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精彩(贺绍俊)
李彦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华裔作家,《海底》是她最近在大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初看这个书名,还以为作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海洋探险的故事,读完小说,才明白李彦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汉语词汇:海底。李彦用“海底”指称那些到海外闯荡、至今仍在海外打拼的中国人。新时期以来,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海外求学求发展,其中有不少人学成归国,由此也诞生了一个新词:“海归”。我们把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们称为“海归”,海归是一个多么值得炫耀的称号,我所在的大学就以非常优厚的条件吸引海归们来就职。我们似乎也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到海外去就是一条成功的捷径,但李彦告诉我们,到海外留学的不仅会出现“海归”,还会出现“海底”,这些“海底”至今还在海外为了生存而打拼。《海底》是李彦为这些新一代的海外中国人精心勾画的众生相。
我从“海底”这个新词中读出了李彦的绵绵深情。李彦为海底的人物都设计了海洋生物的名字。如江鸥、珊瑚、红藻、翠螺、青蛤、蓝鲸、老蟹、毛蚶、水獭等,虽然他们不是海归式的成功人士,他们仍潜在底层“倔强地挣扎”,但在李彦的笔下,海底也有海底的精彩。当然,李彦并不是单纯为我们提供一面呈现客观景象的镜子,她在描述海底人物时注入了深情,她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同时我发现也许唯有李彦才能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内心。这不仅仅是因为李彦敏锐的观察力,而且是因为她打通了一条特殊的通道,这是一条由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构建起来的通道。
李彦是一位懂得尊重历史和反思历史的作家。事实上,李彦这一代中国作家都是在红色文化的历史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不管承认不承认,这一代人的身上已经植入了红色文化的基因,并干预影响着这一代人的生命进程。李彦就是以这样的观点去观察和体验仍在海外打拼的新一代海外华人的。于是她设计了珊瑚和江鸥母女俩的故事作为小说的主线。这是一对带有浓郁文化印记的母女,珊瑚是一位虔诚的革命者,经历了革命年代的风风雨雨,她忘我地投身革命,常常牺牲了对女儿江鸥的照顾。江鸥长大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时期,她选择了到海外留学,虽然她学业有成,但她乐于沉在海底打拼,哪怕后来处于失业的状态之中。她为了安慰母亲,谎称自己在一家公司做文秘。充满狐疑的母亲便自己买了一张机票去加拿大了解女儿的真相。母亲对女儿的现状非常不满,她要按自己的理念重新安排女儿的出路。就这样,珊瑚跟随着女儿也沉入了加拿大华裔的“海底”。母女俩不仅有代沟的冲突,还有不同文化的冲突,两人的矛盾和对抗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小说将母女俩的矛盾镶嵌在加拿大一群“海底”的生活圈里。一座华人教堂是这群“海底”经常聚集的地方。显然,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着幽暗之处,他们企盼着上帝能够为他们的幸福祈祷。有意思的是,母女俩的矛盾就像是一盏灯,将各自内心的幽暗照亮了。而在这个过程中,江鸥逐渐理解了母亲珊瑚,珊瑚也逐渐理解了女儿江鸥。她们发现,其实她们都在苦苦呵护着心中的信仰。正是因为有了信仰,她们才会执着地追求理想和爱情。
从《红浮萍》到《海底》,李彦始终把红色历史作为自己的写作资源,这在海外华裔作家群中也是少有的。不仅如此,更为可贵的是,李彦在海外生活了26年,这20多年斗转星移间,她却凭着海外文化提供的另一只眼,重新诠释红色历史中珍藏的信仰精神和理想精神。她甚至为这种信仰精神和理想精神涂抹上一层神圣感。《红浮萍》是她对红色历史的书写,这部小说当年曾得到加拿大主流文学界的认可,被授予加拿大最佳小说的提名奖。《海底》则是她对海外华人现实生活的书写,这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新鲜的,国内读者同时还会惊喜地发现,海外华人身上保留着的中国经验,也许会成为照亮他们人生的精神火种。虽然《海底》写的是异域的生活,读来却充满亲切感,盖因为这一精神火种其实也埋藏在我们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