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胜:勇向潮头立 敢为天下先
作家赵晏彪曾在石化行业工作十余年,无论从生活经验还是写作能力上,对工业题材都有比较准、精、深的掌控。离开石化行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沉淀,他以改革开放带来的心灵冲击为切入点,用5年时间精心打磨了一部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中国创造》。
相对于乡土题材、历史题材、都市题材乃至军旅题材而言,工业题材小说在当前文学创作中仍居于边缘地位,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实际水准与壮阔的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赵晏彪的小说就从这里起步,聚焦一家国企的改革,讲述了转业军人汪海洋临危受命,大刀阔斧地把濒临倒闭的国胶一厂发展成国梦集团,又把国梦鞋业由“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的艰难历程。小说以汪海洋上任伊始应对债主堵门、计划经济断奶、售鞋连锁店私有化受阻等矛盾为中心,展开企业内外——从工厂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多种冲突,成功塑造了一位带领员工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国企领导者形象,为当代长篇小说人物画廊增添了多彩的一笔。
党员的自觉意识和军营生活的锤炼使汪海洋身上充盈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同时他的身上还有充沛的创业激情,正是这种自觉意识和创业激情,激励着他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旧习惯、旧势力、旧体制的堡垒。他的每一次破茧重生都经历阵痛,在这个过程中,汪海洋不但遭到了家人误解,还遭到了纪检组织的误解。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他本人甚至遭到了死亡威胁……赵晏彪直面现实,将优美的文笔、诗意的想象与严酷的真实性有机结合,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大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性。
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汪海洋坚持经营之道和为人之道并举。在经营上,他的思想超越了同时代的企业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汪海洋语录”。譬如,“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民族品牌的意思就是坚决不做世界的加工厂”,等等。当然,这些独到的经营之道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是从失败的教训和古人的思想中得来的。小说写出了民族优秀文化与人物成长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为人之道上,汪海洋廉洁无私、光明磊落。工作上,他有股子“霸蛮”之气,认准一件事,就要不折不扣地完成。生活中,他有情有义,以德服人,譬如对战友的弟弟吕银勺及其一家情意绵绵,对被人陷害、出狱后以炸药来威胁自己的孙辉南以德报怨,帮他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赵晏彪以细腻、灵巧的笔触,挖掘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使汪海洋这一形象丰满而生动。
小说不仅写出了汪海洋勇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更可贵的是,写出了他身上流淌着的一位企业家的道德血液。这种道德血液激励他把企业做大做强,自觉地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譬如,国梦集团在自身发展进入快车道后,与13家经营不善的乡镇鞋厂联营,使它们起死回生。一枝独放不是春,汪海洋的理想是要“以点带面,带动绿岛市制鞋企业的发展”。后来,国梦集团又先后重组外地的花青轮胎公司和东升虎狮轮胎厂,不仅挽救了两家外地的濒危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使两家企业的近万名员工重拾生活的梦想。作为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汪海洋超越自利而为公利,以天下为己任。
小说的新意还在于,能够以建构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站在中国企业发展理念的前沿去思考问题。在国梦集团具备了一定实力之后,汪海洋做出了与绿岛海洋大学合作办学的决定,他认为,“制鞋工艺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橡胶、化工、纺织、机械等多门专业技术,又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学科。所以,没有一所专门大学培养学生,很难将中国制鞋工业搞上去。”在这里,小说通过生动的情节,触及了提高“中国创造”科技含量、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等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命题。
《中国创造》选题重大,揭示深刻,再次佐证了面向生活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