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诗歌:强劲的传播与困顿中的写作深化(周瓒)
如果说当代中国文学的生产体制依然有效,那么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体制内的诗歌与文学期刊明显对诗歌有所重视。《诗刊》《星星》《诗林》 《诗潮》等刊发的诗作、推出的新诗人,总体质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对于抒发个体生命经验、反思与批判消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描摹日常生活的 细节之美的诗歌的刊发,代表了一种主流当代诗的繁荣。一方面,民间和体制的壁垒已被打破,在民刊上发表作品,有所成就后,年轻诗人也可能较快地得到体制内 媒介的接纳;另一方面,为繁荣文化,主流文学机构也加大了对文学奖励机制的投入。当代诗写作场因互联网的兴盛而充满生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十几年来, 当代诗人紧随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更新步伐,不断体验新的传播手段之于诗歌写作与交流的作用。网上网下,诗人因诗歌而聚集,诗人群体也打破了地域限制,更多地 因写作观念和美学风格形成新的聚合。
传播: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与微信公众号
在诗歌传播方面,2013年最值得一书的是“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的正式成立。“长江诗歌出版中心”隶属于长江文艺出版社,是国内第一家专门出版 诗歌的特色出版机构。诗歌出版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出版举措,是邀请洪子诚、程光炜两位学者主持,并邀30位诗歌评论家任分卷主编,推出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 新诗选集《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收录了从五四新诗发轫到新世纪以来的300多位诗人的作品,以诗歌发表时期和诗人出生年代作为各卷划分的主要依据,同时也 兼顾流派、诗歌风格、地域因素等。该书侧重“文本性”,诗人的入选标准,主要视其作品是否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是否对新诗发展具有创新意义。同时,该书 也体现了“华文诗歌”的想象,除大陆诗人外,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文诗人都在收录之列,此外,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诗的创作成果给予了充分关 注。尽管为了兼顾多样的诗歌流派与风格,编选中为一些诗人的入选进行了诸多争论,也引发了一些异议,不过,总体上看,该书的出版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 好评。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积极推动与诗歌民刊的合作,协助原本处于内部交流形态的民间诗歌群体浮出历史地表。这些民刊与群体包括《明天》《象形》《汉诗》 《读诗》以及“诗生活网”等,推出诗歌选本包括《明天》《诗生活年选(2012卷)》《汉诗》《读诗》《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2012卷)》 《2012中国年度好诗300首》《21世纪诗歌精选·第四辑》《越界与临在:江南新汉语诗歌12家》和《江南十二诗人诗歌集》等。《生于六十年代》3卷 诗选是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与《读诗》编辑部合作出版的重要选本。此外,诗歌中心还参与策划出版了以发表女性诗歌为主的诗刊《诗歌风赏》,去年出版两期。以与 诗人合作出版为主要方式,诗歌出版中心去年出版了60余种个人诗集,其中比较重要的诗人有俞心樵、安琪、周亚平、郁雯、张执浩、池凌云、路也、玉上烟等。
