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绽放的花蕾(刘晓川)
诗人高丽敏的处女诗集《心灵丹青》已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从听筒里传来的语音就可以感知她的兴奋与快乐。对于她的文学作品,我应当说是非常熟悉的,从《北京日报》《京郊日报》到《阳光》《北京作家》等诸多报刊,多年来,她的名字同她的文学作品一起活跃着,鲜活着。丽敏说从第一首诗歌发表算起,已经写诗10年了。这10年来,风雨着也收获着。她被批准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就是对她文学探索的认可。
这部厚厚的沉甸甸的诗集,并不是诗人诗歌创作的全部,只是遴选了诗人10年诗歌创作中的部分作品,可见诗人创作量之丰了。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经济的消费的社会环境中,诗歌已经不再被大众关注,而在文学圈子内,诗歌相比较小说而言,更是小众的边缘的,可即使在这样的文学环境里,诗人仍在默默地耕耘,默默地收获,用她所钟爱的诗歌,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一句句瑰丽的诗行,描绘着对社会的思索,对生命的呈现,对时代的表达,对艺术的探索,绽放出馨香的花蕾。我想,这就是诗人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命名为《心灵丹青》的初衷吧。
所有作家的起步都是艰难的,相对于丽敏来说更是如此,但她有一颗不泯的诗心,认准的创作之路,无论怎样艰辛都义无反顾地前行,10年来,她从未中断过创作之笔。她买来徐志摩、戴望舒、顾城、海子、席慕容、迟子建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集,反复研读。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滋润浇灌一颗诗心,逐步锤炼捕捉瞬间的感悟都能成为创作灵光,终于结成她创作之树上的一枚“果子”:《心灵丹青》这部诗集。
读丽敏的诗,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典雅之美,这种美让人心醉,也让人心碎。她的诗,均是她所看到的平凡的小事小情小景,离宏大的叙事和史诗的建构似乎远了一些,但她并没有停止于生活表象的描述,而是看似随意地捕捉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的一个个意象,深入到她内心最柔软的感觉,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女性特有的诗歌细节,吟唱出生活表象下的欢乐与痛苦,疼痛与悲伤。她写海,写夜,写月,写云,写山村,甚或写烟袋锅、鱼化石、东胡林人……无论写什么都是温暖忧伤湿润绵延。究其因是她写出了独特的作家的主观之于客观世界的感觉、情绪和看法,皆是从心灵流溢的灵动的糅合着韵律的优美诗行。她笔下的小事小情小景,都承载了超出诗歌对象的重量,从另一个向度,诠释出生命散发出的亮色和温暖的光辉。
诗人高丽敏的诗歌创作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自发时期,自发向自觉过渡时期,自觉时期。她早期的诗歌创作是湿润迷惘的,而随着她的诗作较多地发表于各报刊后,有了欣喜的自信,开始了在诗歌写作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是渴望焦灼的。然而近两年她的诗有了飞跃式的进步,是她潜心参悟,吸纳新知的结果,仿佛一下子打开了一扇窗,豁然开朗起来,诗歌创作成熟了,也驾驭自如了。这就是她的自觉时期。这种自觉是成熟的自觉,是她完全清楚诗歌对象的素材与表达方式之间,诗歌的内在节奏与外在音乐性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后,呈现出的创作自觉。这一时期,她是自在的更是自由的,诗歌作品的质和量都不可同日而语。阅读她这一时期的诗歌,我们能感觉到她的胸臆和体温,虽仍有女性的纤细,但却视野开阔,诗歌视角全部都是从生活场景中来,一个瞬间,一个动作,一个念头,一个场景,随手拈来,无不可轻松入诗,诗中对细节的选择,对氛围的营造,对节奏的控制,无不尽显诗人对诗歌技巧的成熟把握。我尤其喜爱她的诗中对生命的深情和对美好情愫的珍惜,以及用洗尽铅华的话语方式,写出了人世间超越爱恨情仇的百感交集。记得一家报纸的副刊部主任曾对我说过,他收到丽敏的诗作《这个下午,无人接听》后,爱不释手,遂情不自禁地手捧诗稿站了起来,大声地为编辑部的全体编辑朗读了这首诗。我觉得是这首诗中流露出的那种执著的情素与淡淡的无奈的感觉反差打动了他。相信也一定能够打动读者。我想,这无疑也是对诗人在这一创作时期诗歌成绩的肯定。
听一位作家说,诗歌是文学的心脏。我觉得这个比喻太形象了。惟有诗歌活着,文学才呈现出活力,如果没有了诗歌,文学也就不完整了,因为人民大众喜爱诗歌,需要诗歌。这样说来,诗人应该明确自己在繁荣文学中的责任。丽敏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她的心路历程:“因为兴趣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收获。无论散文、小说还是诗歌,一路走来,都是心灵的呼唤,都是心灵的引领。热爱文学,钟情诗歌,我会一路前行。”正是在此信念的引领下,丽敏在勤奋创作诗歌的同时,还不断从她的笔端流淌出描摹自己生活的热土和对生命状态感悟的散文。发表于《人民文学》2013增刊中的散文作品《晨曦在交响中突围》,获得“首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征文大奖赛”优秀奖,即是丽敏在散文创作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由此鼓荡起对散文创作艺术实践的热情,并期待着她的一部散文作品集的问世。相信丽敏会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自己的整个生命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逐渐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的进程中,更加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