术门类、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慰问演出结束了。老杨为自己能作为移民代表近距离观看首都艺术家的演出而感到高兴。他说:“每个节目都演得太得劲了,你们要常来,看看我们的新生活,讲讲新北京。”仅仅在家停留了两天的周彬将再次作别父母,与其他艺术家一起前往南阳市淅川县以及洛阳市栾川县,继续她的感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