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看演出去,听说从北京来了艺术团,演的节目平日只有在电视上才能见到呢。”几天来,首都艺术家赴内蒙古交流慰问的消息传来,当地百姓奔走相告,像赶盛会一样追随着演出车的足迹。7月21日,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文化广场是此次演出的最后一站,很多群众骑着摩托车携妻带子远道而来。尽管当天下起了雨,很多群众仍冒雨观看演出,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演员的敬意,该场演出为首都艺术家赴蒙开展文化交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0年,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区域框架合作协议,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赤峰市展开重点帮扶,京蒙两地进入以对口帮扶为基础,经济社会全方位合作的新阶段。多年来,北京一直受益于内蒙古提供的能源和优质农副产品,北京也源源不断地把先进的教育、医疗、文化设施输往边疆,两地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今年7月14日,由北京市文联组织发起,满载中国杂技团、中国评剧院、北京歌剧舞剧院等单位演员及书画家的大巴车从北京出发,开始了“首都文艺家赴内蒙古开展文化交流及慰问演出活动”的旅程。9天里,70余人行程3000余公里举办了5场演出、4场笔会。演员们带着杂技、戏曲、相声、小品等节目深入内蒙古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的基层旗、县,走进牧民家庭。首都文艺家所到之处赢得观众一片赞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文化使者”。
走下去:
把最好的节目送到基层
魔术师的表演吸引了人们好奇的目光。
被精彩节目吸引的观众。
7月17日,在赤峰市松山区玉龙广场,当演员李学义把一张白纸变成百元大钞时,禁不住好奇心诱惑,人群呼啦一下涌向舞台,围在他左右,睁大眼睛等待魔术师的下一个惊喜。此后的一个多小时里,偌大的玉龙广场挤满了人,演出时长远远超出预期,直到天完全黑下来,观众才不情愿地离开。
北京书协副主席丁嘉耕为当地群众创作书法作品。
两地艺术家赠画仪式。
一边是精彩的文艺演出,另一边是饱蘸浓情的书画笔会。在玉龙社区,两地书法家以廉政文化为主题,展开了书法艺术的交流切磋。北京书协副主席丁嘉耕一口气写了11幅作品。他说:“来到内蒙古以后,我发现基层百姓很渴望艺术家走到他们中间,特别是农牧民。作品一旦创作出来将会在社会和群众中流传,所以一定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创作出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作品。”他同时也发现,当地很多书法家的水平并不逊色于北京。“他们的书法大气而有大漠之风,这种风格对我的书法创作也是有益的启示。”丁嘉耕说。
这一天,玉龙街道的一动一静都成为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梦醒兴奋地说:“我们当地艺术团平日给老百姓表演的主要是歌舞,很多人还是第一次看京剧、口技、魔术表演。”而随着演出深入,这样的感叹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听到。而为草原人民和援蒙干部展示一个传统与时尚融合发展的新北京,打造一个深入人心、符合当地群众欣赏口味的品牌活动,更成为贯穿活动始终的要义。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演员的辛苦付出和不断创新。
相声演员杨广业和搭档张萌杰在参观了赤峰市的辽上京遗址后,当天就把有关辽宋历史的京剧《四郎探母》做了改编,在台上现学现卖;曾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表演艺术家王玉兰将传统鼓曲《一声祝福》进行了通俗易懂的改编,其口衔烛台,充满京腔京韵的梅花大鼓,令观众拍手叫绝;而老北京的京剧《沙家浜》、评剧《刘巧儿》及河北梆子《大登殿》同样广受好评。
“名家难请,现在高水平的书画笔会很难组织。北京这次组织这么多名家传经送宝,真是给我们送来了文化大餐。”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副书记、主席巴特尔感慨说,“一直以来,京蒙文化互动主要以个人为主,北京市文联组织首都艺术家走进内蒙古还是第一次。相比新疆、西藏,内蒙古虽离北京更近,但同是少数民族集聚的边远地区,发展上尤其需要北京支持。北京资源丰富,艺术水准高,群众能免费看到在国际舞台上获奖的作品相当难得。”
沉下来:
以诚相待方能以心相知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右二)走进牧民家庭,与牧民聊家常。
“老哥哥,您好啊!我们是从北京来的,特地来看望您,身体还好吧?”7月18日,赤峰市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赛沁塔拉嘎查(嘎查即为“村”的意思)的村民张凤祥那一双粗糙的大手被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紧紧握住。1971年,张凤祥挖掘到被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并上交国家的事迹成为人人皆知的美谈。得知老张和患病的妻子生活一直比较拮据,北京市文联的工作人员带来了米面等生活用品和慰问金。质朴的张凤祥用一句句“谢谢”表达着内心的感激。分别时,他一再提醒负责照相的同志:“记得把今天的合影寄给我,给我留个念想,等有机会到北京,带你们去看看我们赤峰出土的玉龙。”
来到草原,就一定要提起牧民。蒙古族,这个曾经的游牧民族,为了改善草原的生态环境让出了自己的家园。牛羊归圈,生态移民,才有了今天游客眼中草木茂盛的草原美景。搬出草原之后的牧民如今的生活如何,也成为首都艺术家时刻惦念的一件事。首都艺术家从乌兰察布集宁区中心城区驱车两个小时走进草原深处的牧民家庭,对他们送去温暖,并邀请他们有机会到北京做客。
