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当文学插上科幻的翅膀(吴岩) 

[关闭本页]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吴岩
发布时间:2013-10-09

  编者按 

  《地心旅行》、《从地球到月球》等科幻文学作品,我们可谓耳熟能详。科幻文学是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它兼具科学的严谨性和文学的灵动性。它不仅仅是小说,更是思维方式,能够想象科学不敢想象的许多事情。如果您是一位科幻文学阅读爱好者,如果说前几年有《三体》,那今年国内的科幻文学,我们该看些什么呢?如果您是一位科幻文学写作爱好者,科幻文学写作有哪些路径?

  华语科幻具有原创潜力

  ★评判者说 ◎吴岩

  2013年10月4日,世界华人科幻协会颁发了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作为本届星云奖的评委之一,我想谈谈我对华语科幻小说当前变化的一些看法。

  赵蕊蕊的《彩羽侠》最有争议但符合章程 

  首先,我觉得从最近一年的创作发展看,华语科幻小说正在展现出自身的勃勃生命力。

  今年入围长篇科幻的五部作品,各自都具有很强的特色且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展现出很高的水准与独特的追求。陈楸帆的《荒潮》,从电子垃圾这个全球化的问题入手,通过故事探讨了东西方在后冷战时代的全新关系。但跟此前作者的一些作品明显的概念先行不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刻意强调了科幻小说的故事性。他把小说的场景放在自己家乡的广东农村,同时,把主人公设置为自己熟悉的村干部、农民工、电脑工作者和外籍大公司职员。恰恰是这种创作中对生活的贴近和对现实滋养的吸取,使整部小说明显地站位更高且门槛更低。《荒潮》获得金奖,应该是众望所归,毋庸置疑。

  在这里,我不得不为另外四部没有获金奖的作品感到惋惜。因为这些作品同样表现出各自独特的追求和优秀的特征。像韩松的小说《高铁》,普遍被认为是他的“高速交通三部曲”中最出色的一部。小说的思想内涵仍然指向中国当前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但故事和人物的安排更加具有完整性,表现也更加艺术化。蛇从革的《异海》,是一篇标准的神秘世界探索型科幻小说。故事针对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神秘现象,丝丝入扣地展现了人类跟未知现象之间交往的全新过程。这篇小说将中国的神秘探索型科幻故事的水平大大提升,非常值得肯定。郑军的小说《决战同温层》,是一篇怀旧故事。小说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故事情节上,都是对上世纪科技的怀旧型展示。但在“回溯未来学”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类小说的出现也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在整个长篇评奖中最有争议的,应该是前女排名将赵蕊蕊的小说《彩羽侠》。对这篇小说的评选,即便是评委会内部也存在强烈争议。这其中争议的焦点是,作品的质量是否不高?作品是否属于科幻文学?有关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援引票选章程作为回答,在章程中明确规定,票选前两名入围最终决选。而赵蕊蕊的粉丝,确实给了她大力的支持。对于小说是否属于科幻小说,我个人的观点是它恰恰是介于科幻和奇幻之间的作品。小说在开始就说,整个故事发生在银河系中一个具有高度灵性生命的星球上。这一星球的种族能够穿越星际,帮助落后的文明种族发展。故事中还有基因改造、时空大门等高技术的设置,阅读时很难不把它当成科幻小说。如果将其中提到的所谓神和魔法,看成是这一独特星球上发展起的特殊生命形式和他们身上的特殊本能,我觉得也未尝不可。其实,在西方,科幻与魔幻结合的作品也变得越来越多,像罗伯特·西尔佛伯格的《科魔大战》,就是宇宙中并存着科学王国和魔法王国的设定。因此,我觉得赵蕊蕊的小说获奖,至少在这一届的评选章程之下是不存在合法性问题的。

  中短篇存在不足,但不乏亮点 

  其次,与长篇小说的风格多元化和内容多样化相比,中短篇小说相对存在着不足,但也有明显的亮点。

  像获奖中篇小说程婧波的《开膛手在风之皮尔城》,是一个相当优美且具有新世界建构性的科幻作品。而小说中引入的经济学,改变了以硬科学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的科幻状况。获奖短篇小说《以太》,在高技术与低技术的对抗和信息权力与个体自由的常见主题中,也有自己的开拓和发展。我个人认为,当前的中篇小说没有解决它在长篇和短篇中怎样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的问题。而短篇小说,作为科幻小说中最有突破性的轻骑兵,存在着创意严重不足、炒冷饭、提老观点的懒惰倾向。这些都应该提请作者认真反思。

