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及西藏雨季到来,植物释放出更多氧气,5月17日,首都艺术家90余人迫切地登上飞往拉萨的航班。5小时后,迎接他们的除了明亮得晃眼的阳光,还有藏族老朋友洁白的哈达。
这可是11个月的期待,一些藏族百姓数着手指头盼来的再次相逢。去年6月的歌声还萦绕在耳,今年又将带来惊喜。“这次多待两天行不行,把北京的新变化多给我们讲点儿?”藏族同胞拉着首都艺术家的手恳切地说。连续3年由北京市文联组织的首都艺术家赴藏文化交流慰问活动,已成为当地百姓和驻藏部队官兵的期待。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20年来党中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善西藏发展环境。“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战略思想更明确了西藏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地位。北京作为文化中心,首都文艺工作者在对藏文化交流上的自觉和使命担当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5月16日至27日,由北京市文联发起,以“共话京藏情 同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大篷车从拉萨市中心出发,途经当雄县牧民的牦牛帐篷,在尼木县中学的操场稍作停留,而后开往武警驻拉萨某部队和某警备区,再回到拉萨市中心与当地群众开展一年一度的狂欢后,便义无反顾深入海拔4320米的解放军驻西藏某边防哨所,在亚东县藏族同胞和边防战士的见证下完美收官。带队入藏的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说:“艺术家走到藏族同胞中间来,深刻感受到京藏两地文化认同是一致的,必须建立京藏文化交流长效机制,每年做,每年扩大艺术范围,促进内地和边疆民族和谐,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赴藏文化交流团成员全家福
学生们跟民间工艺大师学剪纸
歌唱演员曾小燕(左二)和喜剧演员祥子(右一)把欢歌笑语送进牧民家庭
81岁的阿多与演员同唱《北京的金山上》
阿龙、胡雪林带来精彩绝伦的变脸表演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右一)把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吉大利牡丹图》送给部队官兵
书画家方放的“军魂”二字道出驻边战士守家卫国的精神
魔术师李学义在后台教战士们变魔术
陶庆友演唱《北京叫卖声》
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传统舞狮
演出后演员们需要马上吸氧
中国杂技团表演集体空竹《俏花旦》
三年入藏文化交流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从2012年40余位首都艺术家入藏,到2013年60余人,到今年91人的交流团队,首都艺术家演出规模的翻番也意味着演出门类的丰富与覆盖人群的扩大。这次为了收到更好效果,北京市文联在文艺形式的选择上反复研究调整,从传统戏曲、歌舞、小品到腹语表演、口技、变脸及杂技等,能展现的艺术形式几乎都带来了。“我们共派出了8个专业艺术表演团队、十余位书画家,还增加了剪纸和中国结的手工艺作品展示,比以往增加了近一倍力量,使两地能在更广泛的平台上开展艺术交流。”陈启刚说。
京藏两地虽语言不通、交流团每年的演出也只有短短几天,但连续3年积攒的人气不可小觑。魔术师李学义两次入藏获得的认可简直能组建一个粉丝团。“观众比往年更热情,要不是高原缺氧,两个小时哪够我们演。”李学义说。据悉,很多艺术家此次都精心准备了多个节目,由于高原缺氧,大多只能轮番展示。和去年不同,今年李学义由变魔术改为教魔术,通过现场演示,把魔术小窍门传授给观众,学得好的,还能获得一套魔术道具。这次行程,李学义共准备了60套道具,提前空运到拉萨。
“他一上台我就认出来了,这不是去年来过的魔术大师吗?”5月21日,演出团前往拉萨警备区某部队演出,战士韩少飞第一眼就认出去年变魔术时把自己10元现金变成百元大钞的李学义。这次演出他又第一个上台,成了李学义在拉萨的又一个“徒弟”。演出间隙,向李学义求教魔术成了他最大的乐趣。战士们还跑到后厨给“偶像”拿自种的黄瓜解渴。
“北京的艺术家唱得好!”在拉萨当雄县达布村牧民家里,73岁的珠扎说。珠扎从未到过北京,到天安门看看是他最大的心愿。在牧民多杰家里,艺术家曾小燕拥着女主人的肩膀唱了首《天路》,她说:“他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听懂了,而且很开心。”
演员们身披20条哈达,书画笔会前围满了挤不进去的观众,演出后孩子们在路边向大巴车招手……交流活动中,这些画面无不令人动容。
贴心关怀细节中彰显主办方组织能力
