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
儿童文学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常会谈到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童趣、童心,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儿童文学就应该简单,浅显易懂。而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分析儿童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谈谈儿童文学的深度和广度。
先从一个小故事讲起吧。
前不久,我收到了儿童文学作家冰波老师寄来的书《毒蜘蛛之死》。冰波老师几年前因病暂停了写作,不久前刚刚重新提笔。这是一本他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版过的作品集,几个月前重新出版,里面很多作品我以前都曾经读过。但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这本书竟然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封面,所以,冰波老师送给每个人都是三本,完整地展示这部作品。三种封面都设计得非常精致,画者是当今优秀的年轻插画师,看起来很有现代感。
我注意到书的版权页,《毒蜘蛛之死》是郭敬明的出版公司出版的。
以前,这家公司只出版给年轻人看的青春文学。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出版童话。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原来十几年前,郭敬明在学生时期读到过冰波老师的作品,印象非常深刻。这次特别的出版,与其说他们是出版人与作家的关系,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多年前的粉丝为心中的偶像献上的一份厚礼。
这个小故事对我触动很深,原来儿童文学作品能在读者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让他们事隔多年依然念念不忘。这也让我思考:近几年,儿童文学繁荣发展,读者量激增,人们对儿童文学读者的范围、人数、传播的程度都予以了关注,却不大容易注意到儿童文学影响力的深度。
其实,正是因为面对的读者很特别,儿童文学才会有这样一种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这是一群正在成长的读者,文学对他们内心的塑造,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以及对他们审美趣味的培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如同在大地上种下一颗种子,种得浅就会随风而去,种得深便会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大树。
在小读者的心灵中,种下的儿童文学的这颗充满智慧和爱心的种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生长,最终成为读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儿童文学的深度来自于作者深厚的情感投入,来自于与读者同一心跳的情感共鸣,来自于作者对人生和人性的独特思考,也来自于作品品质的执著追求。作者必须放弃对成功之作的模仿,而踏上一条艰苦的原创之路。这是儿童文学作家经过沉淀之后的选择,也是一种有尊严、有信仰的选择。
儿童文学不仅生长在每个读者的心里,也会出现在许多书籍以外的领域。
在国外机场的橱窗里,在世博会的展馆中,很多国家都会展示和推出自己的文化符号:艺术品、民间工艺、现代设计等等。其实,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那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它往往是一个来自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比如瑞典的长袜子皮皮,一个能够举起一匹马,也能为好朋友做饼干的神奇小女孩,她来自瑞典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小熊维尼,一只没头脑的小熊,它对待朋友彬彬有礼,热心友善,来自英国作家米尔恩的文学作品。
它们本来是小孩子枕边最爱读的书,是陪伴他们成长的最佳伴侣。随着时间的累积,他们成为了这个国家人们心中的代表,最特别的那个公民。
儿童文学为世界贡献了这样一种形象,他穿越年龄,穿越民族,穿越时代。这些形象那么温暖,那么亲近,让所有人看到了他们,就不由自主地露出微笑,他们是代表了国家形象的亲善使者。
这样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文学形象该如何创作呢?观察分析这样的儿童文学形象,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他们都有些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身上既有本民族文化的渊源,也有让读者感到亲切的现代感,是按现代人的视角对文化进行的再创造和延续,这样的形象具有更新鲜的生命力,也更具有原创性。
第二,这些人物身上大胆而独特的幻想色彩,让他们有了更为鲜明的性格特点,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学形象。同时,这种幻想也代表了人们的共同的梦想和希望。这样的文学形象不再局限于现实,也不再局限于时代,而具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
第三,插画家为作品提供了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和文字的配合相得益彰。
有了这些特点,儿童文学就不光是静悄悄的文字了,而是更生动鲜活、走入读者心灵的伙伴了。
今天,文学已经成为不同门类艺术的灵感源泉,影视、戏剧甚至网络游戏,都从文学中获取了原创的资源。在这种时候,儿童文学就更应该发掘其内在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的青少年读者提供美味而富于营养的心灵大餐,让儿童文学成为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最亲切可爱的朋友,同时也是最有智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