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绍俊:救赎人心从社会救赎做起
林筱聆的长篇小说《心弈》(花城出版社2013年出版)以社会诈骗为题材,主人公是一名从事信息诈骗的年轻人,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从靠诈骗发迹到因诈骗入狱的心路历程——小说的副题正是“一个信息诈骗犯的自白”。
诈骗应该是一个人人都感兴趣的题材,当今社会,几乎无人不受诈骗之害。林筱聆的《心弈》无意中成为一本防诈骗的实用手册。说其实用,是因为小说
的故事完全来自现实,作者的构思完全是从现实出发的。但这部小说最打动我的并不是故事忠实于现实,而是作家通过这些现实性很强的故事所做的对社会心理的深 入剖析。
最初读这部小说时,我隐隐有些担心,以为作者以一名诈骗犯为第一人称来叙述是有很大风险的,这样的叙述很容易变成对犯罪行为的直接呈现,或者会
陷入为诈骗犯辩白的境地——小说一开始似乎真有为诈骗犯辩白的嫌疑。作者所写的这位诈骗犯叫路远明,是一个出生贫寒的农家子弟,希望通过考大学脱离农村, 然而,命运捉弄,他三度与高考擦肩而过,于是放弃求学,怀揣梦想进城闯荡。这一切并不能成为他犯罪的理由,每一个进城求生存的年轻人不都有自己的苦难史 吗?
为了防止以诈骗犯为第一人称带来的叙述风险,作者非常智慧地采用了双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也就是说,小说除了有一个路远明的第一人称叙述外,还
有一个作者自我的第一人称叙述。作者此刻以一名作家的身份到监狱里采访路远明,路远明愿意接受作家的采访,因为他认为作家是关注人心的,“可以在同一个层 面来交流”。于是,两个第一人称叙述的交错,展开了两个内心之间的交锋。路远明一开始还理直气壮地声明,他并没有犯罪,而是在帮助社会进行资源的重新分
配。随着交锋的深入,路远明的心理防线逐渐被击溃,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忏悔和认识。就在路远明悲观绝望之际,作家又给他指出了一条救赎之路。在作家的指导 和爱人的鼓励下,路远明在监狱里完成了一部以自己经历为原型的反信息诈骗小说。
从一定意义上说,《心弈》是一部救赎小说,是两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心与心的博弈,当然也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博弈,是善良和绝望之间的博弈。毫无疑
问,林筱聆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作家,她的善良像阳光,照亮了黑暗。因此,即使这部小说是以一个诈骗犯为主人公的叙述,即使小说的情节必然要涉及到各种黑暗的 恶行,但小说中善良的阳光会带我们穿过黑暗,感受到阳光下的温暖。
此外,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对诈骗犯罪的真实揭露,而且是对社会道德环境和社会心理的追问。作者将诈骗犯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来考察,通过一
个年轻人走向诈骗的经历,考察我们社会在道德方面的缺失。我注意到,路远明的自白中有两个细节:其一是在公共汽车上,路远明亲眼看见几个年轻人以易拉罐拉
环中奖为名,骗走了一个老农的1000元钱。其二是路远明在ATM机上取钱时,银行卡被当时设骗局的几个年轻人骗走了。而此刻的路远明正在城里辛苦打工,
卡里微薄的积蓄是他准备给母亲治病的。这两个细节无疑对路远明的思想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然,一个人的被骗经历并不能成为自己行骗的理由,但是,这两个 细节揭示出一个重要问题: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缺乏诚信的。
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上记载: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
的大多数人是可信的,只有二到三成的人会信任陌生人。林筱聆的《心弈》并不是专门揭露当下社会缺乏诚信的现象的,但我注意到,作者是文化社会学的研究生,
她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如果一个社会极度缺乏信任感,就为诈骗提供了最合适的生存土壤。一方面,在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环境里,诈骗者本身会缺乏一种道 德上的威慑力;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必然造成心理上的脆弱,轻易就被诈骗者攻破。对于后者,小说花了更多的笔墨加以展示,无论是退休的老专
家,还是收到群发短信的乡镇官员,为什么他们都那么轻易地上当?原因并不是他们的智商低,也不是诈骗的手段高明,根本原因是他们太孤独,周围没有可靠的人 交流、倾诉,因此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怀疑。
说到底,路远明靠诈骗能够发财致富,依靠的并不是高科技的现代通讯手段,而是这个越来越缺乏信任感的社会环境。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专业知识
对于小说创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虽然小说中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社会学的专业术语,但作者在小说的构思中分明借用了文化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因而在写作中没有落入 诈骗犯罪题材难以避免的窠臼。
因此,仅仅把《心弈》当成防诈骗的实用手册是不够的,它更是一部为诚信而呼吁的社会警示录。诚信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基石,中华民族自古
以来视诚信为美德、为立人之本。李白曾有这样的诗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足见诚信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救赎人心首先要从社会救赎做起,愿诚信的 美德风化天下。(贺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