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征文获奖名单及获奖作品评审意见
长篇小说:优秀奖:
王梓夫《漕运码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
评审意见:《漕运码头》以开阔的视角,点染出清末社会风俗长卷。小说从运河漕运的故事里,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了官场与儒林,古镇与乡间的生活场景。作者王梓夫从历史的深处打捞着人性的曲直忠邪,其间写民间的鬼气与真气,百姓的苦乐,有谣俗式的美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隐曲,裹在一种神秘的寓言里,加之糅入晚清的诸多典故,显得大度从容。虽有几分雕饰的痕迹,有时叙述尚不畅达,然而笔墨浓重,悠悠然有清脱之风。为近年写北京风情旧事小说的难得佳作。
佳作奖:
1、宁肯《沉默之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
评审意见:《沉默之门》是一部蕴有作者独到的历史意识及生命体悟的作品。它努力地要深潜至摇荡中的时代生活的底部,表现出我们的被决定的生存及其“弯曲的剪影”。主人公李慢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和他背后的老人倪维盼构成了一个历史连续的谱系,形成一种相生相应、相反而相成的参照,而他们的共同之点又都是“沉默的人”。小说的四个主要章节约略地代表了四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且连系起一批不同的人物。这中间,有躁狂中的安静,默默无语中难以言说的生活的真谛;有传奇性的因素,同时又有读者能暸然体察的细节;有叙述向不同方向延展的功能,思想的含蓄和言外之义,更有诗性的静默。它们逐渐地汇聚成为一种精神的流浪的美学追求,力求使特定的社会的历史转化成某种生命的历史。虽然小说的故事中仍有若干不自然的成分,但它体现出的追求,可以使它进入文学佳作的行列。
2、海岩《深牢大狱》(作家出版社,2003年9月)
评审意见:小说将侦破故事和英雄受难故事两种类型衔接在一起,体现出作者的文学追求,通过刘川的炼狱经历表现了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作者讴歌正义、磨难和英雄精神,成功地赋予通俗小说类型更高雅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
3、周大新《21大厦》(昆仑出版社,2001年6月)
评审意见:《21大厦》以特别的结构,建立了一种小说模式。周大新笔下的人物五光十色,都市的种种形态集于一体,一座楼里便是一个中国。小说用一个乡下出身的青年的目光,扫描了各个阶层的人生片断。金钱与权欲,善心与恶意,膨胀的私人空间与深不可测的世态,均交织在一体。作者较精致地写了一个人与一个世界的碰撞,那里闪烁的光亮,照出了隐含于社会深处的幽魂。在朴素的叙述里,有深的悲悯在,使作品获得了鲜活的质感。
中篇小说:
优秀奖:
徐坤《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人民文学》2002年10期)
评审意见:小说延续了作者关注现实的一贯风格,集中描绘了中年知识分子在20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坎坷与磨难,以及他们内心矢志不渝的精神向往和人文情怀。
佳作奖:
1、钟晶晶《蒺藜之子》(《人民文学》2001年10期)
评审意见:在世俗化写作风起云涌的时代,《蒺藜之子》以反时尚的写作姿态表达了作家对艺术的精致追求。
2、曾哲《香歌潭》(《北京文学》2002年11期)
评审意见:在行走和亲历的过程中,表达了作家对边地生活和朴素人性的深情瞩目。
3、程青《十周岁》(《当代》2003年4期)
评审意见:作品以童年视角审视人性所能达到的深度,发人深省。
4、衣向东《过滤的阳光》(《时代文学》2002年5期)
评审意见:父与子是小说创作的传统主题,这部作品以对话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代”的审视与理解。
5、刘连枢《半个月亮掉下来》(《北京文学》2003年7期)
评审意见:小说对人的精神困境的发掘和探讨,朴素、深刻又意味深长。
6、星竹《中西部》(《人民文学》2000年1期)
评审意见:小说对农村生活和风情有出色的描摹,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叙事从容,有很强的文学性。
短篇小说:
优秀奖:
1、刘庆邦《遍地白花》(《钟山》2001年2期)
评审意见:作家多年致力短篇小说,久负盛名。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女画家在乡村数日的写生经历,以及与乡民的接触交往,表达了人心与人性之美。
2、毕淑敏《藏红花》(《北京文学》2002年12期)
评审意见:作品堪称作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表达了对世界极地军旅生活的独特体验和高尚的情怀。
佳作奖:
1、林斤澜《井亭》(《十月》2002年3期)
评审意见:小说坚持了作家一贯的荒诞风格,深刻的寓意,精短的构制,启人深思。
2、全勇先《妹妹》(《十月》2002年1期)
评审意见:作为文学新人,小说对仿真、还原,重叙历史的能力,令人耳目一新。
3、荆永鸣《外地人》(《北京文学》2002年6期)
