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工作

北京作协赴鹤矿集团采风团深入矿井 

[关闭本页]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1-29

转自《文艺报》2009年08月18日          作者:武翩翩       

 

    头戴夹带矿灯的安全帽,身着密实的工作装,脚踩高高的胶靴……8月13日,北京作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李青,秘书长王升山以及作家章德宁、岳建一、张之路、荆永鸣、徐迅、刘一达、宁肯、韩笑纹、韩春旭、霍艳、祁又一等全副矿工“装备”,深入地下500米处的矿井工作面,切身感受煤矿工人的生产生活。这也是北京作协成立30年来第一次组织作家到煤矿采风。

  下矿井给常人的感觉是既神秘又辛苦,不少人在初下矿井之前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几个“掂量”,而北京作协却偏偏“知其难而为之”。李青说,作为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无论是出于兴趣爱好还是将其作为谋生职业,都需要终生学习,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作品。煤矿行业一直和作家群体渊源较深,如陈建功、刘庆邦、周梅森都是描写煤矿题材的出色作家,这个行业本身也是一座毋庸置疑的创作富矿。此行深入矿井,让大家学到新鲜的知识,收获切身的体验,对于大家来讲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机遇。

  此行与作家们“结缘”的鹤岗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它是电视剧《闯关东》的取材地,也是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诞生的地方。大家在矿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鹤岗峻德矿矿容矿貌、职工安全培训中心和瓦斯发电站,并深入峻德矿综采一队地下500米深的工作面,跋涉十余公里,了解变电站、鼓风机、输送皮带等专业装置和采煤的整个流程。一路上,作家们不免疲累,却都感慨万千。

  岳建一40年前做北大荒知青时在鹤岗拉过煤,他记忆中的鹤岗是被雪覆盖的茫茫荒原,现在的鹤岗却已经是楼房林立的崭新面貌,让他感觉十分亲切。他说,时过境迁,但矿工最本质的精神没有变。他下到矿井里,被矿工搀扶和关照,这与40年前如出一辙。“有人说现在是物欲横流的年代,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仁义精神保存了下来,在代代矿工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煤矿作家们的作品正是用真实笔触描述出的矿工这种质朴感人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关注和敬重。”

  刘一达正在研究京西文化,对煤矿并不陌生,然而这次亲身走下矿井,对煤矿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说,他眼中的矿区环境优美,数字化建设先进,矿区人给他留下温暖踏实的感觉。同时,采风使他了解到煤是怎么从地下500米的地方运上来的,以后再看到烧煤会有更加温暖的感觉。他说,现在矿区和以前煤矿作家所表现的有了很大发展变化,希望作家们和矿区文学爱好者进一步关注新一代矿工的思想和生活。

  “80”后作家霍艳则惊异地发现鹤岗十分干净整洁,城里还有不少书店,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她想像中的工业城市不太一样。“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作家来说,下矿井是不可多得的机遇,矿井里陡峭的坡度也是一次难忘的挑战。我们这代人的创作大都以大城市为背景,没有深入生活,创作容易流于表面,这次的采风给了我们很好的生活体验。”

  煤矿作家荆永鸣告诉记者,近期很多中国作家都把目光投向了煤矿。除了煤矿作协前几日在平庄煤业集团公司举办的“中国作家看平煤”活动之外,由中国作协组织的作家团还深入到伊敏煤电和扎赉诺尔煤业公司采访、体验生活;这次北京作协又组织作家来到鹤岗矿区,深入井下了解矿工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与煤矿作者交流创作体会……作家们对煤矿的关注使他深受感动。“煤矿是艰苦的行业,常年在井下从事艰苦劳动的矿工兄弟需要更多作家来关注。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希望并且相信,我们的文学画廊一定会出现更多矿工身影。”

    采风结束后,北京作协的作家们与鹤岗矿区的文学爱好者们举行座谈,就煤矿题材文学创作交流了不少宝贵经验。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