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向现在,向未来 

[关闭本页]
作者:李敬泽
发布时间:2010-02-23
 
                               ——徐坤《八月狂想曲》
 
                              
 
 
《八月狂想曲》,徐坤写得意气风发,写得波澜壮阔;她有澎湃的叙事激情,滔滔五十万字,她纵情歌唱——站在空旷的、华丽如天上宫阙的体育场,向着即将到来的日子、向着那时的欢腾万众。
——这其实是有极高的难度。作为一部小说,《八月狂想曲》的困难在于,它难以封闭,难以凭着虚构将自身从生活区分出来。它的主题是将于2008年8月举行的奥运会,现实全面地包围着小说,现实以它的形式和节奏限定小说家的书写,《八月狂想曲》必须向着生活全面敞开,它难以真正结束:一般的小说是过去完成时或现在进行时,而《八月狂想曲》的时态更为复杂,它又是将来时的,它向着小说之外的未来。
小说家惯于从回忆中汲取力量,而徐坤从未来中汲取力量。奥运会是运动会,它的过程和目的由庞大、迅速的人类行动构成,那是行动的洪流,无数人飞速向前,向着一个日子、一个目标,一切都将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被衡量、被证明。这本身就是一部辉煌的大戏,所有因素都要准确无误地在高潮中绽放。当徐坤决定写作《八月狂想曲》时,她必是意识到了她的限度,小说家无法与这庞大、迅速的行动同步,小说的本性是慢的或长的,它必定要落在稍后或稍远的地方,在相对的距离中找到自己的角度和形式,这种距离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我甚至以为,徐坤可以假设一种比如2018年的叙述,以回忆的角度让一切从容展开。
但徐坤没有,在她看来,回忆的姿态老气横秋,她热情洋溢,她一定要投入现在,她要在变动不居的现在中找到小说家的立足之地。
——那就是建筑,或者说场所。面对着与即将举行的奥运会有关的千头万绪的人类活动,徐坤把根本的目光放在建筑上,那些宏伟的场馆,平地而起,矗立在那里,改变着天空下大地上的景观,它们是人的对象化的造物,凝聚人的智慧、激情、志向和行动,而它们的功能也正是供人展示智慧、激情、志向和行动;那些体育场馆是凝固的奥运会,它是这激越鼎沸的盛会中物质的、更为持久的层面——它属于现在,但它延伸到未来,它标志出向前的时间向度和超越的价值向度。
围绕宏伟建筑的浩大活动,使徐坤获得与现在和暂时保持一定距离的目光,在这个距离中她得以深思,得以拓开虚构和表达的空间。宏伟建筑从来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明的雄心、梦想和创造伟力的象征,它的建造者们必有超越现在而向着未来彼岸的深邃激情,因此,至少在徐坤看来,围绕宏伟建筑的叙事有可能成为宏伟的叙事。
《八月狂想曲》以一座虚构的奥运协办城市为背景,讲述了奥运筹办过程中,以场馆建设为主要线索的庞大故事。这故事必定是向着现实的,《八月狂想曲》是一部极具现实感的小说——一种建立在精密调查基础上的虚构,由确切的经验材料构筑而成,而且随时准备接受经验的检验。这种对现实的忠诚是伦理的,也是认识论的,徐坤力图认识和表现现实的复杂结构,并且力图由此达到对现实、对我们的生活的宽阔和公正的理解。她看到了一切人类活动中必定会有的矛盾和冲突,《八月狂想曲》的主要情节正是在尖锐的矛盾中展开:人性的自私、软弱、贪欲,人群中错综的利益诉求、价值差异;徐坤清晰地表明,即使如此宏伟的人类活动,也充满人间烟火,也必是现实的和现世的。
但是,徐坤不仅是向着现在,她并无充斥于当下许多小说的那种单向度的对俗世的沉溺、崇拜——即使是精致的沉溺和崇拜;她保持着一种超越性眼光,或者说,正如我们对经典现实主义的理解那样,她要在现实的复杂结构中看出生活和社会更为长远的趋向。在徐坤看来,这种趋向就体现于嘈杂纷忙的人间万象,但同时,它又把这人间万象引向历史的和理想的未来——“青春中国”,徐坤用这个词表达她对现在和未来的总体看法,这个词来自历史的记忆,它包孕着现代中国的先驱们对中国之未来的信念和想象:早期启蒙者和革命者所用的词是“少年中国”,“少年”和“青年”在现代汉语初期是两个互用的、界分不定的新词,它们和“中国”相联,构成一个宏伟的现代意象——朝气蓬勃、挣脱了传统羁绊的中国,强健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所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尽情迸发的中国……在“青春中国”一词中,寄托着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人形象的自我期许,寄托着他们为我们民族缔造和锤炼出强大的现代人格和精神的热烈梦想。
“青春中国”,这是理想,更是行动,它指向未来,也指向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人,它是对中国的期望,更是对每个中国人的期望——期望“新人”们将这古老民族带向伟大复兴的新生。《八月狂想曲》满怀激情地发现和塑造“新人”,在这部小说中,无论是市长、建筑师还是普通民众,他们最终都清晰地意识到,奥运会标志着这个民族强健自信地走向世界——这些“新人”身上并无多少1840年后百年屈辱的历史重负,他们不再是被欺负的、愤恨的和悲情的形象,他们开朗、自信,他们具有宽阔的世界眼光,他们能够坦然地与世界相处,在他们身上融汇丰沛的激情与健全的理性,他们是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并且决心创造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的自觉的现代公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八月狂想曲》中的建筑成为了超越具体事件的宏伟意象:人们不仅是在盖房子,他们是在建设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是在塑造自身以迎来一个“青春中国”。
这些“新人”、这些公民的形象,是《八月狂想曲》最主要的成就。徐坤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决不仅仅是贴地而行,她看到了人在现实中面临的限度和困难,但是,她具有一种更加深远的目光——看到了向着未来、向着现代中国的理想一直激励着我们,在这理想的照耀下,人们具体的活动获得了总体的意义和总体的光芒。
——这就是宏伟的叙事,它依靠的终究不是宏伟的建筑,依靠的不是它所书写的人类事件如何规模庞大,它依靠的是对民族历史和民族未来的总体把握。而《八月狂想曲》之难度、力量和创造还在于,它既是向着现在的,又是前行的,向着未来的,它热烈地梦想和相信未来,因此,它让未来照亮现实。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