评审意见:小说以令人关注的视角,深刻表达了边缘群体在城乡文化差异性中的新的体验。
小小说:
优秀奖:
赵国培《玉笔筒》(《北京日报》2000年7月6日)
评审意见: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报告文学:
优秀奖:
马镇《大漠无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8月)
评审意见:作者积10年之功,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作者笔下,一代爱国知识分子鞠躬尽瘁,报国图强,受命于抗日战争危难之际,开创中国石油基业于祁连戈壁之间,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壮怀激烈的情怀跃然纸上。作者追寻半个多世纪前艰难而辉煌的岁月,采访了海峡两岸50余位石油老人和他们的子女,使尘封的历史重新浮现于读者面前。这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张扬正义的作品。作者笔端感情饱满,意味深长。作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佳作奖:
1、陈祖芬《走进宁波》(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9月)
评审意见:《走进宁波》是一部城市传记。作者以散文笔法,记述了宁波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宁波的经济发展,进而描述了宁波人。全书通过数十位风格各异的人物,建构了宁波的城市形象。作者自由地穿行于历史和现实之间,揭示和剖析了宁波作为一座城市和它的居民个性生成的奥秘。尤其是对宁波人文历史的挖掘和表现,成为该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宁波在今日的腾飞,正得益于它的深厚的人文传统。
2、郭冬《走出老房子——当代中国教育报告》(河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
评审意见:作者以教师的身份,内省外察,对当代中国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全书资料丰富,立论宏阔,叙述生动,思路清晰,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及其未来。作品文笔细腻,富理性思考于情感之中,使《走出“老房子”》以入情入理的独特方式对当代中国教育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剖析,是一部难得的情与理兼备的报告文学作品。
3、雯子《莱蒙湖作证》(《北京文学》2002年1期)
评审意见:中国的入世谈判是一个历时15年的漫长过程。作者作为专职记者,亲临现场采访,见证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作者从中国被批准入世那个不眠之夜切入,再现了15个春秋的奋争与期待,以及鲜为人知的内幕和难以忘怀的场景。随着作者的笔触,中国人希望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不懈努力被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具有史诗般的文学魅力。
4、王希泉《为你讨回尊严》《啄木鸟》2003年11、12期)
评审意见:《为你讨回尊严——中国法律援助十年纪实》曾被《北京文学》2003年下半年最新作品排行榜列为上榜作品。作者选取了平实的角度,通过几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中国法律援助从起步到发展的艰难历程,刻划了一系列富有正义感和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律师形象,表现了以仁爱、公正、同情弱者为特征的当代法律精神和人文关怀。整个作品蕴含着一种力量,厚重而有力,引人思考又动人心魄。
传记文学:
优秀奖:
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2月)
评审意见:韩石山的《徐志摩传》,建立于相关史料的搜集与梳理,在叙述方式上又借鉴了纪传体史书的体式,全书史料翔实,视野开阔,叙述畅达,文笔引人,其中尤以从史料出发对某些既有说法的辨正,以及立于对徐志摩其人其文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认知,在酣畅淋漓的叙述中直抒己见,表现出一种史家见识与文学笔法相结合的个人风格,这些都使《徐志摩传》以独特的风韵成为解读徐志摩的人与文的重要著作,并使它在近年的现代作家传记中脱颖而出。
佳作奖:
1、张泽石《1949,我不在清华园》(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4月)
评审意见:张泽石的《1949,我不在清华园》,通过求学清华,参与学运和投笔从戎等重要事件,描述了作者和他的学友在民族斗争的关键时刻的抉择与追求;作者始终把个人视角和群体视角结合起来,在这种“我”和“我们”合一的叙事视角中,一代知识分子心系民族命运,志在报效祖国的革命精神和奋斗历程,都得到了真切而形象的揭示。
