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励志(解玺璋)
有一类书,称作励志书,这些年一直是图书市场的宠儿,各种畅销书排行榜时常有它们的身影。这类书受到读者的欢迎,大约和当下年轻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常为一些问题所困扰,不时感到迷茫和困惑有关。这类书便承诺可以为他们排忧解难,书中所言既有作者或名人的生活经验,也有古往今来为人做事的道理,还有心理分析及其训练技巧,对将要踏入社会或涉世不深的青年来说,不为无益。本月榜单中的《本能:突破瓶颈,改变命运》《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等,大约都属此类。
但也仅此而已,不足深论。因为,励志书所能解决的,多为人生的急就章、遭遇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一个人来说,根本问题是什么?不是励志,而是立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境界完全不同。朱子有言:“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还说:“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这个志当然不是一般的志,应该是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之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志。有了这个志,你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感到迷茫和困惑的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你会觉得,这些问题也许都是束身寡过之小儒才斤斤计较的问题,你若能有志于道,以一身任天下之重,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功名利禄、温饱声色,都不能干扰你的成长。
励志书往往教人一些生活的技巧,解脱的方法,成功的捷径,这固然有它的价值和作用,但也只能就事论事,流于表面。就像有些演员,在舞台上只能“演”角色,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不过是在诠释台词,做了台词的牵线木偶。好的演员先要“心里有”,身体随心而动,才能演出真的人生,让活生生的人物立在舞台上。如何才能做到心里有?就是王阳明所谓“致良知”。这是他教给人们自觉自为的一种修为之法:“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人有了这个觉悟,遇事自然知道怎么去应付,何必求外人指导你的人生?
那么,如何才能唤醒人们心中固有的良知,并按照良知去行动和生活呢?读书固然是很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其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一种打造人生的工具,或希望它给你指出一条光明的坦途,而是与书的互相激励,从而激发你的内在精神,也就是王阳明所谓心,所谓良知。在他看来,“心不是一块血肉”,从本质上说,心是一种精神,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主宰。所以孟子强调养心,养浩然之气,都是希望人们在根本之处下功夫。青春的迷茫,说到底还不是心的迷乱吗?心既澄明,何乱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