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伤与历史之血(邱华栋)
己卯年秋天,长沙会战爆发,潇湘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惨烈的悲剧。60多年后,熊育群踏访战场遗址、遭大屠杀的村庄,寻访亲历者。聆听营田惨案的幸存者对战争与屠杀的描述,身临其境的口述让熊育群仿佛置身于那些悲惨的现场。亲历者出现,屠杀就不再是历史,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熊育群从时间长河里打捞起那些血与火的记忆,从故乡的残砖断瓦和风烛残年的老人那里,搜寻血色的历史。他展开了一场长达14年之久的史诗性的挖掘和书写。
为了挖掘日本军国主义和对华民族心理的成因,为了揭示和反思人类战争,熊育群在湖南和日本各地进行多次田野考察,探索日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深层肌理,借助采自日本以及中国大陆、台湾的档案,包括中日战史资料、士兵日记、营田老人口述和地方史志文献资料等,几乎原生态地还原了史实。小说中日军所有残暴的行径,甚至心理活动细节都“有史可征”,记录得非常逼真。特别是对战场上日军士兵心理的刻画,呈现了另一种看不见的战争面目。这一切赋予了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以无比动人的力量。
“细节的真实”是熊育群在处理小说时的重要追求。他追求着虚构艺术与纪实文学的一种融合,他认为纯粹的虚构文学正在对现实失效,纪实性的介入使小说获得了新的力量,重新面对现实发声。《己卯年雨雪》围绕战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两条线索展开叙事,小说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以日本人为主角的小说!这是中国作家很少涉及的角度。小说讲述了两对中日恋人的爱恨情仇故事,首次塑造了侵华日军武田修宏和日本女性武田千鹤子的形象,将一对日本夫妻的生死之恋穿插在中国军民的国仇家恨之中。
这本书中,左太平率领民众助战、祝奕典怀着仇恨杀敌、武田修宏在巨大的恐惧中战斗、武田千鹤子被俘等情节都写得细腻生动,小说通过倒叙、追叙的手法,让主要人物的文化背景、过往经历、心理变化、情感关系等得到最大程度的“增殖”。小说因此超出了事件本身,进入了更宏大的民族与国家层面的叙事,具有了史诗的品格。
武田修宏、武田千鹤子自幼在效忠天皇、崇尚武士道精神的熏染下,被教育成既崇拜中国文化和古代经典,又将当代中国人看低,从而产生通过战争征服“拯救支那人”,并自认为是亚洲最优秀民族的狭隘民族心理和狂妄的理想,小说精准地揭示了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萌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小说中,得到家族神灵护佑的武田修宏被同乡好友的不断死亡刺激成一个杀人魔鬼,内心的恐惧和对战争的怀疑时刻交织在一起,出入慰安妇场所,看到强奸中国妇女的情景,他的心灵开始变异。小说通过武田修宏大量的回忆串联起了侵华日军从天津塘沽登陆、华北作战、徐州会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等事件脉络,从中既有日军侵华暴行的真实记忆,也凸显长沙会战的重要历史地位,从而让小说背景有了纵深的刻度。
在历史纠纷的背后,以左太乙、左太平、祝奕典为代表的道、儒、侠式中国传统文化人格,超越了个人恩怨和民族矛盾,凸显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在拯救日本女人千鹤子方面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文化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以文化内涵成就了一部“和平之书”。
《己卯年雨雪》不仅还原了整个长沙会战恢弘壮阔的过程,以中日两对恋人的情感矛盾解剖了侵略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还以一种形而上的“野心”糅合了湖湘大地绵延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以之作为拯救人类与战争的文明力量,把抗战胜利上升为中华文明胜利,而不是一场以暴制暴的简单武力博弈。在此,儒、道、侠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人格与现代世界的人道主义发生融合,为中日民族矛盾反思与和平理想提供了思想光照。
《己卯年雨雪》:熊育群著;花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