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应该阅读什么(安武林)
现在的儿童应该读什么,这是一个貌似简单但又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回答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如果我们去找100个评论家或者100个读书人征询答案,恐怕回答是高度统一和一致的:读名著,读经典。这是最明智最讨巧的回答。但是如此简单而又浅薄的回答,恐怕小学生也能回答,也许是看多了专家们的阅读经验和阅读心得,看到大家都这么轻率地回答我不能不刻薄这么几句。
常听到有人说,别让庸书毁了孩子,别让坏书害了孩子。那么什么是庸书什么是坏书?这个标准是如何制定的?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经历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我们的专家从理论上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不能令人信服。就如同很多作家说起自己的创作是受鲁迅影响一样,但我实在从他的作品中看不到鲁迅犀利的文风,看不出鲁迅究竟对这位作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样的道理,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到底有多重要却拿不出具体的证据来,这是我不能够信服很多专家的理由。
小学时代,我读的那些书在今天看来都不算是什么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苦菜花》《连心锁》《金光大道》《艳阳天》《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红岩》《高玉宝》《红日》《林海雪原》《大刀记》《保卫延安》……从文学的意义和经典的意义上说,它们只能算是当时的名著,现在的人恐怕很少有人去读这些东西了。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文学读物,这和大时代有关系,也和我在乡下的环境有关。现在看起来没有供儿童阅读的文学书,实在是一种遗憾,但从我个人的阅读角度而言,倒是一点也不后悔。我从这些作品中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无论这些作品多么虚假,多么崇尚革命的英雄主义,多么高大全,但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和见证。这些作品,是当时的流行书和畅销书。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书和畅销书,但它们的命运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大都会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沉寂,只有少数的流行书和畅销书能够进入经典的行列而流传下去。
童年的阅读经历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首先,让我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将来想当一名作家。那些书在那个时代是很诱人的,至少对我充满着诱惑。其次,让我对战争题材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前一段时间,我还阅读了邦达列夫的《岸》、盖达尔的《学校》、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未列入名册》等。而我对战争题材影视剧的兴趣,不能不说是童年的阅读的影响。第三,童年的阅读使我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小学的时候,一读就是二三十万字的作品,在现在看来,的确是不可思议的。与之相比,现在儿童的阅读量是大大地下降了。
童年阅读的缺憾,是没有培养起我对古文的兴趣,换句话说,就是现在很多人所说的对国学的兴趣。我总以为,历史、血缘、伦理、道德、习俗……这些东西,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不能割裂的。无论你喜不喜欢国学,读不读国学,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差不多都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我们很少去思考一个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所有的学问都是为我们个人服务的,而不是去顶礼膜拜的。对那些热衷于推广国学的专家、学校和父母,我大概是个坏典型。我不太主张过度推崇国学这些东西,就如同我从不主张我的孩子读我写的书是一个道理。只要你是个中国人,国学的精髓就在你的血液里流淌,精神、气质、处世、人生观、世界观、伦理、道德……无不受其影响。毫无疑问,古典文学和古代文化的魅力是很大的,甚至会对一个人的素养和气质产生重要影响,那些适合儿童阅读的古典诗词以及其他,我是主张孩子从小阅读一些的,但倘若因为过度阅读古书而扼杀了孩子天生的灵性和童年的天真,从而变成小老夫子,痴痴呆呆,之乎者也,那就是被书害了。庸书和坏书害人,经典和名著同样能害人。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很重要。
我相信开卷有益这句话,大凡不是坏书,这种坏书我指的是色情、暴力、恐怖等不适合孩子的书,孩子读了都会受益的。我常常看到许多家长惶惶不可终日,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道给自己孩子选什么书,请专家给自己孩子推荐书,这样的家长自己未必是喜欢读书的人。我非常推崇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父母喜欢读书,有一定数量的藏书,也能给孩子一个选择的空间。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家长和学校一般都会指定孩子阅读什么书,虽然是推荐,但其实孩子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只有那些开明的家长,喜欢阅读的家长和老师,才会给孩子提供选择的空间和机会。
