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生活同在”的文学信念 雷加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一代代优秀的中国作家执著坚守的信念,凭着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他们发现了埋藏在生活中的丰富矿藏,寻找到了蕴含在人民中的伟大力量。作家雷加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在题为《与生活同在》的文章里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信念:“我摆脱不了那些生活中感人的事件,常常是不知不觉地做了它们的光荣和俘虏。”他还多次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生活,以后要继续积累和补充生活,才能够写下去。正是这种“与生活同在”的文学信念,促使他在70余载文学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写下长篇小说《潜力》三部曲、散文特写集《五月的鲜花》《南来雁》《延安世纪行》等与时代同行的优秀作品。
1月28日,雷加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钱小芊主持座谈会。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李敬泽及各界专家学者、雷加亲朋故友80余人与会。
出生于辽宁的雷加,一生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铁凝在讲话中回忆了雷加的一生和他的文学创作生涯。铁凝谈到,雷加和同时代的那批作家一起承担起时代和人民的重托,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为读者留下了一份珍贵而丰富的文学遗产。他毕生都深深眷恋着故乡的河流,鸭绿江的“清澈和深邃”一直牵动着作家的记忆和乡愁。然而,在雷加的心中还流淌着另一条大河,那就是生活,正是“与生活同在”的执著信念让他在祖国大地上奔走着、战斗着、创作着。雷加曾说过“生活对创作很重要”,“文学创作应该创造美,必须创造美,要给社会增加美,否则,文学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些话普通而平实,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
铁凝还谈到,雷加的文学生涯是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从创作伊始他就显示了既是作家又是战士的风姿。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雷加和那一代年轻的东北作家们一样,在“九一八”事变后承受着国破家亡、流离失散的命运,他写下的许多作品表达了对故土家园的深沉的爱和鼓舞人民打击侵略者的强烈愿望。1942年,他深入陕北农村,写出了《“女儿坟”最后一代》《揽羊人》等一组反映陕北巨变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潜力》三部曲,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描写工业战线生活的代表性作品。这些都是他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出来的,体现着一个行动的革命者坚贞不渝的信念,和一个作家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传的庄严的使命感。
视写作如生命,也是雷加值得后人敬重、学习之处。铁凝说,雷加把写作放在了人生最重要的位置,在长达70年的写作生涯中,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紧张的革命活动间隙,还是在困苦磨难之中,他一直笔耕不辍,靠的就是对文学无保留的热爱,和人能够变得更好的信念。他以自己的实践有力地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不倦地书写人民的喜怒哀乐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才能够获得人民的喜爱,在人民心中获得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钱小芊在主持座谈会时说,雷加同志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大量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他的这些作品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他的一生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他把毕生的精力、心血都贡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和他所钟爱的文学事业。我们要学习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始终抱有坚定的理想和执著的信念,切实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始终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的根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今天我们缅怀雷加同志这位在70多年的文学实践中始终坚守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的老作家,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一定会激励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深入生活、踏实创作,为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建功、程惠民、邢培红、杨聪凤、马尚瑞、卢新华、邵济安等追忆了与雷加交往的点点滴滴,对这位老作家的人品和文品给予高度评价。他们之中,有的曾与雷加同在一个党支部共事多年,深为他当年的真诚坦率、热情谦和所打动,更深深惦念他的信仰、胸怀和阅历;有的是雷加好友的子女,他们眼见这位长辈经历了许多波折仍然坚强乐观,带着童真的欣喜去迎接时代的大潮,永远葆有阳光的本性;还有些是来自雷加故乡的亲朋故友。几十年过去,他们不远千里聚在一起,就是希望再次走近往事、近距离感受老作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他对生活的态度总是积极的、乐观的、冷静的、辩证的,即使身处逆境也仍洁身自好、泰然自若。
雷加之女刘甘栗在座谈会上向中国作家协会和各位与会者表示衷心的谢意。她说,父亲一辈子都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他怀着战士的情怀和文学的梦想,走过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道路。他始终是个战士,又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文学生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纪念座谈会后,雷加亲属还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雷加部分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