2、王火《长相依》(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
评审意见:王火的《长相依》以对人生中几个重要片断的真切记述,构成了对所经历的事件,所依托的时代以点带面的勾勒;个人的坎坷经历与传奇,人生追求的曲折与不懈,使全书回荡着一种向上的精神,尤其是爱国热情,革命激情与个人感情的穿插与交织,使本书在经由个人认识历史的同时,具有一种以情感人的魅力。
散文:
优秀奖:
赵大年《羡慕蜗牛》(《中华英才》2001年)
评审意见:作者以象征笔法虚写蜗牛,实写“我”在住房问题上的无奈与苦涩。作者不动声色地抒写,把一个老知识分子求房不得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故事虽然发生在“我”一人身上,但折射出我们国家那个时期人民生活的困顿与期望。在文章的最后写出了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是本文的亮色,与前面的抒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散文的艺术性上说,该文较好地处理了个体与整体、困顿与亮色的对比,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佳作奖:
1、曹文轩《重逢大师》(《十月》2000年1—6期)
评审意见:《重逢大师》在心灵的重识、历史的重谈、生命秘密的重问三个层面上,都有新意。它最传神的笔触,是点明了在大师写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之后,也表达出大师自己的肖像。它的叙述语言,有哲学的深思,有诗意的灵动,有戏谑,自嘲,甚至笑骂,自成一格。
2、谢冕《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书摘》2003年12期)
评审意见:北京由异地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由外来者成为北京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人的家史,并由家史汇成了历史。这一家史或历史都是值得重温的。从红楼、燕园、京味名吃到北国的豪放情怀,北京融入了“我”,北京也扩展了“我”的生活空间。
3、张承志:《长笛如诉》(《十月》2001年2期)
评审意见: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在日本访学期间对祖国、对自己的第二故乡——内蒙大草原和草原上的牧民深切的怀念、刻骨铭心的深情挚感,通篇激情充沛,语言优美,对一种来自草原的天籁之声的描述感人肺腑,是作者近些年散文创作中的精品。
4、梁秉堃《再读于是之》(《读者》2001年7期)
评审意见:该文将我国著名话剧艺术家于是之的人品、艺德,呼之欲出地表现出来,主要写了于是之在演完封箱戏之后的言行,由于是之的病写到他对自己的自责、内疚,他与观众的诚恳交流,以及他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这篇记人的散文较好地艺术地凸现了人物,将笔触探到人物内心,展现了老艺术家对艺术、对人生、对观众的种种心声,感人至深。
5、徐虹《北京断章》(《北京文学》2003年2期)
评审意见:《北京断章》的叙述视角独特,从四合院、古槐荫、自行车流到现代都市风情的转化中,时时闪现“后”红卫兵们的侧影。它的叙述方式也独到,把对古老北京的伤逝、对现代北京的困惑,以及怀念与憧憬中的彷徨、迷失、或重叠或并置或间离地组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断章”。
6、鲍河扬《走进思想的竹林》(《北京文学》2003年8期)
评审意见:作者满怀深情地写了他的父亲管桦在去世前的几天中的片断,并用闪回的笔墨写了管桦的一生,展现了管桦充满激情的革命生活和艺术生活。文字很朴实,但所描绘的场景却很吸引人,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不仅熟悉了老作家管桦,更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艺术的执著,对生养他的热土、乡亲们和亲人的无限赤诚。作者引领读者进入了管桦思想的竹林,由衷地使我们追思。
诗歌:
优秀奖:
白连春《白连春诗九首》(《诗刊》2002年6期)
评审意见:白连春始终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的呼吸与农民相通,农村不断唤起他的创作灵感,乡土是他诗歌的第一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充溢着博大的爱,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充溢着对当代人生存状况的关切。他实践了自己的艺术主张:用生命写诗。
佳作奖:
1、食 指《冬日的阳光——给寒乐》(《诗刊》2003年6期)
评审意见:这首诗以“冬日的阳光”为中心意象,以亲切平实的语言抒写了主人公的与大自然交融的平和心态,真实、自然。食指曾以他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疯狗》等诗写出文革中被延误了青春的一代人的心声,与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冬日的阳光》呈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食指。不断变化的诗风,说明诗人的创作生命仍在持续。