  科幻嫁接校园小说值得赞赏 

  今年星云奖特别为青少年科幻小说开辟了奖项,而多年在这个领域中耕耘的杨鹏的获奖,应该是众望所归。杨鹏把校园小说的基本理念跟科幻小说相互融合,大力探索了中国风味的校园科幻系列,成了这个领域中的排头兵。这点很值得赞赏。但纵观当前青少年科幻小说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我国的多数同类创作还存在着质量较低、内容陈旧、创新不足等许多问题。期待作者们在这个领域中不要急功近利,要做更多的潜心开拓。

  从整个星云奖的评奖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整体实力正在大幅度提升。虽然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品还不是很多,但就像奥运会奖牌总数正在提高的体育大国一样,中国的科幻整体原创潜力正在稳步提高。可以期待在未来的几年中再次产生像《三体》系列那样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吴岩荐书

  像《安德系列》、《疾速天使》、《猫武士》等都很受读者欢迎。此外,还有获得今年最佳科幻图书奖的“奇点科幻丛书”。

  (作者为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现任会长、本届星云奖评选委员会委员)

  相关链接

  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部分获奖名单 

  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金奖《荒潮》 陈楸帆

  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银奖《高铁》 韩松

  《决战同温层》 郑军

  《彩羽侠》 赵蕊蕊

  《异海》 蛇从革

  最佳中篇科幻小说金奖《开膛手在风之皮尔城》

  程婧波

  最佳中篇科幻小说银奖《量产超人》 陈茜

  《起风之城》 张冉

  《绿海觅踪》 墨熊

  《太阳知道答案》 谢云宁

  最佳短篇科幻小说金奖《以太》 张冉

  最佳短篇科幻小说银奖《安琪的行星》 宝树

  《外面的宇宙》  谢云宁

  《云端站》  迟卉

  《动物观察者》  陈楸帆

  最佳原创少儿科幻图书金奖《超时空大战》 杨鹏

  最佳原创少儿科幻图书银奖《幻影魔盒》 伍剑

  《少年冒险侠第一季》 超侠

  《雪人》 程婧波

  《决战动物星球》 陆杨

  赵蕊蕊:写科幻添欢喜添白发

  ◎李苏

  《彩羽侠》是曾经叱咤球场的前排球国手赵蕊蕊的第二部作品。从运动员到写作者的华丽转型,赵蕊蕊可谓出人意料。《彩羽侠》获得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银奖。

  ★获奖者言

  从八一队转业后,从小就喜欢漫画和各类小说的赵蕊蕊在一个机缘巧合的瞬间,激发了创作的动力和激情。这一个瞬间就是——跟朋友聊对方小说的时候,突发奇想自己也想写。

  赵蕊蕊对圣斗士、超人、蝙蝠侠等这些超级英雄相当着迷,碰到喜欢的角色还会临摹下来。后来进了国家队,赵蕊蕊训练比赛之余的最大爱好也是看小说。她是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粉丝,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她也非常喜欢。“我还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看电视最喜欢《探索发现》、《国家地理》这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纪录片。”

  当她开始写作以后,便想“干脆自己创造一位动漫英雄吧”!现已出版的《末世唤醒》和《彩羽侠》两部小说,都是正义的超级英雄战胜了邪恶的黑魔头。此次获奖的《彩羽侠》中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超人,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爱情,叙述了一段关于异域空间的传奇。彩羽侠利用超能力在地球上惩奸除恶,是人们心中的救世主。

  从纪录片《远古外星人》和书籍《地球编年史》中,赵蕊蕊得到了很多故事情节和理念方面的灵感。《彩羽侠》中,赵蕊蕊想传递的理念是:人们的心应该更加闪亮、更加纯净,大家应该更好地和睦相处。人和人之间虽然会有矛盾,但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没有经过专业写作训练的赵蕊蕊在创作时也曾痛苦不已,写小说和打排球根本不是一码事,“光是构思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就常常让我抓狂”。再往后,她发现自己虽然脑海里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但就是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她经常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而且身边随时准备纸笔,以记下脑中随时出现的灵光一闪。“我现在白头发越来越多,所以写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她也有过因没有灵感打退堂鼓的时候,“但这时我就想,打球时那么多伤痛都挺过来了,难道现在就怕了吗?这时候我真的觉得,我的排球生涯其实教会我很多,其中就包括任何事情都必须通过勤奋才能有收获”。

  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赵蕊蕊没有给自己定下任何目标,“我的字典里只有用心和专注,我会用努力和信念去坚持。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更何况,写作是一件更能让我快乐的事情”。

