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想象的重要个案——评董尧《北洋风云人物》传记系列(师力斌)
对于近现代史的重新想象是1990年代以来大众想象的重要一脉,也是当代中国思想潮流发生新变的一个风向标,这个潮流与市场化进程相伴,大概以 学术界的重写历史研究为发端,然后波及到出版业、影视业,直至互联网。有关1912年到1949年民国历史的想象最令人瞩目。由民国大师(比如蔡元培、梁 启超、陈寅恪、钱穆等学界人物)、民国美女(比如宋美龄、林徽音、孟小冬、张爱玲等名媛)、民国军人(比如影视剧中的国军将士)等构成的“民国想象”一度 走红。这段历史最后落实到普通受众眼前,常常就蜕变为干枯扁平的植物标本:浪漫传奇的生活情调,超脱孤傲的个人追求,或者可悲可叹的英雄末路。仿佛那一段 历史的战火连绵、兵荒马乱、血雨腥风、家破人亡都无关紧要,仿佛那是中国现代史中最浪漫的瞬间。光一个林徽音就不知道被媒体炒作了多少次,迷倒了多少少男 少女。这种非常皮相的、被高度镜头化的历史想象,勾兑成了普罗大众的心灵鸡汤。
董尧的《北洋风云人物》传记系列所描述的人物,正处于民国历史的前期,是这种民国历史想象的重要个案,不妨称为北洋想象。这个想象在民国军人之 外增添了北洋军人,着眼于北洋时期的政治想象。董尧先生抱着极其庄严的态度,倾注了他对这段历史和人物的独立思考和心血。他从1980年代就开始准 备,1999年脱稿,直至今年中国言实出版社首次全套出版。从时间上看,作者的北洋想象没有受到大众意识形态的浸染,这是非常宝贵的写作品质,而且动笔之 时年已花甲,他执著的精神令我敬佩。更重要的是,这套丛书的想象逻辑,最终与流行的大众想象逻辑不谋而合,说明大众想象的历史必然性,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值更值得重视。
在写法上近于演义。以《段祺瑞》为例,在这部作品中,段祺瑞最主要的人生轨迹:从平民子弟一步步上升、跟袁世凯交往、逼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称 帝、做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三一八惨案、拒与日本合作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详尽铺叙。在大的历史框架中,极尽文学想象之能事,填充细节,铺陈对话,有很强的 现场感。比如刻画段祺瑞与袁世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复杂关系,有一节段祺瑞和谋士徐树铮的对话非常精彩。仅从这一段对话中,就能看出徐树铮的深谋远 虑。徐树铮是这本书中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不仅有谋,也有胆,比如他先斩后奏杀掉冯玉祥的舅舅陆建章,后又设鸿门宴想杀掉张作霖。这些故事演绎得非常精 彩,加上大量煮酒论英雄式的对话,神似《三国演义》。细琢磨一下,人物关系也不无神似,袁世凯像董卓,徐树铮像诸葛亮,段祺瑞像刘备。显然,在写作模式 上,作者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的古典小说。内容上的名人传记、叙事上的演义笔法,两方面较好的结合,造就了这套传记强烈的阅读快感。这套书有三个特点,大众 性、普及性、文学性。普及性容易理解,只要有高中水平就能读下来。不像许多专业研究那样高深。文学性也容易看出来:叙述繁简得当,文字精练准确,朴实无 华,语言运用炉火纯青,不着痕迹,既不卖弄也不迎合,大气庄严,雅俗共赏。在许多畅销书中,以欲望化女性为重头戏的叙述比比皆是,但这套书非常克制,偶有 涉及,也写得干净整洁。单这一点已经比诸多通俗读物高出一筹。重点是大众性。1990年代以来,为什么民国想象如此广受欢迎?单纯从市场推动和学术翻新来 理解,恐难以彻底解释清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流行的民国人物与普通大众的契合度。明星崇拜是最好的例子。追星实际上是追梦。这套北洋人物也大抵如此。 除了袁世凯、冯国璋出身地主,段祺瑞、张作霖、张勋、孙传芳、徐树铮、张宗昌、曹锟、吴佩孚8人均出身草根家庭,没有显赫家世,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他们的 发迹完全靠自己打拼。在小说中,这些人物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拉关系找靠山,跟风站队,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再无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乏善 可陈。其中《段祺瑞》一书最为典型。作为北洋系的实力派人物,段琪瑞对于帝制、共和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顶层事物,见解远在其谋士徐树铮之下,这个现象令我 大跌眼镜。他们基本上是一群名利场上的政治混混。只有徐树铮这个人还好一点,受过日本的军事教育,对民主共和了解稍多一些,见识远在段祺瑞之上。但放在这 样一群只知争权夺利的军阀中间,基本上明珠暗投。这群人没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统领,也没有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凡事都为权利二字所左右,那么大的 实力,却常常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那么多的干将,转眼便各奔东西,甚至反目成仇,原因就在于缺乏精神和信仰,难怪他们无法统一中国,也无法真正推进中国的 民族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一度被推上神坛,恐怕与他高远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无关联,而这些高远的理想常常对于普通大众构成挑战。而像民国美女、民国 学者、民国军人这样的形象,特别是像北洋人物张勋、段祺瑞、吴佩孚这样草根出身、靠自己打拼的“成功人士”,仿佛更具有亲和力。这个逻辑与当下流行的成功 逻辑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市场意识形态所塑造的个人奋斗的话语体系中,通过职场打拼满足自己的欲望,成为美女、成为牛人、成为富翁,是最为可能的想象方 式,而通过崇高坚定的信仰和精神追求,或者克制自我的欲望、通过集体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想象,逐渐淡出。这个逻辑也是北洋想象的逻辑。它与1990年代以 来的市场化逻辑不谋而合。这个逻辑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宫斗戏、格格戏、三国戏长兴不衰,根子在于这些叙事不过都是职场戏的变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