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深长的痛定思痛(白烨)
对于那些曾经遭际过的巨大灾难,人们往往不愿在过后再去回首。因为那不仅烙有尚未完全痊愈的创伤,而且留有难以愈合的隐痛。但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近期推出的《非典启示录》(海峡书局出版),有意触碰了这个敏感的灾难题材,大张旗鼓地书写了10年前的“非典”,这虽然让人颇感意外,却也自有他的缘由。这个缘由就是他基于“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把灾难变成财富,就是真正的不幸”的理念,认为我们还没有从这样一场灾难中汲取应有的经验与教训,因而“非典”这个令人不堪回首的灾难,还需要在再度回望中去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真正做到化灾难为财富。
读了《非典启示录》,确实让人在重温当年“非典”带来的种种情景与场景的同时,由作者大含细入的文学视角的事件还原,力透纸背的人文角度的问题反思,收获到了有关行业与体制的问题探究,有关人性与人生的内涵追寻等诸多启迪。由此可以说,王宏甲的这次回望“非典”灾难的纪实写作,在变灾难为财富的文学追求上,既是成功的,也是重要的。
相较于反映“非典”的其他报告文学,王宏甲的这部《非典启示录》,在具有全景式的纪实性的同时,明显具有着强烈的文学性。这既表现在他在整体作品的布局与营构上,有一种颇具文学意味的故事性引力,那就是入手便以追寻谁是首个病毒携带者以及追逐“毒王”的行踪,而构成了一种扣人心弦的悬念,使作品读来引人入胜。而在写事与写人并重的同时,作者特别注重勾勒人物的音容笑貌,尤其是描写人物的个人性情,使得作品里不少真实的人物,都在栩栩如生之中,有一定的个性色彩与精神呈现。如那些置身于抗击“非典”第一线因而时时面临风险的医护人员,都有人情与人性的温度,这里有充满激情的护士叶欣,有心系病人的护士李晓红,尤其是那些肩负重任的医学专家们,在娴熟的专业之外也无不个性鲜明,如肖正伦的乐观,蒋彦永的清醒,姜素椿的英勇,钟南山的坚定,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甚至那个被冠以“毒王”称谓的黄杏初,也以惴惴不安的内心自责,让人过目难忘。因为作者注重述事与写人的两相兼顾,作品里“非典”发生与发展的主要脉络,顽强抗击“非典”的医护群体、专家团队和军人队伍,都以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和舍生忘死,铸就了团结协作又相映生辉的英雄群像,也释发出了救死扶伤和先人后己的人道精神。难明其因又难以根治的“非典”,在肆虐数月后悄然退场,背后的力量就是这样的众志成城和前赴后继,这是我们战胜一切灾难的坚强意志与伟大力量之所在。
《非典启示录》后三章,从医疗制度的沿革、传统中药的效用和医患关系的现状等方面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的看法,就远远超出了“非典”这样的突发灾难,而具有更为深广的启示性意义。由“非典”袭来的被动应战,由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作者通过事象找内因,透过表象抓本质,无论是对“依靠人民群众,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的重新强调,还是对“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等流行观点的严厉质疑,都是直面医疗卫生的当下现状,在一些关节点上谈问题,找病灶。而他在作品里反复提到的“要找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需要从制度上、思想上、情感上找回与人民群众的的密切关系”,更是把问题归结到群众观点,上升到以人为本。这样的结论,看似并不惊人,却相当启发人,那就是人在一切都按经济规律与商业规则办事的过程中,恰恰疏离了人,忽略了人,轻慢了人。究竟是经济为人,还是人为经济?这是《非典启示录》由“非典”事件生发出来的最大启示,也是对当下社会生活运行与发展都不无警策意义的重要启示。
近些年来,文学创作大幅度地走向了多元与多样,使得整体的当代文学在场面上颇显缭乱与芜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现实勾连紧密的报告文学,在着力于接地气、扬正气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路释发正能量的报告文学写作中,王宏甲是一直走在前列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非典启示录》便是最新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