  ★赵蕊蕊荐书

  《地球编年史》系列、《上帝的指纹》(对人类古文明遗迹进行了科学考究和大胆推测)、斯蒂芬·金的《迷雾》、阿瑟·克拉克的《最后一个地球人》、讲述科学探秘的《蒙淘客工程》。另外,科学探索类的纪录片《远古外星人》也值得一看。

  (赵蕊蕊,前中国著名女排运动员。自幼爱好文学和绘画,2010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奇幻小说《末世唤醒》)

  《以太》:不是预测未来,而是预防未来

  ◎戴一

  ★鉴赏者说

  反乌托邦题材在中国还属于比较少见的科幻文类,科幻迷熟知的国产反乌托邦大概除了马伯庸的《寂静之城》(2005年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就是刚获得第四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短篇小说金奖的《以太》。

  张冉的《以太》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集权政府通过纳米科技控制舆论,无聊的世界里一个发福的中年人参加了一个“手指聊天聚会”(因为类似《1984》里的老大哥在注视着你,人们只能通过在手心写字躲避审查)而卷入反抗的行列,最终翻开了自由的篇章。

  反乌托邦之所以在中国特殊,从历史渊源上说,我们向往的是大同社会,或者是避世的桃花源。而且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浪潮的洗礼,很难体会科技蓬勃发展给人带来的恐惧和不安,而这种不安正是近年来西方反乌托邦诞生的主要土壤之一。

  一部反乌托邦作品不能因为他描述的情况影射了现实就显得多么高贵与从容,任何一部合格的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都应该做到这一点。西方的反乌托邦三大代表作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毫无疑问地树立了这么一个典范。

  当我们怀着这样一种心态来审视《以太》,我们就能做出比较公正的评价。《以太》的风格比较接近西式科幻,故事的架构比较简单:在集权社会一个小人物阴差阳错卷入某个神秘的组织莫名其妙地就实现革命理想了,《寂静之城》等也是这么一个路子。这个模式简单有效,本身并没有值得批评或者夸耀的地方,不过值得初学者尝试学习罢了。但是作者在情节推动上略显稚嫩,这一点和《寂静之城》一样有偷懒的嫌疑:当构架设定好了之后,读者也会对人物如何反抗集权有心理预期,所以无论主人公采取什么样的举动只要不太出格都在意料之内,所以主角毫无悬念地从二十岁长到四十岁,很顺利地进入了手指俱乐部。诸如这样的小毛病还有一些,比如个人的喜好导致主题的淡化等等,但整体上是合格的。这样的评价也许过于苛责,不过,对于一位大有可为的新人作家,除了包容也应该积极督促。

  本文最大的亮色在于对场景的描绘和人物细节的刻画。这是作者所擅长的,正如其另一部作品《起风之城》(获第四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小说银奖)被很多读者惊叹有宫崎骏画面风格一样,《以太》也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手指聊天聚会细腻的刻画仿佛让人真的触碰到了真实的皮肤,手指在掌纹间游走,情感在指尖宣泄。诸如“起床冲澡、喝了两杯水后感觉好些,但再没有睡意,我穿上睡衣坐在起居室沙发上,打开电视,深夜节目同往常一样,没有任何令我感兴趣的东西。换台的时候,我看到右手上那块丑陋的色斑,不由自主地用左手搓着,尽管谁都知道那玩意儿没可能用手指搓掉。”这样的段落层出不穷,显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以及对画面的掌控能力。

  当作者把优美的画面、不错的科幻点子、个人情怀糅合在一起时,读者能精确地把握住作者对时代脉搏的掌控与认知。正如雷布拉德伯里在《华氏451》里反思预言了新兴媒介对人类阅读习惯和生活产生冲击一样,张冉也把准了信息时代的脉搏,可以视为兴起的信息乌托邦或者数字乌托邦的一个注脚。

  雷布拉德伯里说过的一句话,或许是对《以太》的最好诠释:“我的工作不是预测未来,而是预防未来”。这也是对所有反乌托邦作品最精准的评价。

  (作者为科幻世界杂志社前编辑)

  用科幻致敬逝去的故乡 

  ★获奖者言◎陈楸帆

  《荒潮》是青年科幻作家陈楸帆的一部长篇力作,在本次评选中荣获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金奖。我们从这部佳作中撷取一段后记。在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可以窥见作者成长以及创作的漫漫历程。

  回想起来,告别父母来到北京,也已经过了十二个年头了。

  对于北京这座大气、方正、金秋短暂、拥堵、文艺氛围浓厚、污染严重、智力密集、多元化与趋同性并存(此处省略形容词无数个)的巨型城市,我从期盼,到习惯,到想逃离却发现无法脱身,十二年一轮回,而父母两鬓已斑白。