2、崔墨卿《秋霜劲旅》(《中国建材报》2003年12月)
评审意见:这首诗写的是北京植物园的一棵名为“秋霜劲旅”的千年银杏,却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这棵古树上,而是扬起想象的风帆,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最终揭示了古树给我们的启示:“只要不停的抗争/终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蔚蓝色的天空。”
3、陈松叶《亲爱的汽车及亲爱的其他》(《诗刊》2004年1期)
评审意见:《亲爱的汽车及亲爱的其他》是“汽车时代”的一支歌,也是“汽车族”的一支歌。整首诗从形象到语言都很有现代感,揭示了一个鲜明的时代主题:汽车成为人的第一宠物,汽车在改变世界也在改变人。“钢铁”,“马达”,“速度”的现代意象和节奏,以及语言的反讽张力,也使这首诗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4、马淑琴《北疆诗情》(《京郊日报》2004年9月22日)
评审意见:这组诗是作者参加“首都文艺家边疆万里行”采风的记录。诗人抓住了边疆生活的特点,借对边境线上“界桩”、“界碑”、“国门”的吟咏,彰显了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透过诸如“三角界碑”这样的中介物,巧妙运思,使这组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较好的统一。
儿童文学:
优秀奖:
张之路《极限幻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7月)
评审意见:在中国,科幻小说一直是一个薄弱的门类。这届北京作协评奖,儿童文学的三部长篇获奖作品均为科幻小说,优秀奖亦由科幻小说摘取。由此可见,北京少儿科幻小说的发展势头及其较强的创作实力。
《极限幻觉》秉承了张之路作品的一贯风格,以文学为魂魄,以科学为依托和背景,注重科学与人文,智慧与现实,可读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少儿科幻小说需要想象力,因为孩子最善于想象,也最具想象的欲望,《极限幻觉》虽然没有那种上天入地的狂放想象,但将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混在一起的构造,给孩子们带来了又熟悉又陌生的空间,可以漫游的尽情想象推测的空间,这是该作最突出的特点,是一部难得的科幻佳作。
佳作奖:
1、星河《校园超速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5月)
评审意见:故事发生在少年读者熟悉的校园中,作者围绕"校园通道"的建筑展开了生动有趣的描写,鲜活的校园生活、生动的人物刻画与新奇的科学幻想相结合,使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2、杨鹏《神秘调查帮》(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5月)
评审意见:该作以校园为背景,贴近当代少年的生活,是一部以故事情节见长的“推理小说”。作者的笔触涉及到惊险、恐怖、侦探等所有悬念故事特有的领域,展示了少年人之间的智力角逐,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作品中成功融入了动漫、游戏等多媒体中常见的流行元素,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3、王小民《另类少年马乙》(《东方少年》2004年5期)
评审意见:马乙是校园中常见的一类学生,懦弱、自卑、被人利用,作者用温和的笔触刻划了马乙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反映了复杂纷繁的校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深深关注。
4、孙幼军《打赌》(《东方少年》2002年6期)
评审意见:孙幼军是位童话作家,本篇是他创作的小说,本篇故事并不复杂,但作者将自己对善、对美的追求融入了娓娓道来的叙述之中,故事的结尾颇为感人。
5、葛树娟《孤独者》(《东方少年》2001年1期)
评审意见:这是一篇典型的传统意义上的少年小说,每个孩子的成长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者的叙述平淡隽永,渲染出一幅成长过后的雨过天晴的美丽画卷,也见证了纯情真挚的友谊。
6、王海舰《疯狂的巨鼠》(《东方少年》2001年6期)
评审意见:地球上的战争引发了外星人的不安,他们对地球人发动了试探性的攻击,导致了地球的大乱。一个近似荒诞的童话故事,却给读者深深启发。作者通过小学生王洋的视角,使作品充满童趣,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7、金波《亲情十四行诗》(《东方少年》2000年1期)
评审意见:金波是位著名的儿童诗人,这组诗清新精巧,作者透过细腻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活对亲情的歌颂。
北京作家协会
2004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