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七月,北京市文联的演艺大篷车载着百余位首都文艺家在内蒙古的地图上画下一个三角形,他们从北京出发向东北行进,先后来到内蒙古赤峰的喀喇沁旗、平庄镇、巴林右旗、林西停驻扎营,再一路向西进入乌兰察布的化德县、察右后旗、四子王旗。在这场为期十天的“共话京蒙情 同筑中国梦”文化交流之旅中,共举办了9场慰问演出、9场书画笔会,演出现场观众超过8万人,16万人通过闭路电视观看演出直播,笔会创作了大量书画精品,北京内蒙古两地的书画家之间、台上的艺术家和台下的观众之间在交流互动中发生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北京内蒙古两地人们的心中浓缩成一段段佳话。
融合 侗乡芦笙嫁接内蒙古歌舞
喀喇沁旗的男孩王天阔求得了北京美协会员孙开桐的字画,赤峰当地书法爱好者张淑梅带走了中国书协会员王祖诤的谆谆教导,草原当地的歌手铁文太、琪琪格与首都艺术家们同台献艺,用他们的歌声表达谢意……不论是在书画笔会的现场还是慰问演出的舞台上,甚至是舞台下,处处都有首都艺术家和内蒙古当地艺术家及当地群众交流融合的情景。
由北京杂技团带来的《中国芭比——集体空竹》几乎是每场慰问演出的压轴大戏,7个姑娘都身怀绝技,其中11岁的张亚欣是此次百人队伍中年纪最小的成员,她与14岁的王意佳曾作为北京杂技团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交流演员,在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乐园驻演过多年。她们此番不仅将走向海外的“空竹秀”带到内蒙古的舞台上,在巴林右旗的广场演出中,小演员们在舞台一侧教当地孩子玩空竹的画面更是令人难忘。
62岁的笙演奏家伊永仁是演员队伍中年纪最大的,他是第一次跟随北京文联慰问演出,在喀喇沁旗的演出现场,他以侗乡芦笙嫁接内蒙古歌舞,将两个原本完全不搭界的少数民族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在我们准备的节目里没有一个是内蒙古风格的,我为此想了很久,终于想到《鸿雁》,这首歌其实是很适合芦笙演奏的,”伊永仁还邀请了两位当地舞蹈演员即兴登台与自己合作,“用这个方式实现了真正的‘手拉手、心连心’。”
结缘 魔术师演绎师徒情深
两个月前,北京魔术俱乐部的魔术师李学义曾参与北京文联赴西藏的文化交流活动,“一个小战士跟我学了小魔术后特别喜欢,后来他让班长专程从海拔5000米的驻地到我们住的地方给我送纪念品。”这让李学义特别感动。而此番内蒙古之行几乎成了李学义的“收徒”之行。
在第一天喀喇沁旗演艺中心的首场慰问演出中,李学义就被观众“堵”在后台,“我计划邀请四个人上台跟我学,结果上来14个人。台上已经送出六套魔术道具,后来有一位观众特意到后台找我说他很喜欢魔术,我教了他一个魔术,又送给他一套道具。”
在随后的每一站演出中,在后台教魔术就成了李学义的必选动作,他常常在登台前后,与一群观众在空地上席地而坐,摆弄着红布条、扑克牌等魔术道具。在内蒙古之行的尾声,李学义再次在军营中收徒,90后小战士吴晓宁聪明伶俐,不到五分钟就学会了“红布条”魔术,表演得有模有样,在赢得战友们的阵阵掌声后,师傅露出得意的笑容,徒弟连称是“师傅教得好”。“我希望每个人学完之后再教别人,这样明年我再来时就会有一大批会变魔术的爱好者了。”李学义称这是自己最希望看到的情景。
夙愿 书法家来到神往之地
在内蒙古之行的第八天,首都艺术家们来到位于大草原上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落场站。军旅书法家、北京书协副主席丁嘉耕比其他人更加激动,因为这里一直是他的神往之地。
丁嘉耕的书法作品曾先后搭载在神舟七号、八号、九号、十号以及“天宫一号”升上太空。去年6月,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将搭载在“天宫一号”的物品运回地面,其中就有丁嘉耕的3幅书法作品,它们随“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绕地球近万圈后,最终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落场落地。丁嘉耕称他的字曾多次跟着返回舱落到这里,所以自己一直想到这个现场看看,“今天带着书法作品来到着落场,完成了我一直以来的夙愿。”
除了完成夙愿,丁嘉耕在这趟交流之旅中还创作了许多书法精品,也在与内蒙古当地书法家的交流中进行了很多思考并获益良多。“书画界非常需要相互交流从中汲取养分,当地的书法家们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他们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对传统技巧的把握很出色,但同时也因为较少与外界交流而显得有些滞后,书法只学到古人的技巧远远不够,还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交流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对话大家长
陈启刚:能往下走不往上浮
“好事要做好,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问题,这是一百人的大队伍,我一刻都不能离开。”作为这次内蒙古行的大家长,北京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是最忙碌的人。不论是彩排、演出,还是书画笔会现场、到牧民家中慰问,陈书记几乎是一刻不得闲。
“我们把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融合成一台节目,台上的每一个节目都是精挑细选的,都是北京的艺术门类中的精品。即便在北京,也很少能看到这样一台演出。”据陈启刚书记介绍,此番来到内蒙古进行文化交流的艺术门类数量达到9个,“这个数字每年都在扩展,今年我们特别请来泥人张传人姚晓静等四位北京民间艺术家,他们不能表演,就把自己的艺术品带来送给大家,这也是一种展示,让边疆人民了解北京民间艺术的发展。”
“我对艺术家们提的建议是‘走下来’。艺术家们来了不是为了评奖的,不是要把歌唱到最好、不是要求音响效果最佳,而是要放下架子走下舞台,跟老百姓互动起来,追求的是跟观众在艺术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通过演出让当地群众记住北京的艺术形式,哪怕就记住魔术或杂技这一两个节目,目的也就达到了。”除了“走下来”,在此次内蒙古之行中,北京文联走的是一条“能往下走不往上浮”的基层之路,进入的几乎全是基层乡镇,“我们不希望在大城市举行文化交流活动,而是要往下走、往基层走,进到村镇里。”今年的援疆之旅还在进行中,陈书记已经开始计划明年的行程,“明年希望加入新的内容,不一定是表演类的。除了集中演出交流活动,还打算派一些艺术老师到当地支教,不是教一两天就走,而是驻扎在当地,将文化艺术的种子撒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