  我并不后悔当初做出的选择,事实上,我不后悔生命中走出的每一步,正如乔布斯所说的:“人生就是将点连成线。”只是,我越来越怀念故乡的味道,母亲烧的菜、柏油路面的蒸气、海水浸泡过的头发、名为“金不换”的某种植物香料、北回归线的日光和汗水……我通过梦境频繁地穿梭于北京与故乡,或者通过飞机不那么频繁地回到地理上的家乡。尽管在家里我也不怎么开口,但我的存在本身似乎便是带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年过而立的我却深切感受到另一句古话——“近乡情怯”。十二年过去了,似乎只有父母的恩情和舌尖上的味道是不变的,而故乡的其他一切都变了,变得与这个国家里其他成百上千个高速发展的城镇一样,污染、拥堵、浮躁、拜金、不安全感……光鲜崭新的外立面包裹着千篇一律的建筑,而童年的记忆随着一个个巨大的“拆”字化为废墟,消弭在烈日与暴雨下。

  但我怀念它。

  我去过这世界上许多座城市:旧金山、纽约、芝加哥、柏林、巴黎、阿姆斯特丹……它们最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并不是任何新近诞生的事物,而是遥远的、老旧的、由父辈们口耳相传的历史,或者说,集体记忆。

  我曾以为自己近乡情怯,身在远方便能割断那方水土,也曾鄙夷过家乡的陋俗人事,却从未深究其中的根源和因由。如今我走得越远,却感觉离家越近。血脉二字,如今才得其真味,叶仍在梢,心已归根。

  就像俄罗斯某个斯基说过“寻找家园,和住在我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不是一回事”。我的故乡已经从这个物理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它只存在于我的记忆里,代表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时光。

  于是,在2011年的春节,我跟几个家乡的发小吃饭时立下宏愿,我要写一本以家乡为背景的小说,而且要把你们都写进去。当然,我没提正反派以及人物最后下场的问题。我觉得还是给他们一个惊喜为好。

  我开始收集资料,构建大纲,甚至用FreeMind软件建起帮助整理思路的脉络图,把点点滴滴的思绪和灵感火花编织其中,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是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我希望它尽善尽美。

  我还记得是在2011年9月15日写下《荒潮》的第一行,当时身在北京。之后稿子的第一部分伴随我游历了半个欧洲,2012年回到北京,继续利用上班之余的闲暇写作,并最终在8月7日完成第一稿。

  这是我初次尝试驾驭这般篇幅的文字,这一过程令我感觉无比奇妙。有时我感觉进展无比艰难,有时又似乎毫不费力,有时我仿佛看到了笔下那个不完全虚构的未来岛屿的细节与纹理,有时又像是有某种不可言说的力量操纵着我的手、我的脑,让人物投入表演着我未曾料想到的狂野故事。

  这种创造世界的满足感,让我深深迷恋、上瘾、不安,仿佛僭越了神的职责,在灵光闪现之间洞悉了世界的真相并非存在于感官界面,而在于想象力的缝隙中。

  这种想象力并非是无中生有,它来自我过去三十年间的生活与阅读,来自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来自恢弘终极的亚瑟·C·克拉克和刘慈欣,来自冷峻迷幻的威廉·吉布森,来自精确锋利的科马克·麦卡锡,也来自心怀悲悯的保罗·巴奇加鲁皮和充满前瞻性的凯文·凯利。我用我的方式,或明或暗地向这些大师致敬,感谢他们的作品为我的人生所带来的喜悦与洞见。

  于是,就有了你们面前的这本处女作,它并不完美,却包含了我最真诚的爱。

  我希望用文字去描绘的未来图景,庞杂、精妙、充满质感与细节,有时甚至繁复得有些过分,我努力平衡信息量与故事节奏之间的平衡,传达出我所信奉的“科幻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它可以是粗粝、肮脏、阴暗的,也可以是精致、华美、明朗的,就像一面哈哈镜,它所折射出的,是源于现实的光,只是要更加刺眼。

  刺痛双眼,这便是我希望《荒潮》能给读者带来的体验。

  这是一座用文字和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不存在的故乡”,它不仅仅属于我,也属于每一个热爱、怀念并追寻自己故乡的人。

  ★陈楸帆荐书

  读书要赶早赶巧,我个人最喜欢读的是英国作家亚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

  (陈楸帆,被誉为中国新一代科幻作者中最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新锐人物。作品曾被翻译为英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并在国内外屡获大奖)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