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门头沟区成功举办百花山采风暨庆祝《百花山》创刊20周年座谈会
京西门头沟,有一座誉为华北天然植物园的名山——百花山。20年前,由区作家协会呼吁,并提出创刊方案,得到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开始创办门头沟区的文学内刊《百花山》,区文联成立之后,定为区委宣传部主管、区文联主办、区作协编辑,2004年起,将季刊改为双月刊,至今已整20年,在培养基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促进地区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地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启后,作为区内首场文学活动,10月17日,门头沟区成功举办了百花山采风暨庆祝《百花山》创刊20周年座谈会。区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彭天和,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金利,百花山执行主编、区作协主席马淑琴,清水镇党委宣传委员刘成杰,黄安坨村党支部书记任正利,区作家协会的30余名会员代表出席活动。
活动由区委宣传部和区文联主办,区作家协会和清水镇党委及黄安坨村承办。大家来到位于百花山麓的黄安坨村。黄安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山村,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共产党员任成龙等带头组织合作社,促进农林牧大发展。1955年,毛主席为黄安坨村远景规划做了批示。这一批示激励着黄安坨村几代人奋发图强,使这座“百花山下第一村”成为“首都绿色村庄”和“北京市生态文明村”。
活动首先参观了毛主席对黄安坨批示纪念馆,瞻仰了毛主席雕像,还参观了村里新建的精品民宿,对黄安坨村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然后,在村会议室,召开了庆祝《百花山》创刊20周年座谈会。
座谈会由区文联副主席刘金利主持,他指出,值此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时间点,《百花山》杂志迎来创刊20周年,是十分有意义并鼓舞人心的大事。坚守20年组织和编辑工作的《百花山》执行主编、区作协主席马淑琴做了《百花山——文学风景二十年》的主题发言,介绍了《百花山》在区委区政府和宣传部、文联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文学界专家的扶助下,在作协会员和广大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从青涩至芳华,直到成为地区文学乃至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显示勃勃生机。截至目前,《百花山》已出正刊122期,专刊26期,合计148期,发表文学作品超2000万字,成为地区作家、文学爱好者的园地和成长摇篮,乃至群众的精神家园;也荣幸成为中国作家网的驻站内刊。
马淑琴说,《百花山》始终坚持为基层文学爱好者服务的方针,坚持地方特色,在坚持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坚持艺术形式和发展的多样化;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顾问队伍,给予《百花山》诸多关怀、指导和帮助,实施高端引领。《百花山》创刊之时,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北京作家协会和北京作协主席刘恒就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中国作协、北京作协数位领导和作家给予了诸多指导和支持,《北京文学》《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等报刊给予了长期的扶持和帮助,20年前,《京郊日报》及时刊发了刘晓川采写的《门头沟区创办<百花山>文学杂志》的消息。《北京文学》多次到门头沟区“走基层”、召开座谈会、并以《百花山》作品为基础,进行文学辅导。《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从《百花山》选发多篇文学作品。《北京晚报·五色土》与门头沟区共同开办《古村落专栏》,发表古村落散文26篇。陈建功、刘恒、石顺义、刘庆邦、赵大年、谢冕、吴思敬、孙郁、张同吾、韩作荣、黄怒波、程步涛、寇宗鄂、李小雨、杨志学、树才、毕淑敏、胡平、邱华栋、彭程、高伟、冯秋子、周晓枫、杨晓升、师力斌、王升山、解玺璋、郭雪波、李培禹、高立林、刘晓川、彭俐、石一枫等数位文学名家大家和编辑老师都曾到门头沟区讲座和指导。
《百花山》把区内的文学爱好者聚到一起,以《百花山》为园地,进行文学耕耘,使作协队伍不断壮大,区作协会员从20人发展到140余名,北京作协会员从2人发展到17人,中国作协会员从0发展到5人。同时,在区委宣传部和区文联的支持下,区作家协会和《百花山》编辑部共同举办多次各种体裁的文学讲座,大多是结合《百花山》作品中的实际,有的放矢。基层作家与《百花山》共同成长,每个人都与《百花山》杂志有着动人故事与深厚情感,都是《百花山》的作者、读者和受益者。
