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学交流

霍俊明:“宏大抒情”的难度与可能 

[关闭本页]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霍俊明
发布时间:2016-10-17
 

 

近几年长诗写作证明,辛铭是具有处理大题材写作能力的抒情诗人。就政治抒情诗《历史的天空将呈现繁花似锦》来看,他的创作展示了新世纪以来“宏大抒情”写作及其相应的难度和可能,为我们提供了切片式的代表性样本。

诗歌题材的“大”“小”并不直接对应诗歌艺术和思想水准的高下,但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新世纪以来处理“宏大抒情”的长诗写作不仅鲜见,而且整体水准也不高。究其原因在于,诗人不断沉溺于个人的日常经验(并不是说处理日常经验就写不出重要的诗作),从而普遍性缺乏处理“大题材”的写作能力;再有就是诗人和读者普遍对“宏大抒情”以及宽泛意义上的政治抒情诗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体认,从而缺乏更多有益和探索性的尝试。实际上中国当代的政治抒情诗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一些更重要的传统因素。在20世纪80年代,北岛、舒婷等人在另一种思想启蒙向度上的政治抒情诗写作实验,时至今日基本上仍然是被忽略的,而只是关注一般意义上他们的诗歌写作。在“宏大抒情”受到忽视的前提下,再来阅读辛铭的长诗就会发现,其写作带有时下启示性和诗学意义。

具体到辛铭这首一千多行的政治抒情诗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就是写作难度。首先是写作姿态和情感取向的难度。当下流行的更多是批判的、否定性的诗歌美学,当批判成为写作习惯和主流时,必须重提肯定性诗歌写作方向的必要性。辛铭的长诗正是体现了肯定性诗歌写作姿态,当然这首先应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之上,而不应该是做作的、虚伪的和矫饰的。其次,长诗写作的难度在于文本需要有效的支撑。如果抒情长诗只是从浮泛的抒情到抒情,而没有意象群、细节和场景的支撑,那么最终就是一片浮土和散沙。而辛铭的这首诗从第一节开始,就是大量密集的细节和象征性的场景,所以这首诗就有了可靠的支撑。大诗歌需要小细节,大诗要从小处着眼就是这个道理。就此来说,整首长诗的结尾稍有遗憾。这首长诗在最后那几节因为可能诗人需要有一个更宏大的声部,需要更高亢的声音来结束,所以全部都是通过直接的抒情和议论来完成的,从而显得有些浮泛。

再有,这首长诗处理的题材涉及“西部写作”的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以昌耀、周涛、张子选等为代表的“新边塞诗群”,他们重新开启了“西部写作”的有益尝试。而新世纪以来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涉及“西部写作”的诗歌,在这样的背景下,辛铭的这首长诗应该如何进一步开拓“西部写作”的空间就显得格外重要。具体到这首长诗,关于“西部”的意象和场景有个人化的理解和选择,大体上这些意象和场景是前现代性的封闭式的。如何避免“西部写作”的符号化、概念化,如何在固定化的意象体系那里加入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对“西部”重新进行有效的命名和再次发现而非陷入符号化的写作困境中,就是今后的诗歌写作者们需要整体反思和反省的了。需要强调的是,这首抒情长诗的另一个基石就是诗人的整体情绪。整首长诗的情绪和感情自始至终都是饱满、充沛、激荡、回旋、高扬的。这种鼓荡不息的情感在当下的诗人中已经是非常少见了,这既是肯定性诗歌美学的体现,也是久违的诗歌酒神精神的复活。

再次回到文章的开头,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写作看起来热闹非凡,但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不比以前任何时代要少。就“个人写作”和“宏大抒情”的关系来看,辛铭近年的创作为这个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入口,这可能是他长诗写作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作协)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