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风花雪月”不止有情(李林荣) 

[关闭本页]
来源:北京作家网
作者:李林荣
发布时间:2014-09-11

  无论是对祝勇个人,还是新世纪以来散文创作的全局而言,《故宫的风花雪月》都是一部有新意的作品。它在题材的把握和文体的构造上,都显示出了一种自觉向更丰富、更沉静处持续挺进的姿态。

  全书包括分则可以单独欣赏、合则可以成一系列的七个篇章,给人总的感觉是:作者从他以往过分着力于凝视和张扬自我的表达习惯中摆脱了出来,从风花雪月之中走到了风花雪月之外和之上。他仍然在观照风花雪月,但他获得了在物我、古今之间交互对观的足够距离和开阔视域。

  若把七篇“风花雪月”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打头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就如同一段导入佳境的通道,满含向过去和当下流行的散文写作套路致敬或妥协的意味。它对《兰亭序》作为收藏珍品的一面流连得比较多,而对写《兰亭序》的王羲之这一历史人物文风上和人格上旷达而又沉郁的特质,还挖掘得相对拘谨。随后的《韩熙载,最后的晚餐》和《张择端的春天之旅》,则境界大开:艺术品的诞生、流转和与此相关的人物命运、时代沧桑,得到了圆融、酣畅的描述和阐释,散发出知识上和情理上的强大冲击力。一个和古人、传统、经典展开从容对话的思想境界和话语场景,由此确立起来。

  《秋云无影树无声》把这个境界和场景,推向了两个紧相关联的学术史主题——文人画和文人阶层的社会生存。文人画是与院画、宫廷画相对立的一支艺术传统,自宋元以降,渐成为文人精神在艺术世界里的形式标志。但也正因此,文人画自兴起之初,就遇到功利主义和反智主义社会潮流的压制、排斥。鲁迅那辈的有识之士曾特别关注、发掘过边缘化的文人画传统。《秋云无影树无声》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对在文人画传统中贡献极大的倪瓒的聚焦。倪瓒极富戏剧性的艺术和人生遭际,具体而微地浓缩了中国文人阶层一再反复的幽暗历史宿命。这本身就很有内涵,再加上对倪瓒展现自我真性情的画作的品析,两方面合起来,使得《秋云无影树无声》的蕴含格外丰厚。

  《宋徽宗的光荣与耻辱》将赵佶“笑傲江湖”、“天下无敌”的历史高度归结于瘦金体,多少减损了些全篇本应有的力道。写唐伯虎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写雍正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出现在近年唐伯虎和雍正被影视等大众传媒讲述、演绎过度的背景中,题材上的新意略欠,但摆在全书七篇系列作品的完整框架内,又展示出精彩的一面。对唐伯虎背离科举、靠卖画为生,也终于成就自己的人生和艺术风采的叙述,反衬出了一个与倪瓒所处时代不同的历史空间:权力不再全面制驭文人,市场开始独立支撑艺术。对胤禛暗赏“美人图”、雍正入主“行乐图”的史实梳理,揭示出了一个交叉在政治征服和文化征服的错位关系中的隐秘地带。这两点,把在其余五篇里几乎要板结、凝固的权力与艺术不相容的故事,融进了细节更复杂、生动的历史情境。

  书画艺术如今在人们的生活现实中已成日常点缀,不过用散文这一写作形式来表现中国特色的书画艺术,把它还原和解析为比较世俗的、能够面对大众的文学话语,这样的作品还不多见。《故宫的风花雪月》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突破意义。不同于《文化苦旅》大部分选材是文化废墟、整体格调最后归于彻底的悲情,《故宫的风花雪月》选择的是比废墟更加永久、鲜活的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献。它虽然也写到了文人、艺术和文化的悲惨遭遇,但同时也释放出一种强健之气,从而避免了《文化苦旅》式的从头到尾一直苦下去,以哀情、悲情和煽情贯穿全篇的路数。

  《故宫的风花雪月》不仅让我们对传统心生留恋和轸念,还让我们从传统中发现了直面现实的力量和激情。这是它选材上出奇制胜的特殊效果,更是作者在同类题材写作上坚持磨练十余年的技艺累积和思想收获。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