马淑琴强调,《百花山》从始至终实行三审三校制度,编辑都是业余,并且涌现出一支志愿者队伍,长期做义务分装杂志等公益,大家以奉献精神支撑刊物20年。《百花山》与作协紧密结合,在国家和地区重大事件和时间节点从不缺席,如2003年的抗击非典中深入一线,编辑刊发了专刊,特别在2020年的抗击新冠疫情中,不失时机地刊发了作家协会深入采写的纪实文学、散文、诗歌等,编发了两期抗击疫情专刊。对区内的创城、双拥、攻坚扶贫等各阶段的中心工作都紧密配合。
《百花山》成为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并且出席了全国文学内刊工作会议,与全国50多家文学内刊相互交流,还被聘为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文学内刊委员会理事单位。
最后,马淑琴呼吁作协会员和文学爱好者携起手来,用心用情用功办刊,用心血培育,用汗水浇灌,让《百花山》百花更加娇艳多姿,并且散发悠长的芬芳。
接着,七位作家代表相继发言,结合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过程,讲述与《百花山》的深厚情缘和感人故事。
作协监事长张孚和副主席李德禄都是从《百花山》杂志的前身,文化馆办《百花山》文学小报时期就开始投稿,见证了《百花山》小报的兴衰,和《百花山》杂志从无到有、发展成长的全过程,谈起这本杂志,他们说《百花山》就像老朋友,陪伴我们的人生,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作协副主席曹桂林表示,自己以《百花山》为起点和依托,潜心创作数十年,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民族文学》等国家和北京市重点文学刊物陆续发表作品,先后加入了北京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希望《百花山》越办越好,帮助更多青年作家成长,继续为繁荣地区文化事业做出努力。
大山里走出的作协理事吕秀玉心情非常激动,她已在《百花山》杂志上发表文章超过百万字,她心中的《百花山》“好像她家的自留地,门槛不高,亲民,接地气,土洋兼容并蓄,可自由播种,随意采摘。《百花山》是乡土的,与土生土长的作者心意相通。”是《百花山》使她从山里农民,成长为北京作协会员,《百花山》为她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协理事王木霞说,《百花山》开启了她的文学之路,编辑老师的耐心帮助,多次引进名家讲座,尤其是《百花山》编辑部和区作协每年都在文学月开展密集培训,每一次外出交流学习,两次老舍文学院培训等,使自己得到不断的成长和提高,在《百花山》和市以上报刊发表多篇作品。
作协理事伊占英在发言中几度哽咽,她激动地说,自己曾经是一名下岗女工,在身患重病、前途暗淡渺茫的时刻,2007年与《百花山》结缘,唤醒了心中沉睡的精灵,人生第一篇小说终于发表在《百花山》,后来,《百花山》文学丛书还为我出版了一本作品集。在此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从事文学创作。虽然曾一度跌进生活低谷,然而对文学的热爱始终温暖鼓舞着自己,《百花山》这片富足的精神家园始终拥抱着自己,让自己重生并获得飞跃!
作协副主席赵春光说《百花山》反映京西的风土人情,感到亲切和温暖。自己通过《百花山》杂志,才走上文学之路,并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依托《百花山》结识了许多老师和朋友,丰富了人生经历,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分享给更多的人。
清水镇党委宣传委员刘成杰代表党委向活动表示祝贺,并希望《百花山》和作家协会,更多深入生活,反映现实,在传承老区红色基因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区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彭天和在讲话中,对《百花山》和区作协的工作和创作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予希望和祝福,他说,《百花山》不仅努力围绕地区中心工作,在关键节点从不缺席,作品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基层作家的摇篮,同时,也是文联工作的重要抓手。《百花山》不仅成为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成为内刊委员会的理事单位,执行主编马淑琴还被评为全国文学内刊优秀编辑,为地区的文学事业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和努力,希望以《百花山》创刊20年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探索内刊发展的新路径,不断提高办刊质量,让《百花山》上的百花更加娇艳夺目,姹紫嫣红。
活动最后,区文联和区作协共同向清水镇黄安坨村赠送了一批《百花山》杂志和文学艺术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