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私语——2015年,我的第一本书《月亮花》(安武林)
美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来之于一个人细致的感官功能。它是人对静态的东西以及动态的东西的一种审美的体验,观察,碰撞,而赋予万事万物的一种感动和惊叹。
也许,一个人感觉器官的优劣,有天赋的成分存在,但也可以通过训练而使自己的这部分功能得以升华,加强,提高。
一般而言,喜欢诗歌的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是敏感的,细腻的。无论是嗅觉,直觉,视觉,还是感觉。所以,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一朵游丝般的流云,一株普通的小草,都能让他发现美,都能让他激动或者感动。
对爱的体验,对生命的体验,对人生的体验,可以通过细小的事物、景物来完成。
至于我,全部的答案都在我的散文诗集《月亮花》中。
《月亮花》是我的第一本散文诗集,是我2015年第一本书。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可以称之为精短的美文,适合晨读和诵读。适合小学生阅读。
它们是我二十多年来的积累,散见于各种中小学生报刊,很多都是卷首之作。其中,一小部分发表在成人的报刊上。
散文诗这种文体,是散文和诗歌的婚姻分娩出来的生命。纵观中外大作家的作品,不外乎分为两种,一种是散文的味道浓,另一种是诗歌的味道浓。也许,作家会说,我喜欢这样写,其实,标准的答案是:他只能这样写。这是由作家本人的气质、禀赋、审美和语言的使用习惯所决定的。
我很喜欢散文诗这种文体,阅读过波德莱尔、纪伯伦、泰戈尔、屠格涅夫、希门内斯、普里什文……很多名家的作品。最喜欢的还是泰戈尔,百读不厌,我将其视为灵魂的洗浴。每出差,袋子里都装着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它随时能让我进入一种诗意的境界,能让我的感觉器官处于最大限度的开启状态,所以,能从花朵、河流、星星、月亮、村庄、房屋、树木等中体验到一种审美的快乐,诗意的温馨。
许许多多细小的事物,都幻化成了诗意的文字。
我一直感觉自己像个贝类的生物,粗放的外表下面包含着一颗细腻的心。就像荒芜的岩石、尖硬的灌木守护着一朵小小的花一样。我很惊叹,居然能被一些作家师友们发现。第一个发现的是曹文轩先生,他称之为“粗中有细”,彭懿先生直接就冠于“细腻”之称。
被发现,是一种惊讶,感动,温暖,尴尬,无奈。这是生命的底牌。生命的底牌被发现,意味着可以享受更多的尊重和关爱,但也意味着会遭受更剧烈的伤害和打击。这也就是从心理学意义上说的“自我保护意识”。
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故事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童话。我理解,支持。但我反对的是,偏食,对于诗歌、散文的,包括散文诗的冷落。因为这是一种感受事物的方式,是一种审美的体验。美,激情、浪漫的元素,在这些文体的文字中浓度最高。我相信,我们的冷漠、麻木、迟钝,不少东西都源自于对自己感官功能缺陷性的滋养。
我曾经说过,我的眼睛,是为了发现美的,我的耳朵,是为了倾听音乐的。人只有发现美,才能远离恶,人只有亲近音乐,才能远离噪音。我的《月亮花》的全部意义和价值都在这里。
我非常感谢编辑同行、作家同行,一直对我散文诗的青睐。它们在江西的《小星星》,湖南的《小学生导刊》,广东的《少先队员》,北京的《东方少年》,江苏的《阅读》,上海的《小朋友》,上海的《儿童时代》,山西的《小学生拼音报》等等一直刊发。江苏的《阅读》和上海的《儿童时代》还在连续性地刊发。尽管这些小读者们并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我相信,千百万的小读者都是读过这些文字的。
这些文字,更像是小溪里的鹅卵石,沙滩上的海星星,它们凝结着我对美的体验,感悟,发现,对人生小小的思考。
我记得哲学家休谟大致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感受的事物越细小,说明这个人的感官功能越细腻。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拥有一颗细腻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种能用激情和浪漫的天性去感受和对待人生中那些真善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