2013年,微信迅速成为当代诗人传播诗歌的新渠道。区别于微博、博客与网络论坛,微信既可以以朋友圈的形式内部交流,又可创建公共平台,通过 订阅的方式进行群体或品牌的推广。微信的另一优势在于其发布信息的多样性,文字、声音和视频可以汇集在一个文件里。再者,微信借助的是手机这种便携的移动 应用平台,更具传播优势。
在微信平台中,两个最受欢迎、传播最广的读诗微信公众号为“为你读诗”和“读首诗再睡觉”。“为你读诗”是由Be My Guest(尚客私享家)倾心推出的公益诗歌艺术活动,旨在以诗歌和音乐的方式,摒弃浮躁、麻木,真挚倡导富于“情怀”的“去功利”的生活方式。“为你读 诗”每晚10点推出一期节目,邀请的读诗者多为“高大上”的成功人士,推荐的作品多为中外古今名篇或近人名作,截止到本文写作的日期,“为你读诗”已经推 出256期。“读首诗再睡觉”也是每晚10点读诗,其团队则多为写诗与爱诗的年轻人,因为喜欢诗歌而成立编辑和声优团队。“读首诗再睡觉”推荐的作品大部 分是当代著名和非著名写作者的作品。
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朋友圈中的读诗活动,形式相当灵活,图文并茂,并配有背景音乐。虽然诗歌篇幅短小,似乎更适合拥有碎片时间的都市读者,但 真正能刺激读者对诗歌产生兴趣的,我认为是诗的有声传播。在微信的诗歌传播平台上,插图和背景音乐辅助诗歌的阐释,而有声传播正成为当代诗的重要接受形 式,悄然影响着诗歌在当代文化中的位置,同时也反过来激发了诗人写作和诗歌观念的更新。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有其独特的格律形式,是可以入乐的,或配以 音乐,或其自身即形成了吟诵的声腔。新诗在创制之初,就在理论批评领域遭遇过格律问题。新诗究竟需不需要格律?新诗的格律应该是怎样的?这是新诗讨论中历 久弥新的话题之一。而当代诗基本是自由体的,当代诗人和批评家也较少从格律的角度谈论诗歌的理想形式或内在声律,同一话题的侧重点发生了偏移,诗的“格 律”变成了诗的“声音”、“语调”乃至“节奏”、“步伐”等。
交流:图书市场下滑中的诗歌出版物
在2013年的诗歌正式出版物中,重庆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新陆诗丛”,包括翟永明的《行间距》、韩东的《重新做人》、西川的《够一梦》、于坚的 《彼何人斯》、杨黎的《一起吃饭的人》和春树的《春树的诗》。诗集装帧精良,收录的也多是诗人的近作。10月,作家出版社推出“标准诗丛”,包括多多的 《诺言》、欧阳江河的《如此博学的饥饿》、王家新的《塔可夫斯基的树》、西川的《我和我》以及于坚的《我述说我所见》等。此外,“70后·印象诗系”去年 出版了楼河的《楼河诗选》、窦凤晓的《山中》、杜绿绿的《冒险岛》、陶春的《时代之血和它的冷漠骑手》和芦苇岸的《芦苇岸诗选》等。“后视镜诗系”推出阿 西的《词车间》、韦白的《来历不明的生活》、高春林的《时间的外遇》和田雪封的《与镜中人交谈》。其他重要的个人诗集包括:周伟驰的《避雷针让闪电从身上 经过》、王敖的《王道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周亚平的《红白蓝灰黑黑》、多多的《多多四十年诗选》、泉子的《杂事诗》、朵渔的《最后的黑暗》、柏桦的《一 点墨》、小海的《影子之歌》、施茂盛的《婆娑记》、维庸的《燃烧的镁条》、许德民的《抽象诗》以及骆英的《绿度母》等。
除了上文提及的《诗生活年选(2012卷)》和《生于六十年代》之外,2013年度的诗歌选本还有邱华栋主编的《2013年中国诗歌排行榜》、 杨克主编的《中国新诗年鉴:2011-2012》、高春林主编的《21世纪中国诗歌档案》等。这些诗歌选本,或以相近的诗歌趣味为标准,或以网络论坛为选 稿来源,或以诗人的代际分层为考察角度,显示了较明确的立场与标准。以诗选形式出版的刊物还有《当代诗》出版一期,《中国诗歌评论》出版一期。不过,受限 于出版资助、约稿及纸版发行效益,这些以书代刊的诗选诗刊的出版并不很稳定。
