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生命 鞭笞罪恶——读报告文学《爆炸现场》(李云雷)
《爆炸现场》是何建明继《南京大屠杀》之后又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南京大屠杀》直面的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痛,《爆炸现场》则将笔触转向现实,在对当代中国重大事件的关注与探寻中,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记录和当代人的感受与思考。中国的报告文学自瞿秋白的《饿乡历程》、夏衍的《包身工》以来,关注中国与世界的重大事件,在对社会的观察与描述中融入知识分子的理想,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形成了一种优秀的传统。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继承了这一传统:描述重要事件,也展现他的胸襟、思考与眼光。
《爆炸现场》描述的是亿万人关注的天津“8·12”大爆炸。面对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作者以报告文学作家的敏感克服种种困难,多次采访。《爆炸现场》为我们还原了事实真相及其发展过程,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一巨大灾难面前各种人的反应,以及一个人成为英雄的艰难与悲壮。
书中最令人感动的是消防队员的英勇与牺牲——面对重大的灾害,这些年轻的消防战士冲在第一线,以青春和生命书写了最壮烈的诗篇!面对突发的巨大灾难,求生本能与社会角色的矛盾撕扯着每一个人,也考验着每一个人。尤其是身处抢险救灾第一线的消防员,在相当于360多万颗手榴弹一起炸开的“现场”,他们以血肉之躯迎着大爆炸一步步走去,内心经历的痛苦挣扎非普通人所能了解,但正是在这样血与火的考验中,他们才成为了真正的英雄!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侥幸生还者的访谈,“张超方是个奇迹”“岩强,复活的‘烧焦人’”,这些消防战士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还有那些牺牲在爆炸现场的烈士们,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作者采访了烈士们的家人与战友,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生命故事、他们的平凡与伟大。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爆炸现场》的难度极大,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天津“8·12”大爆炸万众瞩目,新闻媒体已经做了充分报道,在这样的状况下,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关注这一事件是否必要?在《爆炸现场》的尾声中,作者给出了答案,“现场唯一有生命的基本上是人,基本上是消防队员。火与消防队员们的肉体搏杀的结果,留下的是一堆堆白骨与灰烬,很可怕……我是从搜救人员所拍摄的录像中看到这些情形的唯一一位作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采访幸存的消防队员的作家,我因此获得了极其珍贵的大爆炸的另一个现场——‘情感现场’的诸多宝贵‘镜头’。我是了解天津大爆炸现场的一名幸运的作家,但又是一位特别痛苦的‘亲历者’。许多时候我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就该让这个悲惨的事实带着浓烈的感情去向世界呈现呢?思想斗争的结果是:应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带着作家和“亲历者”的使命感写作的,作者正是在新闻止步的地方开始了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深广的世界。
其二,天津“8·12”大爆炸涉及各个社会层面,选择什么角度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将写作的焦点聚焦于“爆炸现场”,即在大爆炸发生的时刻各种人的反应,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应该说这一选择显示了作者敏锐的眼光,也显示了他切入重大社会问题的独特角度。“爆炸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既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但要了解并加以再现却并不容易。作者通过锲而不舍的采访,艰难地搜集各种资料,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现场”。同时,涉及了对爆炸原因的追寻、对伤病人员的救治、对爆炸事件的处理等,进而从整体上呈现爆炸事件的全貌,显示了一个作家面对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三,面对这一重大灾难,作者如何处理“真实性”的问题?这涉及写作的立场与方法,如果一味渲染苦难、黑暗与恐惧,在爆炸发生的混乱时刻,或许并不难找到这样的素材,但作者创作的目的并不在此;如果只是歌颂消防官兵的英勇无畏,在这方面也有很多震撼人心的事例,但这将冲淡或掩盖人们对灾难的反思。作者采取的是这样一种创作方法:注重从整体上描述爆炸现场的情况,既不回避恐惧与黑暗的时刻,但仅仅将之作为作品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作者描述与歌颂了消防官兵的勇敢与牺牲,但并没有脱离环境,也没有将英雄抽象化与理想化,这让他笔下的人物真实可信,令人感动。可以说,作者所呈现的“真实性”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他既描述了爆炸现场的恐怖,深刻反思造成这一事件的深层原因,也展现了社会各个层面对大爆炸的迅速反应,从整体上呈现出这一事件的脉络及其冲击。
“赞美生命的壮丽,实为鞭挞摧毁生命的罪孽”,这是作者为“尾声”取的标题。在深入爆炸现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时时追问着爆炸的原因,这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作者没有将之作为此书的重点,这或许是由于作者并不想简单地表达义愤,而寄希望于更具专业性与权威性的调查。书中附录的《新华社公布国务院事故调查报告》对事故的原因与责任有清晰的认定。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面对巨大的灾难和壮烈牺牲的勇士,笔端常有不能溢于言的悲伤与愤怒。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便是对罪孽的鞭挞,这是文学所擅长的。作者写出了生命的珍贵、无奈和尊严,当我们看到那么多美好的生命被摧毁,自然会唤起对英雄的崇敬、对罪责的追究、对爆炸的反思。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爆炸现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还原大爆炸的现场,更重要的或许在于让我们在经济飞速发展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当代中国的重要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