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在颤抖中成长(北乔)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北 乔
发布时间:2014-02-26

  人的成长总是在负重跋涉,痛感固执地如影随行。斑驳的现实风景,隐秘的情感纹理,楔在心灵上的伤痕,颤抖成为成长难以消解的节奏,击打着肉身与灵魂。李凤群的长篇小说《颤抖》正是应合成长这浓重的质感,拓展成长伦理叙事的视野,探求书写的极限深度,以最大的可能进行文学性的诉求。李凤群的叙述细密灵动,本真质朴,张扬持久而纤细的反省精神。因而,《颤抖》的成长叙事有着个性化的质地,这就是不但状写了成长中的苦痛与压抑,而且为成长能拥抱阳光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出口与通道。文学的力量,在《颤抖》里显得十分的鲜亮。

  作为乡村女孩,“二子”成长的处境,可以说是极端恶劣。尤其是其母亲,是典型的乡村悍妇,生性暴躁,能干,对女儿总是恶语与巴掌。“二子”在家中时时如临大敌,走出门也是危机四伏,她的成长一直是在雷区里前行。在传统的家庭伦理中,排行老二的,如果上是哥下是弟或上是姐下是妹,那么常常都是家中的“嫌货”。而像她母亲这样的乡村女性,其实不在少数。这么说来,“二子”的遭遇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她被困在“黑屋”里,恐惧,虚弱,只能以颤抖表达自己的情绪。偶尔的反击,最终也是无声无息地自我掩埋。而在走出乡村,具有了自我生存能力之后,“二子”的环境似乎并没有改变,周围的对象被置换,但给予她的感觉依然如故,带来的危险更加的强烈。

  李凤群把“二子”的成长之路写得扎实而鲜活,将其心理刻画得如阳光下的叶子一样清晰。这得益于她对生活的敏感与独特理解,在现实与文学上构建了良好的沟通与转接。更为重要的是,李凤群更新了文学观照成长的动机与目标,那就是既如实地回到成长的现场,经历外在困境与内在煎熬,又抽身而出坚守写作的立场,破解“颤抖”本质的成因,寻找治疗与突破之药,从而实现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健康成长。“二子”内心坚韧但过于软弱,终究无法与种种的“强大”对抗。许多时候,这似乎成为“成长”被现实强奸的终极理由。然而,李凤群拂开迷雾,撕开伤口,发现了令我们惊奇而又信服的内在病因。“二子”的灰暗是因为不相信阳光的存在,孤独源于缺少与生活交流的主动。她对周围的一切都怀有浓烈的疑惑,警惕之心如野草般在她心中疯长。她可以与“一凡”入心清透地交流,是因为“一凡”在遥远的地方,模糊得如现实之外的人。“一凡”是不存在的,但又真实地驻守在“二子”精神世界里。李凤群的深刻之处在于把“一凡”作为一种象征,意寓成另一个“二子”。“二子”看似是在与“一凡”对话,其实是在自我倾诉。在这样的倾诉中实现与现实生活的间接对话,拨开沉重寻找缕缕阳光,从而审视心灵的波纹,自我平息灵与肉的颤抖。最终,“二子”对生命的成长和生活的重压有了新的认识,自然的呼吸驱赶了艰难的颤抖。当心中洒满阳光,她也就步入了阳光地带。她坚信与现实交流的力量,并将这样的收获和力量向他人传递。

  《颤抖》聚焦成长,浓墨重彩地抒写现实投射心灵的阴影,将一个乡村女孩处于“黑屋”中的困顿、挣扎、孤独、呻吟以及无处不在的颤抖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李凤群对“二子”充满同情,但又理性地触摸其精神脉搏,不是为其释放焦躁与不满,而用力于为她打开“黑屋”之门。更为重要的是,“颤抖”已经从狭义的成长走向更为辽阔的生命行走。这是对“成长”的重新理解与定义,更是丰富了成长叙事的视界与深度。李凤群以《颤抖》显示她对生命与困境、心灵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个性化体察与感悟。许多时候,现实固然重要,但我们的心灵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面对或温暖或寒冷、或柔软或霸道的现实,我们的心灵之光和精神之力如何去应对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如何与现实相处,决定了我们脚下的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凤群的《颤抖》指向的是人生的终极思考和文学的终极叙事。而当我们如此阅读《颤抖》时,我们会发现《颤抖》仿佛我们的人生一样,充满无尽的可能,具有丰蕴而深刻的内涵。

  (《颤抖》,李凤群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