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科幻没长篇不能怪作家(陈梦溪) 

[关闭本页]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29

  尽管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收获了不少荣誉,国内科幻文学也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但近日《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提出,目前的中国科幻仍然缺乏优秀长篇作品,而刚刚颁布的科幻文学银河奖的长篇小说奖空缺似乎也证实了这个问题。目前科幻作品缺乏优秀的长篇创作的问题,到底是国内作家缺乏创作能力,还是客观环境使然?

  曾经创作过《三体》、《球状闪电》等多部长篇作品的刘慈欣从自我的写作经验分析认为,科幻文学是一种创意密集型文学,一个长篇要有很多创意才能支撑起来,而一个短篇只需要一个创意就可以支撑,作者从短篇跨越到长篇,最大的难处是长篇的创意更密集。其次,创作长篇科幻小说最难的是“世界设定”的问题,一个长篇需要用大量文字介绍世界设定,而这在主流文学中并不需要,现实主义文学描写的是我们这个已经设定好的世界,而科幻文学是作者想象中的世界。

  虽然从写作对于作者的要求看,长篇涉及到的知识面更加宽广,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更多,然而刘慈欣认为,这些对于目前优秀的创作者来说,并不是不可能的任务,甚至对一般的科幻作者而言,从短篇跨越到长篇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回顾刘慈欣本人的创作轨迹,尽管和许多科幻作家一样都是从短篇起步,但他当年创作短篇多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创作长篇,而是写出的长篇频频受到出版机构的拒绝。

  “真正的障碍不是在于写作本身,而是在于出版,长篇是否有可能出版?”刘慈欣提出这样的质疑,对于如今已经成名的他,当然有不少人抢着去出版他的长篇作品,然而1990年左右他的两部长篇作品在当时都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出版机构愿意去冒险,十多年后才得以出版,他可以说对此有着切肤之痛。

  不少科幻作家和刘慈欣一样,都认为从短中篇跨越到长篇最大的障碍是在写作之外的现实问题。青年科幻作家张冉的《大饥之年》获得了本届的银河奖中篇小说奖,张冉也认为,能写出中短篇的科幻作家写长篇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有时候写短篇要构建点子,写长篇反而更容易。张冉的首部作品是一篇200万字的网络小说,写作用了两年时间。对于为什么我们很少看到好的长篇作品,张冉认为是关注不够,“像江波等几位作家现在就有很好的长篇”。

  还有一个短期内很难改变的客观原因,创作长篇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作者有相对自由和完整的时间,而当下国内却几乎很少有全职的科幻作家。科幻作者是目前学历最高的作家群体,不少是名牌大学的理工科博士、博士后毕业,他们的工作都十分繁忙,抽出时间写长篇比较困难。刘慈欣是“被迫”才成了全职作家——他所供职的单位是一家水电站,前两年因为节能减排关掉了,他也只能下岗当作家了。另一位元老级的科幻作家王晋康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也多次因为工作繁忙而中断创作,今年已经67岁的他本想退休后可以安心创作,却仍因为身为高级工程师的人才稀缺而被单位返聘,仍然只能在业余时间写作。

  从出版方面看,与国内上百家纯文学杂志给了众多长篇小说展示和经受读者检验的机会,而相比之下,目前科幻文学杂志的处境却十分艰难,在过去的几年中,科幻杂志纷纷停刊,剩下的唯一一份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也在前两年经历了销量大幅度下滑的困难时期,只在今年才开始有所回升。

  随着科幻出版热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开始涉足科幻出版,目前国内主要有科幻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然而目前国内科幻出版规模很小,整个产业只有一个亿左右的产值,还不及一部卖座电影几分之一的票房收入,这样的产出很难养活一大批的专业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赵萍认为,目前出版长篇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作品质量不过关,不敢贸然出版。而新星出版社幻象文库的主编贾骥也透露,长篇科幻的图书销量确实大都不太理想,与纯文学的处境差不多,所以出版社也会考虑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目前,面对科幻文学整体的回暖和今年以来媒体和公众关注度的增加,不少出版社都对长篇科幻作品增加了信心和投入,甚至有些出版社开始尝试数字出版来解决尝试中的成本问题。至于新老几代的科幻作家,他们仍然需要时间,一方面提高长篇创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厚积薄发”,用几年的时间去调整写作方向,才能拿出优秀的长篇作品。让我们耐心等待。 J226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