对北京市文联来说,在高原组织为期10天共计10场演出、8场笔会并不是件容易事,缺氧是最大的挑战,主办方为此做了详细安排。配备3名随队医生,提供符合北方口味的饮食,安排合理的作息,对军政官兵的精心服务,都成为这次西藏之旅的温馨片段。而对藏族同胞来说,汉藏双译的节目单、收到艺术家亲手制作的工艺品……成为交流活动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5月18日,正值牦牛博物馆开馆,演员们前往慰问建筑工人。含灯大鼓表演者杨菲并未把昨晚流鼻血的事放在心上,可等到一曲《说唱脸谱》唱完,她感觉全身颤抖,无法下台。陈启刚见状忙跑上来扶了一把,她才稳住脚下台吸氧。后来发现工作人员不够用,杨菲便在演出空档做起了志愿者,时不时催催场、扶一把演员。一次在部队演出,有个天津籍的小战士听出了她的口音,她发现小老乡的指甲因长期高原反应呈扁平状,一下子就被雪域高原上最可爱的人感动了。“这里的人太需要我们了,是任何演出都没法比的,每个节目都是心与心的沟通,我们得拿出百分之百的劲头,哪怕难受下来吸氧。”杨菲说。5月22日,在拉萨市娘热乡演出现场,当81岁老大爷阿多听到熟悉的《北京的金山上》的旋律,牙齿几乎掉光的他乐呵呵跟着演员唱了起来,脸上的幸福不言自明。这天,更多的藏族同胞早早安排好了午饭和应该接送的孩子,执着地看完了整场演出。
交流互动藏族同胞赞“首都艺术家了不起”
如果说热闹的演出是整个行程跳动的风景,那书画笔会则是风景中安静祥和的线条。雪域高原独有的天空、高山、湖泊都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素材,转化为京藏两地情谊的见证。
中国书协会员方放是位多产高质的书法家,边防哨所的所见所闻、援藏干部的所思所感都成为她下笔的动力。长时间站立创作不免疲劳,写得好的作品,她总是乐意奉送,但不满意的就偷偷折到一边坚决不送。“我发现好多部队和单位的墙上都没有字画。他们是带着诚意来的,我们应该怀着最大的敬意写,做到每幅作品‘字出有名,心有所感’。”
这次,画家吴进良的拿手之作除了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公鸡,还包括雪域雄鹰和高风亮节的雪竹。从3年前就跟随北京市文联入藏开展文化交流,吴进良和众多艺术家走到哪就画到哪。“京藏文化交流是一件双方都受益的事,艺术家能够打开眼界,发现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创作题材,对我们来说也是心灵的给养。今年我61岁了,只要条件允许,明年还会来!”吴进良表示。
拉萨市书协副主席南杰旺扎是吴进良的老朋友了,提及对汉字书法的了解,南杰旺扎笑笑表示:“自己从去年开始就临摹汉字书法字帖,但现在只能用钢笔写,毛笔书法还是要跟首都书画家多请教。”原来,早在去年,南杰旺扎便被首都艺术家的作品感染,自己也练习起汉字书法,这次听说老朋友又来西藏,他扔下所有事务随艺术家的脚步走街串巷,并再次和吴进良合作了一幅汉藏双文的书法作品。“藏汉书法艺术美的感觉是相通的,能跟首都的艺术家学习心里感觉很自豪。北京的文化氛围挺不错,首都的艺术家能躬身实践,走到这么偏远的地方,很了不起。”南杰旺扎诚挚地说。
润物无声长期坚持共筑文化认同
“每次演出完都难受得像死了一样,可老师说能把在国际上获奖的杂技搬到世界屋脊上演也是莫大的荣幸。”交流团最小的演员是来自中国杂技团13岁的张馨元。出发前,父母特地赶到北京给她送行,10天里,她在电话里对父母说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是西藏的美景和沿途的所见所闻。随行的拉萨医生白央对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现很是感动:“那个吹唢呐的节目,我们西藏人都做不来,很多演员都有缺氧症状,可还在坚持演出。”
得知5月25日的演出是此次文化交流的最后一次,喜剧演员梁子一口气演了两个小品,曾小燕更以一首《兵哥哥》展现了驻防部队官兵顾大家也念小家的另一面。来自亚东县中学的格桑罗布和哥哥一起观看了当天的演出。腹语表演、双人四川变脸表演和李学义的魔术让这群大山里的孩子开了眼,每次到观众互动环节,格桑罗布都迫不及待跑上台去,希望从艺术家手里得到更多小礼物和惊喜。亚东县中学带队的耿老师已经很久没见学生这么开心了,这次演出他特地带了相机,想把精彩的图片发到网上,跟全校师生分享。亚东县是大山里的闭塞小城,当天,小城里的很多商家关了店门来看节目,没有足够的座位只能站着看演出。
“艺术形式不论是通过语言还是形体来表达,只要表达得好,就能跟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陈启刚表示,“文化的交融不是一时一事的事,需要长时间培育,内地和边疆的交流活动也不应是一时冲动,关键是长期不断地坚持下去,把它做好。”
本次文化交流活动结束后,很多藏族同胞在回味中期待着首都艺术家明年的到来。而对北京市文联的领导来说,怎样拿出更精彩的节目回馈藏族朋友的期待,已成为他们在回程的飞机上就开始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