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凝聚的光荣与梦想(张同吾)
那些峥嵘而悲壮的岁月,那些伟大业绩和光辉形象,已经在时间过程中铸成了铜像,需要有新的开掘和新的认知,即使是重复也需要融入诗的情韵、诗的意境。
诗歌创作中的宏大叙事,可贵于感情诚挚,可叹于许多作品都显得概念和空洞,构思雷同、语言雷同、抒情方式也雷同,都在以相似的模式图解南湖红船抵达天安门广场的历史进程。殊不知那些峥嵘而悲壮的岁月,那些伟大业绩和光辉形象,已经在时间过程中铸成了铜像,用同样的形式和语言重复性地膜拜,都会显得庸常。对于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有新的开掘和新的认知,即使是重复也需要融入诗的情韵、诗的意境。在听到太多的激情澎湃和所谓的大气磅礴之后,重新感受深沉凝重,那是一种新的美学启迪和新的审美理想。
近读军旅诗人陈琼新著诗集《荣光》 ,我感觉到他同样是写战争风云、血火洗礼、英雄岁月、伟绩丰功,同样是写高擎军旗英勇悲壮,却是战歌、颂歌与挽歌的交融,是阳光与月光的辉映。仰望英雄纪念碑,从1840至1949百年的时间跨度中,包含着中华民族从沉睡到觉醒的历史进程,包含着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外国侵略、捍卫民族尊严、争取翻身解放的历史进程,包含着无尽的屈辱伤痛、英雄壮举、豪迈峥嵘,诗人把纪念碑的永恒意义和深刻启示性,浓缩成这样的诗句:“在这真诚膜拜的神圣祭坛/在这千古流芳的逝去/拜谒万古长存的精神/将日月活着的希望点燃/炼就天长地久的辉煌” 。这种认知源于他深刻的历史感悟,才会有深沉的情感之河在心中流淌:他说“无论时光之河/荡涤去多少曾经的暗淡/无论空间的广阔/隐匿过何种惋惜的悲痛/无论夜昼的轮换/往返了多少日月的奔腾/无论是如今的大海/能翻腾多少海燕的欢乐/无论是如今的天空/能飘扬多么优美的祥云/历史的历史/不是窗前的明月/再多的喜悦/也无法覆盖/曾经真实岁月的沧桑” 。浓缩不是概念和概括,而是对事象、景象和心象的提炼,是思想境界的升华。浓缩才能精湛,才能空灵,才有宏大的诗意空间,才会含容厚重的精神容量。我想起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写道:“俄罗斯不能用理性揣想/俄罗斯不能用尺子丈量/俄罗斯有独特的秉性/——对于它只能信仰” 。仅仅四行诗句,包蕴着多么巨大而丰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胜过无数云蒸霞蔚、汪洋恣肆的赞美!
浓缩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才有思悟回旋的疆域和感人的力量。他说《红色长征》是“一步步爬行/一段段长路/一次次攀登/一座座高山/一天天饥寒/一阵阵疼痛/一场场战斗/一个个牺牲/一次次死去/一片片再生/一阵阵冲锋/一代代敬畏” 。与之相错落相呼应相补充的是那些具象中含融的美丽的情思: “从冰雪皑皑的夹金山/到勃勃生机的懋功/谁不想回头看看!/看看那盛开在雪山的雪莲花/看看她的纯洁、沉静与安详/看看那泥潭沼泽的青草/看看她的绿茵茵、蓝盈盈与美莹莹” ,因为这里是“逗留红军女战士生命的地方” ,是“绽放红军女战士美丽的地方” 。有过军旅生涯的诗人,才能描绘出边塞的那轮怀忧千古的凄美的冷月。与之相匹配的是他长于抒情,他不只有大段大段的排比句式,使感情如排浪般层层递进,而且让柔婉与雄浑相统一,构成了当代军人美丽的心灵写照。他对袁隆平院士这样倾述衷肠:“用您最爱的田间做琴身/用满天下的田埂做琴弦/一曲曲小提琴/让源江水歌起诗情/让雪峰山舞动神韵/为您最深切的耕耘/表达感激的心” ;而他写《饯行与酒》又是何等壮怀激烈,当将士们即要出征,“一坛坛老酒列队/征战的腾腾血气/呼喊祖先的名字/或歌唱先烈的遗愿” ;而那《供奉》的将士英灵,“当习习晨风伴炊烟飘扬悠然/让殷殷晚霞陪界碑生长安宁/萦绕家园的魂灵/便在后人的有型、有形/和有神里供奉” ,如此深沉凝重,让人感知膜拜的力量。
同样可贵的是,在陈琼深沉凝重的诗情中,流动着浓郁的忧患意识,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愫。他说:“一个国度/使另一个国度/开始流血的故事”在《卢沟桥》上演: “石头的雕刻/仅是刀锤之作/不存一丝血性/哪有生命的灵气/枪炮的逼迫/自然没有一点疼痛/哪会有天降的醒悟” 。他警示国人,勿忘《那年,南京城的血》 :“江中的桨叶/能划动那不归的魂灵吗/那么让昼夜洞察世人的眼睛/点亮江上的渔火/唤起江下的桨声/燃烧城中的炊烟/让那微弱的哭声/在硝烟里喊叫” 。而在圆明园里,他看到“白天敞着门/收些零钱” ,那些游人“换上衣衫/就成的皇帝、娘娘、格格之类”又何尝不似商女不知亡国恨呢?正如他所说“忧思应是一种良好的习性/滋生一个民族的优良品性” ;唯此我们才能“用明亮的眼神/悉察长街的行程” 。这才是余意深长。
(张同吾 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