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一份独特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档案(白烨)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白 烨
发布时间:2013-10-23

  根据中国作协原主席茅盾生前捐赠的25万元稿费和“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的最终遗嘱,中国作家协会于1981年3月设立的茅盾文学奖,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先后彰奖了1977—2010年间的38部长篇小说。这个奖项从举办以来,一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议论,比如,哪些是不该获奖的获了奖,哪些是本该获奖的又未获奖,等等。但是,回望这八届茅奖评选及获奖作品,平心而论,它还是以在众多的作品中选优拔萃的方式,遴选出了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比较好地反映了长篇小说30年来的长足崛起。

  去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喜讯从瑞典文学院传来,人们奔走相告,文坛一片欢腾。而正是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他的长篇小说《蛙》经过几轮激烈竞争,最终荣获此奖。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作为中国长篇小说最为重要的奖项,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在优秀作品的遴选上,确是有眼光,也是有预见的。

  在我国当代文学的所有奖项之中,以长篇小说为彰奖对象的茅盾文学奖,创办的时间最早,举办的年头最长,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最大。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有关这一奖项的史料收集、文本解读与宏观考察等,关注的人不多,研究的也很不够,更谈不上细致与全面。这使得人们要想了解茅盾文学奖的有关状况时,就只能现翻现查一些散见于纸媒与网络的各种文字与资料,而即使如中国作协的“中国作家网”的“茅盾文学奖”专题,也主要是获奖作品目录,别的资讯一概没有。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廖四平的这本《当代长篇小说的星座——第一至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就显出了它的非同一般的及时与重要。有了这本专论,有关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评述与研究,就不再是一个空白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选题既适逢其时,又独步一时,堪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着妙棋。

  当然,廖四平的这部研读茅奖作品的《当代长篇小说的星座——第一至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不独以选题的补弱弥缺与角度的先人一步而取胜,它在基本内容构成的两个大的方面,还有着其显而易见的优长与值得关注的意义。

  其一,是由具体评介与系统扫描构成了一份独特的茅奖作品基本档案。

  茅奖自1982年起评奖,连续评选了八届,涉及30多年的长篇小说创作;而不同时期的作品创作,又与不同时期的文学潮动、社会脉动密切相连。作品背后有一定的文学活动支撑,文学背后又有一定的社会生活依托。因此,看起来只是一个文学奖项的茅盾文学奖,其蕴有的内涵与意义,实际上远远地超出了一个文学奖。廖四平在他的这本论著里,从第一届到第七届(只缺最新的一届),对茅奖获奖作品依次进行评介,既有较为精细的逐个作品的评述,介绍了每届获奖作品的各自特色,又有顺流而来的依届评说,在整体上描述出了茅奖评选的整体演进。在这里,具体来看,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风景,不同作品有不同作品的样貌,但总体来看,又有茅奖自身发展演进及其所标志的长篇小说的强力行进与一路高歌的基本态势。这种横向上有具体的作品评介,纵向上又有总体的发展的情形,使得这部论著在对茅奖作品的评述上,除去其既有的评论性、学理性之外,显然还有一种充足的档案性,乃至一种难得的史话性。

  其二,是由文本细读与资讯引述构成了一个丰盈的名作大观与茅奖总览。

  《当代长篇小说的星座——第一至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在对第一届至第七届的茅奖获奖作品进行具体评述时,既寻绎其在题旨与内容上的自我发见,又探悉其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创意,力求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两个方面,客观而全面地掘现获奖作品种种的特色与特点。而且,在评述每部作品时,还引述了获奖作品作者的创作谈,征引了大量的相关的评论意见与研究文字,这使得这部著述在阐释论者自己的研究心得的同时,还别有一种茅奖作品评论与研究之集大成的意味。这种既囊括了廖四平自己文本解读的所见所得,又包含了别的研究学者不同时期的即时评论的丰富而多样的内容构成,使得这部论著,成为名副其实的茅奖获奖作品的名作大观与茅奖总览,从而给不同层次的读者和不同需要的阅读,都提供了应用的要点与应有的方便。

  廖四平这部论著,对于文学领域里的人来说,可作为一部有关茅奖的档案性质的工具书,可备于手边,随时查阅查看;而对于文学领域以外的人来说,则可作为一部有关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大观与文本导读,可由此了解茅盾文学奖的代表性作品及其评奖以来的大致脉络。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