另一方面,独立自费的诗歌出版2013年也非常蓬勃。民间诗刊的存在是中国当代诗的一个小传统,几乎每年都会诞生新诗刊,结集志趣相投的诗歌群 体。2013年创刊的民刊有《坡度》《元知》《诗品》(宁夏)、《诗品》(长沙)、《意外》《飞鹰》《诗民刊》。2013年印行的民间诗刊主要有:《或 许》《文本》《东北亚》《地下》《体现》《滴撒诗歌》《自行车》《神性写作》《先锋诗报》《南京我们》《诗篇》《屏风》《体现》《抵达》《大象诗志》《延 伸》《元写作》《独立》《诗南方》《诗》《诗歌现场》《诗东西》《南京评论》《此岸》《审视》《凤凰》《诗歌杂志》《蓝鲨》《太阳诗报》等。诗歌民刊中, 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去年出版梦亦非长诗《儿女英雄传》,“副本制作”推出王东东的长诗《西山》、二十月的《象限年鉴》、已故诗人马雁编选的《几个好 朋友》,张尹主持的“现代汉诗”推出周瓒的诗集《反肖像》,而由潘洗尘主持的“诗歌EMS周刊”,为以下诗人出版了系列诗集:潘洗尘、树才、莫非、桑克、 赵野、潘维、伊沙、小海、张清华、秦巴子、荣荣、黄梵、哑石、翩然落梅、君儿、重庆子衣、姚风、杜涯、李建春、沈苇、马莉、严力、莫卧儿、古马、聂权、人 邻、邢昊、李伟、徐江、孟浪、徐贞敏、安琪、寒烟、柳宗宣、潘红莉、曾宏、春树、朱夏妮、刘川、范儿;台湾诗人颜艾琳、紫鹃、喜菡、孟樊、方群,外国诗人 玛丽拉·格里芙(智利)、安娜·阿赫玛托娃(俄国)、莎朗·奥兹(美国)。2012年度DJS诗集奖奖励了5位当代诗人,他们的诗集也于去年以国际刊号的 形式出版,包括诗人徐钺、王东东、袁永苹、清平和古冈等。去年以论坛形式入驻诗生活网的民刊和诗群有《外省》《诗格》、“神性写作”、《麻雀》诗群、《凤 凰》诗群、《零度》诗社以及《空中键盘》等。
纵观2013年诗歌的出版、刊行状况,有来自不同时代的优秀诗人被介绍,大量优秀的诗集获得出版。无论体制内外,线上线下,或是诗人群体之间, 诗歌都算得上是活跃的,但另一方面,作为文学读物的诗集、诗选却在图书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买诗、读诗的人群在文学阅读群体中也是少数。因此,诗集、诗选的 出版印行看上去更像是出版社创建品牌,诗人之间内部交流,学院批评从业人员的本职工作。当代诗因之并未能及时、多面向地获得其文化阐释,发挥其文化建构性 能。
批评:奖掖诗歌与反思当代诗歌评论
2013年的诗歌奖项众多,奖金也颇丰厚。主要包括:第三届“光华诗歌奖”,获得者为安吾、程川、曹僧、顾不白、李海鹏、康伟明、砂丁、蔌弦、 陶颍川、张存己。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奖,翟永明获年度“杰出作家奖”,沈浩波获年度诗人奖。第八届“未名诗歌奖”,获得者为安吾、曹僧、李海鹏、李有 兰、苏画天、砂丁、郁陈。第二十一届柔刚诗歌奖,荣誉奖颁给了荷兰汉学家柯雷,主奖由王夫刚获得,获得新人奖的是灯灯。第八届“诗歌与人·诗人奖”获得者 为东荡子。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获得者有草树、廖慧、臧棣、于坚、七夜、郭金牛、钟硕等。据说为国内惟一颁给“80后”诗人的“汉江·安康诗歌奖” 第三届获奖者为诗人八零、东井、王东东。西川诗集《蚊子志》(柯夏智译)获得美国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王家新获韩国第四届昌原KC国际诗歌文学奖。 第六届珠江国际诗歌节“珠江诗歌大奖”获得者为韩东。首届袁可嘉诗歌奖分诗集奖、翻译奖和诗学奖,陈先发、李笠、王家新分别凭诗集《写碑之心》、译诗集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诗学文集《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获得相应奖项。第四届中坤诗歌奖,台湾诗人痖弦和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获奖。在第四 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由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和美国诗人西蒙·欧迪斯两位诗人获得。由民生美术馆和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主办的“诗 歌来到美术馆”获得由《东方早报》和绿城·苏州桃花源联合主办的“2013文化中国年度事件大奖”。张曙光获首届“诗建设”诗歌主奖,青年诗人朵渔、冷 霜、唐不遇获新锐奖;第六届张坚诗歌奖主奖由安徽诗人张建新获得;而2013年鲁迅文化奖年度诗人奖获得者为李亚伟。
