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回家”:春晚的主题选择(阎晶明)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27

  某种角度讲,春晚可以比作国足。出征日期是确定的,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家的目标非常一致。出征前的筛选、不断调整的名单,成败都集中在“主教练” (导演)的调用和操作上。临近出场充满期待,期待老牌明星,期待新人新秀。舆论已经预热得相当到位,展现过程激动人心。整个过程中有高潮也有平淡,有昂扬也有低缓,总觉得下一刻会有奇迹、会更精彩,事后回忆,却又觉得相去不远。一待散场,各种议论纷纷,各种褒贬不一。专家的解析和评价,观众的点赞和吐槽,报纸上的文章,电视里的讨论,网络上的留言。到底好不好,到底与去年比有没有进步,岂止是莫衷一是可以形容。紧接着讨论该不该用某某,为什么不让某某上,激烈者甚至讨论要不要再出征。然而,热闹和争论一过,紧接着就是再组队,再争论,包括要不要外请“主教练” 。来年继续期待,继续吐槽。

  2015年的国足带来久已未见的小惊喜, 2015年的春晚又该如何评价?寻找其中的亮点,我以为就在于这是一场有主题和向心力的晚会,有主题不断延展的过程和逻辑。这个主题就是:家。回家的热望、有家的热闹,无家的失落、不可归的思念,都往一个主题核心上聚拢:家是最重要的,过年尤甚又远不止是过年。回家以及与亲人团聚而不是到大街上集体狂欢,这个中国人延续了数千年的春节文化,在今年的春晚里不再只是炫目舞台上的点缀,不再是台词脚本里的过渡用语,而是整个节目贯彻始终的主题。这听上去不是什么刻意求新的创意,但正是这种正视传统与节日文化的回归与顺应,体现了一场晚会努力寻找本位的诉求与自觉,在一个力求缤纷宏大而且也具备声光电条件的时代,能够牢牢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节庆文化的内核,这点“猛醒”也是长期摸索过程得出的结果,同时也是在文化潮流向全球化、共时性、同质化迅猛发展过程中最应当把握住的民族文化“抓手” 。

  在全场36个节目里,有不少直接表达关于家的感受。开场就是中国家庭文化里强调和向往的团圆景致:“四世同堂合家欢” ,被定调为春晚宣传曲的《回家的路》 ,更是这一主题的浓缩。歌曲《中华好儿孙》《拉住妈妈的手》 《幸福家家有》都是在家的主题中探寻可以触动人心的暖意和亮点。小品《车站奇遇》表达的是除夕夜不得团圆的焦急与落寞;小品《小棉袄》努力在喜感中传递父女之爱。这些主题的开掘侧重不一,但聚集一致,希望天下父母儿女家家有欢乐,年年得团圆。在对家的感受尽情演绎的过程中,本年度春晚又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其间。杂技《青花瓷》 、创意节目《锦绣》 《大地春晖》 ,以及戏曲类节目《梨园芳华》 、儿童节目《自古英雄出少年》 、武术《江山如画》 ,突出的是民族传统艺术中最具精华性的“要点” 。

  “回家”的主题贯穿始终,但这一主题也试图得到适度延展。歌曲《从前慢》是对旧时生活情景的怀念,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表达对往日“慢”时光的回味,有如聚集在电灯光下畅谈煤油灯的意趣,这正是现代人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歌曲《乡愁》则又将“回家”渴望延伸为对“乡愁”的留恋。 “时光隧道”还属想象,从前是用来怀念而不是用来回去的。活在当下现实,梦想更远未来,方是人生更主流选择。现实中国的城乡生活场景,在小品《喜乐街》和一组反串节目里得以局部展现。舞蹈《丝路霓裳》 、歌曲《丝路》 《共筑中国梦》 《把心交给你》则又将这一延展指向时代重大主题:中国梦。正如同一个小品里需要用“正能量”收束一样,时代重大主题也是一场晚会向上拉升的必然选择。

  一场春晚于国于家都是一次欢乐的机会,尊重有所强调,观赏不必苛求。即使连主创团队也逐渐接受春晚是一次表演,也是一种陪伴,一次不必较真的相遇,在多种过节方式中最具共同性的一种方式,甚至吐槽也成了欢乐的一部分,就没有什么不可以高下评说的了。当我们看到,回家的人表达着纯粹的天伦之乐,路遇的人期待的是老少团聚,就可以看到当代文艺正在自觉地承接地气。有些变化看似些微,但其实也是文化风向逐渐更迭形成的结果。比如,从前的晚会让节日期间仍然坚守岗位的人出来说话,表达的是决心和无悔,今年的语言传递中,在信念表达中包含了更多对家人的思念和回家的渴望。可谓是“个人一小步,时代一大步”的改变。

  “回家的路”有多远,心里的天地就应有多宽。在一个迅速变革的时代,在人潮、物流加速流转的背景下,在信息交流与语言传输无限密集与提速的环境中,一场晚会可以表达出、传递着人间最值得珍视的感情,挽留、回味中国文化里最值得尊重和追求的情景,并在此基础上向更大更多的主题延伸扩展,这种努力正是这个时代在社会生活、文化氛围、艺术追求上趋于“共识”的印迹。当然,家与回家,是整个春节文化最核心的主旋律,今年使用这个主题,贯穿这个主题,明年呢?如何在此前提下再寻新意又不失传统,既体现主创者的用意又留存大众的基本需求,或者,既努力应合大众需求又不失艺术创作的时代创新要求,这是一种极具难度也极具兴奋点的挑战。看看明年还能怎么做吧。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