献上一条天蓝色的哈达,再喝一口穿戴民族盛装的女主人斟在银碗中的鲜奶酒,吃一块女主人亲自做的奶豆腐,武永继一家以最高的礼仪欢迎了首都艺术家一行。夫妻二人如今仍然住在蒙古包里,但是他们再也不过那收入不稳的游牧生活。现在他们依靠草原旅游,每年有三四万元收入。而在几年前,他们一家还住在山沟里,和全村60多户人过着仅能温饱的日子。2006年,当地政府给村民盖了蒙古包发展旅游,他们的日子才渐有起色。知道村子目前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北京的援助,武永继说:“以前山上没电,电视都看不上,冬天也特别冷。现在,被征去用做恢复生态的草地,每年都有政府发放的补贴,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多亏了北京人民的帮助,政府给建了新房子,娃娃上学、看病问题都解决了。”
乌兰察布市委常委、副市长马继业介绍,武永继的蒙古包距离北京也就3个多小时的车程,交通的便利也拉近了两地人民的距离,为京蒙进一步的沟通奠定了更多可能。
“日后,我们将继续把北京最优秀的文艺节目送到乌兰察布,与能歌善舞的蒙古族同胞创造新时期的草原传奇。”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程惠民表态。
重实效:
行万里路之后的艺术提升
屡获国际大奖的古典舞《踏歌》。
“老师,舞台太大了,我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儿。”
“老师,舞台太小了,我还没开始迈步就到了。”
这些在北京舞蹈学院老师牛锡桐眼里很常见的问题,对她的学生来说却成了演出中最疑惑的事。这次赴蒙之旅,北京舞蹈学院带来的是早已名声在外的古典舞《踏歌》,同时这也是这群大二学生舞台实践的首秀,演出当天,学生们的种种不适应就反映到耳朵里。
为了让学生们尽快进入状态,无论演出结束多晚,牛锡桐每天都要召集学生们开会,讨论当天表演的得失。“《踏歌》这支舞学生们曾在学校剧场练习过半年,但课堂上的说教远不如一次真正的演出来得有效。”牛锡桐说,“我也希望学生们从其他同行老师的表演中树立敬业意识,不管这个舞台多大,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始终如一。”
画家吴进良用心创作《大吉大利富贵图》。
今年60岁的画家吴进良笑言,虽然这次旅途奔波未免劳累,但是“收获颇多,不虚此行”。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曾跟随北京市文联赴西藏开展文化交流和采风活动的他,这一次同样专门抽出时间,把躬身实践的艺术精神带到了内蒙古,用他手中的相机和画家敏感的视角记录了这次交流之旅的精彩瞬间。在最后一场笔会中,他以最喜爱的大公鸡和牡丹为题材,画了幅《大吉大利富贵图》表达了对草原兄弟的祝福。一遍一遍用心地调色、描画细节,其对艺术作品负责的态度令内蒙古书画家赞叹不已。“重视、支持、提高、双赢”8个字是吴进良总结的北京市文联多年来坚持走转改的个人感受。他说:“艺术来源于社会,最终要还原于社会,给社会和人民增加美感。这次,北京市文联组织如此庞大的艺术团来到内蒙古,坐下来给当地百姓演出、作画,是很了不起的。而他作为一名画家能够参与其中,为基层百姓奉献自己的力量,非常荣幸。”
2012年6月以来,北京市文联组织首都艺术家先后赴西藏、新疆等地进行演出,今年8月份,将计划再一次把首都人民的关怀带进新疆。陈启刚表示,以首都文艺家为代表的文艺轻骑军,不断走进边疆地区,增进两地感情的同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样反哺着艺术家们。演员们走进基层,对艺术的理解不断深化,表演更富人情味,更有感染力。
散文作家张克俭把这些都看在眼中,记在心上,一路上都在酝酿怎样在文章中述说此次采风的感受。从未到过内蒙古的她,一下车便被万里草原的雄浑壮美所折服,而草原哺育的这个民族展示出的原生态的美更让她激动不已。回到北京后,她已经开始沉淀旅途中所有美好的际遇,打算用文字记录下京蒙两地文化交流的佳话。
建机制:
把文化成果延伸
9天的文化之旅在不知不觉中结束,更多的心情和感悟随着演员们回京迅速在北京的文化圈传递与分享。当地百姓“没看够,下次什么时候再来”的询问却在北京市文联负责人的脑海中不断回响。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黄花嘎查的村长朱金奎的期待有些任重道远。他说:“我们现在主要依靠旅游业生活,村里很多村民是蒙古族,但大都不会跳舞,只能骑马看景,旅游项目很单一,要是村民跟你们一样能歌善舞,来旅游的人一定比现在多,我们也能更快富起来。”丁嘉耕对当地百姓的文化渴望感受颇深,他建议除了送书法到基层,还可以创造机会举办京蒙两地的书法交流和展览,深化文化援蒙的内涵。
今年7月11日,恰逢京蒙区域合作对接工作会议召开。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指出,京蒙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双方多年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希望双方不断深化拓展合作领域,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让两地群众享受到更加丰硕的合作成果。
如何在经济和能源合作之外,营造京蒙两地文化交流的新境界?对此,陈启刚表示,把首都文艺资源整合起来送到边疆开创了文化帮扶的新局面。万事开头难,有了这次探索,北京和内蒙古在文化上的交流将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未来一定还会擦出更多火花。他说,北京市文联将尝试建立长效机制,利用各种机会,把内蒙古的文化介绍到北京,把演出扩展到展览、艺术赛事等领域,同时培养一批文化志愿者走进内蒙古农村和社区,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提升当地演员的专业素养和观众的审美水平。有了文化的参与,北京对口支援内蒙古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