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作家协会举办诗歌讲座
8月26日上午9点半至11点半,门头沟区作家协会在龙泉创作基地第一会议室举办了“诗歌之乡与诗歌创作”的讲座。主讲人是门头沟本土诗人、区作协主席马淑琴。
马淑琴主席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北京作协理事、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了五部诗歌专集,曾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发表诗歌数百首,多次获奖,并多次参加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活动的采风创作,也是门头沟区近十余年来重大诗歌活动的重要组织者。虽是周末,但丝毫没有影响60多名区作协会员及诗歌爱好者的热情,大家准时来到会场,有的提前一个小时就等在会议室门口。特别是深山区斋堂镇白虎头村的文学爱好者李耘,驱车百里带着女儿赶来听课。
讲座开始,主讲人关于“中国新诗百年”和“2017年门头沟区被授予中国诗歌之乡和北京诗歌之乡”的提问首先把活动引向高潮。两位听众的标准抢答获赠《马淑琴诗选》各一本。接着,马淑琴以“纪念中国新诗百年,传承中华诗歌文化”为题,把讲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新诗百年的历史和重大意义,以及门头沟区被授予诗歌之乡的深厚历史渊源。第二部分则紧密结合自身创作的实践和体会,结合经典的诗歌作品,生动细致地讲了诗歌的定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形象、准确和生动性;诗歌意境的营造;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诗的语感和语境;诗的思辨与思想内涵;关于动词与暗喻;语言的张力与气的贯穿;诗歌表达的与时俱进;诗人的真诚与敏感;对生活的热爱与深入等十四个问题。她还讲了自己深入深山农村四个月,发现了许多想象力无法想到的诗歌元素,讲了两次采访南水北调移民村,被移民精神深深感动,怎样用真诚、形象、准确、生动的诗歌语言歌颂移民,在慰问演出中,使移民群众深受感动的真实事例,使在场听众无不动容,很多人边听边抹着眼泪。时而是深入细致的讲解,时而是与理论相统一的诗歌作品的铿锵朗诵,时而是一首诗诞生的生动解读,全场不时爆以热烈的掌声。她引用了本区作者写京西古道蹄窝时两个截然不同的比喻:“古道上的蹄窝是一路盛开的马蹄莲”和“古道蹄窝是一片褐色的老年斑”,以此讲述诗歌的审美,大家感到既亲切又实际,受益匪浅。
两个小时的课很快结束了,但大家久久不肯散去,两位社区诗歌爱好者走到台前,激动地说“讲得太好了,非常受益,很受启发”,“喜爱诗歌,苦于无门,今天参加了培训很幸运,今后还会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区作协微信群里,会员们的反响更为强烈,一致认为这次讲座别开生面,关键是结合本区实际,从微观到宏观,有骨头有肉有营养,充饥解渴,真诚实在。从深山赶来听课的作者发来长长的微信谈收获和体会。从河南到门头沟打工的农民诗人宋麦收写诗谈感受:“一双盛情的大手/帮我推开一扇诗的门廊/我这只孤独的流浪鸟儿/惊诧间/跌入一片幸福的意象/从此/再也无法放弃/我那锈迹斑斑的奢望……”
大家认为,诗歌是文学的精髓,诗歌文化建设的成果,是地区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的诗歌活动不仅能够巩固诗歌之乡的建设,同时也能促进正在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大家决心继续努力,让地区文明与诗歌文化建设共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