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评论

坚持的艰难,坚持的可贵(贺绍俊) 

[关闭本页]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贺绍俊
发布时间:2013-07-03

  薛媛媛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 (作家出版社2012年出版)关乎中国的橡胶事业,也关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次移民事业。

  1959年,湖南省组织了数万人举家迁移到云南边疆,正如这本书的封面上印有的一句话所提示的,这是“一部湖南支边人屯垦戍边的悲壮史诗”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过许许多多的移民潮,其中不少都是由当时的政府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的,有的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清代的“湖广填四川” ,就是由于战乱导致蜀渝人口急剧下降,天府之国成了荒芜之地,康熙王朝于是颁布招民填川诏,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招募了一百多万人进川开垦土地,重建家园。发生在1959年的湖南人支边的大规模移民,则是与发展新中国的橡胶事业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薛媛媛在这本书的开篇就专门用一章讲述了这次移民的重大意义。天然橡胶的被发现以及被利用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但中国所处纬度属于不能种植天然橡胶的地区,从上个世纪初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橡胶树终于在中国南方的局部地区存活了。这些存活的橡胶树对于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当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的政策,中国无法进口橡胶,但新中国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橡胶。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在南方开展了橡胶垦殖的研究和实验,一直到1958年,中国新生代的橡胶树终于流出了第一批胶乳,中国从此可以发展自己的天然橡胶了,但云南边地人烟稀少,开垦橡胶园急需人,于是一个从湖南“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移民决定由中央政府作出来了。薛媛媛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半个多世纪前,数万名湖南的热血青年背井离乡,奔赴边疆,是为了去开创新中国的橡胶事业,当年他们的离去是何等的壮志凌云,薛媛媛在书中用了“三湘儿女沸腾了”的小标题来描述这一个历史的场景,但这一段令人沸腾的历史却随着岁月的推移,基本上湮没在一片尘埃之中,难道我们就这样轻易地把他们遗忘吗?感谢薛媛媛,她翻检出这段尘封的历史,以饱含感情的叙述重现了这段历史。当我们读了薛媛媛的这部作品后,一定会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后人所遗忘;也一定会对书中的人物怀有一种敬仰和感激之心。

  薛媛媛同样是怀着一种敬仰开始她的这次写作的,更何况湖南是她的家乡,面对家乡人的一段历史,她的情感更为强烈。事实上从一开始接触这一题材,薛媛媛的家乡情结就油然而生,这使得她写这部作品充满了抒情性和亲切感,无论是在采访中还是在写作中,她都带有一种遇见亲人的欣喜和对亲人的尊敬。当她准备去云南采访时,她在询问:“当年那些支边去为国家种植橡胶的湖南人还在吗?他们还好吗? ”她满怀深情地上路,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湖南和云南之间,历时三载,在那崎岖的石头路上,她都把新跑鞋穿破了,显然她是被她所采访的对象所感动。而她的采访始终带着“还好吗? ”的关切,这就决定了薛媛媛的叙述风格。这是一种亲情化、日常化、对话化的叙述风格。她的叙述一会儿带我们回到历史的场景之中,一会儿又让我们跟随她来到采访现场,与那些还保留着乡音的支边人促膝聊天。我们无疑会被支边人艰辛创业的历史场景所感动,而书中所记述的采访场景同样令我们感动不已。薛媛媛放下作家的架子,以一颗虔诚的心和晚辈的谦恭倾听老人们的诉说,真诚同样获得真诚的回报,因此采访者都将薛媛媛当亲人对待,把心声和盘托出。对于薛媛媛来说,她能在采访中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当然是最大的收获。而难得的是,她不仅仅满足于采访的收获,而且还将采访当成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机会,她从这些家乡人身上去体会什么是湖南人精神,她也努力通过她的叙述去展现他们的湖南人精神。周兵生是支边第二代,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农场,采访时,周兵生说的一句话将薛媛媛深深打动了。周兵生说:“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这句话引发了薛媛媛一番感慨,她以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正是湖南人的性格,她在云南支边的湖南人身上发现了他们是如何发扬湖南人的精神的。

  在云南边疆开垦种植橡胶园,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事业,薛媛媛在书中非常真实地描写了支边人初到边疆时的艰难,其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人退缩,但更多的人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五六十年,当薛媛媛去采访他们时,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古稀老人了,薛媛媛是这样描述他们的:“长年的风霜雨雪使老人脸上的皱纹像旱田龟裂” ,这些龟裂的皱纹无疑就是艰难和奋斗的见证,然而他们精神矍铄,面对来采访的作家,无不显得格外高兴,把作家当成家乡派来看望他们的亲人。而他们回忆起往年的艰难经历时,神色又是那么的淡定,也许艰难的经历磨砺出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有了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心境。这些老人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都有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也许就是被美学家宗白华极力推崇的审美境界: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薛媛媛显然理解了老人们的人生境界,因此她的叙述向我们传达出了老人们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我从老人们的这种人生境界里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我由此也更加领会了“坚持”二字的深邃含义。因为坚持,他们才能走到今天,他们才能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人生境界。在最初的创业日子里的确很艰难,坚持一把也许就挺过来了。但在漫长的一生中坚持下来则更不容易,在这期间,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都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命运,比如“文革”之后,他们身边的知识青年纷纷回城,他们难道就没有想过返回家乡;比如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纷纷涌向城市,谋求更赚钱的职业,他们为什么还要固守在偏僻的农场呢?薛媛媛也问过他们。八十九岁高龄的老人谭入海一个人住在农场里,他的儿女都到外面去工作了,他回答说:“我离不开这里,这里有我种植的橡胶。 ”老人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橡胶已经成为了老人的精神寄托,而当年他们来种植橡胶树,是把橡胶当成“国家大事”来对待的。橡胶成为了一批热血青年的理想。他们就是为了这个理想,坚持了大半生。也因为这个理想,他们对自己的坚持无怨无悔。书中写到一对金婚夫妇,当年他们是在报名现场相识的,因为支边的条件之一是已婚,于是他们便假冒对象,来到云南后他们真正相爱了,并携手走到了今天。薛媛媛感慨道:“他们的爱是大爱,他们的婚姻同共和国的橡胶事业紧紧连在一起。 ”他们的爱,既是他们坚持下来的理由,也是他们坚持的结晶。坚持是艰难的,坚持同时又是可贵的。如果只有理想,没有坚持,理想再美丽,也只会付之流水。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也是一首关于坚持的赞歌。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