现在儿童阅读的环境与我童年的阅读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了。正如一个儿童阅读推广人所说,现在阅读选择的成本太大了。言外之意,就是现在的儿童出版物太多,给孩子们推荐起来很耗时耗力。给孩子推荐书籍需要比较,鉴别,遴选,需要一套选择标准和方法,但这样的标准和方法,总是因人而异的。儿童应该阅读什么和不应该阅读什么,每个人的结论都是不一样的。我是持开放性阅读态度的,对自己的孩子我也是这么做的,除了那些不适合阅读的作品,孩子对于她感兴趣的作品——无论是儿童的还是成人的——我是一律放行的。在应该阅读的范畴内,我主张让孩子多读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因为文学是一切人文科学的综合,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伦理教育,心理教育,想象力的培养,孩子童年的保护……这一切都融合在其中。在有些人的观念中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知识是指自然科学的,而人文科学被排除在知识之外,所以,相当多的家长都认为文学书籍是闲书,不让孩子阅读。
现在的儿童文学读物非常丰富,但也很混乱。我个人觉得有些儿童文学读物不适合孩子阅读:
一、名著的改编和缩写。这种认识是基于我们儿童文学出版的一些混乱现状而提出的。可以看到,全国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有名著的缩写和改编,且规模越来越大,动不动就上百本。这种现状的形成,除了出版市场的利益驱使之外,和我们读名著读经典的阅读理念也有关系。这种阅读理念本身没有错误,但如果随意改编,不注意质量,泥沙俱下,披着华丽的名著阅读外衣,行谋取利益之实,改编和缩写者的身份五花八门,这样的名著改编就不适合儿童阅读。对于没有阅读经验的儿童来说,他们对这些书籍没有鉴别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去把握和欣赏这些成人的名著,他们会把文学中的真实和现实等同起来。大凡能被改编和缩写的名著和经典作品,在我看来大多数都还不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和名著,一般来说是不需要缩写和改编的。但也有特别的,比如说连环画这种样式,是必须要改编和缩写的,是否改编和缩写要看具体作品和具体形式。
二、汇编类的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故事类的,作品不署作者名的,建议不阅读。这类作品有两大特点:要么不尊重原作者的署名权,对作者造成侵害。2要么胡编乱造,刻意仿写,甚至是抄袭,改头换面,作品粗糙不堪。比如说《小马过河》,作品改成《小牛过河》《小羊过河》。民间故事改成童话。《伊索寓言》改成我们的民间故事。类似图书杂乱无章,让孩子们分不清是国外作品,还是国内作品,是作家写的,还是民间故事。神话,民间故事,寓言,统统归到童话的名下。在儿童文学领域,神话、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等体裁都有清晰的规定,都有显著的特征和明确的标准。此类图书基本是大杂烩,给儿童造成的误导和困惑,等到很多年之后才能搞明白。
三、四大名著不建议儿童阅读。四大名著当然是好书,但我觉得在儿童时期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应该是最贴近儿童的,而《红楼梦》至少要到中学生这个阶段阅读。文学名著和文学经典,它的优秀之处在什么地方?以《红楼梦》为例,我觉得改编的和缩写的《红楼梦》几乎滤去了它最优秀的东西。曾经有孩子问我:“《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四大名著?”言外之意,这本书一点意思都没有,很烂,何以被称之为名著。因为他读的是缩写和改编的儿童版的《红楼梦》。我只能这样解释:你阅读的不是真正的《红楼梦》,是缩写和改编的,而且,你年龄还小,阅历和文学阅读经验还不足以理解它的优秀之处,等你以后再读原著,会明白它的好的。
四、不建议儿童读安徒生的作品。安徒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童话作家,我本人写过数篇讴歌这位伟大的童话作家的文章,但是我觉得他的作品不适合儿童尤其低年级儿童阅读。安徒生的童话,表达的都是成人的情感,寓意,它需要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去解读。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我们对安徒生的喜爱程度就越甚。列夫·托尔斯泰解读其强烈的孤独意识,自称半年没读懂。我有一个师兄,他给自己孩子买了安徒生的全集,没想到孩子不喜欢读,倒是把我的童话书读了好几遍。他苦笑,我劝慰他,在这个年龄阶段我的作品更适合孩子而已,安徒生童话需要长大一点再去读。许许多多的经典和名著,和安徒生童话是一样的道理,需要选取适合孩子阅读的。
五、不建议儿童过度沉迷于绘本或者说图画书的阅读。绘本也好,图画书也好,是儿童特定阶段阅读的书(成人的除外)。汉字自有其魅力,文字给我们提供的想象空间远比图画书要大,从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来说,还是读文字书好。仅从儿童阅读的文字量来说,今天已经大大弱于30年前我那个时代。福建的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告诉我,她的孩子马上要上四年级了,一直沉迷于绘本的阅读,抵制文字书的阅读。
我非常相信的一句话是,读什么书,成就什么人。任何一个人的阅读,无不带上自我喜好的印记。所谓的面面俱到的阅读,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像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的大文豪大学者那样的,毕竟寥寥。现实是,大凡热衷于国学的人,外国文学读得就少。外国文学读得多的人,国学又不是很深入。热衷于推广外国儿童文学的专家们,肯定读国内儿童文学少。阅读,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质疑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