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要有生命的体温(北乔)
无论是叫作品还是称为文本,一部小说抑或别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自足的生命体。其是由作家的精神世界出发,生成的是相对独立的世界。我们的阅读就是感受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或世界,进行探询或者对话,有时还会以此来观照我们自身以及现实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行走于文学中的姿势不尽相同,解读的方式丰富多样,读出的感觉和成果也如文学本身一样景象万千。所有的文学研究或批评或评论,其实不外乎两个方向,研析文学技术性的生成、思潮性趋势、在文学史中所起的作用及所处的位置。这一方向的着力点打在作品是如何写成的,既是对特定作家写作行为的评判和研究,又试图影响和教育所有的作家。这是以理性的思维建构理论大厦,在做地道的学问,以作品的血肉之躯为起点,抵达纯理论的神性世界。另一个方向则是面向普通读者,与他们一同分享阅读的快感,欣赏阅读旅程中的斑斓风景。这样的评论者更多的时候是普通读者的导游或伙伴,以阅读的方式参与对文学的感性发现。让文学回到日常生活,帮助提升阅读的品质,推进文学与生活的互动。
我们都在一列火车上,理性研究者与乘务人员一同如何让列车更好地前行,感性评论者则与乘客们一道纵情观赏风光。
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文学理论教育,没有读过文学研究之类的专业。我的本职工作不是文学评论,也不需要论文来获取职称。无学术理想,无职业要求,无任务驱动,“三无”之下,让我的评论成为一种纯粹的感性行为,有感而评,随性而论。我的阅读角色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十分不专一。有时,我是一个大众化的读者,一头扎进文学的世界,东转转西逛逛,左看看右瞧瞧,感受这世界的新鲜或陌生、神奇或诡异、浪漫或悲伤……体验现实中难以企及的某种生活或情绪。有时我是作家,溜进同行的家里,索要或盗取检验和教训。也有不怀好意的时候,比如以寻找破绽或硬伤为乐趣。有时我才是评论者,自信而大胆地窥视或侦察作品,与读者分享我的阅读收获和快感。
我真的很矛盾,我向往口若悬河地谈文学说作品,但往往又说不出太多的东西。或许是记忆力严重欠缺的缘故,许多作品,我可能细读过数遍,但过不了多少时日,只有一些画面和感觉留下了,其他的都已随风而去,我甚至想不起来作品的题目和作家的名字。如果要我谈论一部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我先翻翻,哪怕只是三五分钟。我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唤醒那沉睡的记忆,激活那休眠的感觉。其实,我最初之所以在创作的同时会写些评论,最原始的目的就是增强我对作品的记忆。现在看来,这样的目的远没有达到。但我还是喜欢在阅读之后写下一些评论文字,以延伸我的阅读思考。
是的,我特别好奇作家写了什么,想诉说什么。阅读是感受是欣赏是交流是学习,也是在挖掘秘密。以自己的阅读,与作家展开较量,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浓墨重彩的表达,曲径通幽的掩饰,东躲西闪的隐藏,费尽心思的玄奥等等,作家付出的是机智甚至还有狡猾。想要品尝作品的众多味道,只能以智慧去领会和发现。这样的阅读,还可以让我以作家作品为营养,充实丰满甚至是建构一个新的世界。这么说来,阅读好像就是一种感性行为。
我喜欢文学的感性,因而,我喜欢以感性的目光和思维去评论阅读过的作品。对我而言,这就如同面对鲜花,我只会诗性地赞美,尽情地品味,而不会用公文式的僵硬词语去评价,用手术刀式的眼光去肢解生长的原因和过程。由于职业、取向和兴趣等的诸多不同,人们可以选择各自的方式去研究或评点或体味鲜花。我只是在做我所喜欢的。
批评家当有独立的批评精神,从文学的本质出发,表明对一部作品的鲜明立场。说简单点,就是分清好坏,好就说好,坏就说坏,爱憎分明,明确优劣。不过,我好像做不到这一点。这与我的习惯有关。我不喜欢做裁判员,只想陶醉于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之中。更为私性的理由是,我也是一位写作者,我知道写作者是不容易的,每一次的写作都在挑战自我,试图有所突破。同病相怜,我过于心疼他们的劳动,甚至会丢开理性,完全回到感性。这其实并不好,但我实在无力改变自己。遇上不好的、不喜欢的作品,我可以扔在一边,不看了事。更多的时候,我坚信,再差的作品,也总会有闪光的地方。这和人是一样的。我坚信,每个人都有善念,区别只在于这样的善念有没有外化为行动,只在于这样的善念多还是少、稠还是稀、强还是弱。我偏爱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在阅读时,我同样如此。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品读出作品的好妙,尤其是咀嚼出别人难以察觉的作品之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把读者与评论者合二为一后,阅读,其实已经演变为探险的旅程。幸好,我喜欢这样的冒险。
回到文学现场,在性感的文学中,领略诗性,在诗意荡漾中让感性拥抱评论,让评论洋溢感性。这样的文学批评,才是与文学血脉相连的,才能成为个性化的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