为当代诗歌创设的各种奖项,近10年来日渐增多,其中一些奖项逐渐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公信度,如华语传媒大奖、中坤诗歌奖、柔刚诗歌奖、未名诗歌 奖等。诗歌奖是一种间接的诗歌批评,是对当代诗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成就的评判和肯定。从评奖程序来说,成立评选专家小组,推荐入围诗人,经过若干轮的讨 论、比较及匿名投票,最终决定获奖诗人。这本身就是一个群体性的批评过程。宽泛的诗歌批评不仅包括诗歌评奖活动,也包括诗歌选本,这在上文的出版信息中已 有呈现。不过,选本和诗歌奖如果不能激发更广泛的接受效应(包括阅读和研究),即便不是即时的、轰动性的,则其实际效果无外乎文化点缀和消费新品而已。而 狭义的诗歌批评在2013年度的表现不如人意。既表现在缺乏对当代诗的总体面貌进行概括的描述性文章,也表现为没有纵深细致的研究。与诗歌活动的多样、诗 歌传播的热潮比较,诗歌批评显得相对无力。
2013年度出版了以“生于60年代”和“70后”为诗人群体的诗选。这种以代际划分诗群,出版诗选、诗集的文化活动一直持续着,可谓当代诗的 特征之一。相应跟进性的批评和研究,在《诗建设》总第11期“70后诗选”中有所体现,在刊发了50位有代表性的诗人诗选的同时,还刊发了耿占春、姜涛和 梁小静的研究文章。延续着前几年诗歌批评话语中的相关话题,比如诗歌伦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等等,2013年的另一个批评关键词就是“现实”。《飞地》丛 刊第3期发表专题“访谈”,以“现实”为话题,采访了8位诗人(姜涛、桑克、森子、王东东、哑石、宇向、周斌、臧棣)和6位当代艺术家。给诗人的提问很有 针对性,比如:当有人跟你提到“现实”这个词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请你给“现实”下一个私人的定义。作为诗人,你觉得你眼中的“现实”和普通人的“现 实”差别在哪儿?等等。诗人们的回答切合各自的写作实践和批评思考,其中不乏洞见和深度思考。诗人们大多意识到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文学史中的 “现实”往往和“政治性”、“道德观”挂钩。从写作的角度,诗人们理解的“现实”也是有很多层面的,是诗人的一种“特殊的风格意识”,关注现实是“诗人对 其文学洞察力的一种艺术训练”,而从阅读的角度,取材“现实”会让诗歌变得容易交流,引起更大范围的生存共鸣(臧棣)。至于诗人的“现实”与普通人的“现 实”的差别,“在诗人的现实里总是有词语的参与;不能忽略词语的塑造;但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这种塑造融入了普通人的现实本身,以致诗人无法声称对这种现实 的发明权”(王东东)。
正如很多依然阅读和关心当代诗的读者感受到的,当代诗相当繁荣,但其接受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足,从某个角度看,这与诗歌批评的失效有关。 2013年的《新诗评论》第一辑刊发了诗人雷武铃《当代诗歌批评之批评》一文,是对当代诗歌批评的一次严肃而中肯的省思。雷武铃从分析“当代诗歌写作浮躁 混乱”这一种评判开始,探讨当代诗歌的特殊性,为当代诗歌批评正名。因为当代诗歌写作呈现的特点就是混乱的,当代诗歌批评的工作应该是大浪淘沙式的,需要 批评家运用其感受力去理解与判断,而非简单地加入对于当代诗人和当代诗歌不满的合唱。“当代诗歌批评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批评是现场现时进行的,它批评的对象 处于原生状态。”以“理解”与“判断”为尺度,雷武铃比较了古代诗歌研究和当代诗歌批评工作之间的差别,强调当代诗歌批评中批评家判断力的重要性。在这个 前提下,雷武铃进一步反思了当代诗歌批评家的形象和专业性批评问题。无论是把批评家想象为一个宗教领袖般的形象,还是强调所谓的专业性批评,在雷武铃看来 都不是当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在他看来,“诗歌批评是一种主观价值和个人的审美倾向的批评。当代诗歌批评的人物始终是一种时代美学精神的探索与寻求,不是一 种科学的检测方法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该说,雷武铃的文章是给当代诗歌批评适时提供的一针清醒剂。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困顿中的当代诗写作的深化 应通过有耐力、有眼光、有价值评判能力的批评实践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