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再向豆坪小学捐款20万元并设立“作家爱心助学基金”
ft
徐坤与豆坪小学师生在一起
作家徐坤在《人民文学》2012年第6期发表话剧《金融街》
如果没有2008年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作家徐坤也许到现在都不会认识甘肃省陇南市康县豆坪乡豆坪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因为这场灾难,她的心4年来始终未曾放下这个地方。近日,徐坤随中国作家协会采访团一行前往陇南灾区重访,并向曾经捐款帮助过的豆坪小学再捐出自己的20万元稿费,并设立“作家爱心助学基金”,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助学校的孩子们。
事实上,这个夏天徐坤非常忙。但文学创作和热心公益,她哪一样也没有落下。
为贯彻落实“走转改”精神和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战略,徐坤历时一年多采访创作完成的话剧文学剧本《金融街》刚刚在2012年第6期《人民文学》杂志发表。按编者的话说,这是一部表现中国人民新的生活与精神流向的力作,“从拆迁角度切入城市巨变的过程,京腔中尽展民生情趣与百姓诉求,剖视民生之变与良心之守”。这也是《人民文学》继刊发刘恒《窝头会馆》和邹静之《花事如期》之后发表的第三部话剧文学剧本。
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7月25日下午,徐坤受北京市文联指派,代表北京市作协参加了首都文艺家代表“抗击7·21特大自然灾害捐赠仪式”并进行了捐款。7月31日,在徐坤的倡议和发起下,包括她在内的多位作家自愿组成“北京作家志愿者”队伍,冒雨前往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区献爱心。作家们纷纷捐款捐物,徐坤一个人就买了5000多元的棉被和毛毯,送给房山北车营村帐篷里的灾民们。
说起此次重访陇南地震灾区,就得把时间回溯到那个让无数中国人为之哀恸的4年之前。2008年5月24日,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第12天,徐坤随中国作协抗震救灾采访团一行来到陇南豆坪乡豆坪小学采访。那一天,她看到了学校满目疮痍的惨象,亲眼目睹了孩子们的48间校舍皆成废墟的荒凉。在一片片尘土飞扬的瓦砾之中,她拾起几张小学生作文簿的碎片,还有一张是县里奖给豆坪乡小学优秀集体的奖状,可惜已经被砸裂了。后来,当时学校的校长张金强和其他6名老师赶过来,描述了地震发生时学校10名任课教师保护147名学生安全撤离的情况,体育教师王永军又一次吹响了他当时在现场组织学生转移的紧急集合哨子。正是这废墟上的三声哨音,给了徐坤很大的震撼。她随即创作了通讯《三声长哨与147条性命》,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也让全国更多的人知道了豆坪小学英雄的师生们。回到北京后,她又将自己的10万元稿费通过中国作协捐赠给豆坪小学,用来帮助学校的灾后重建。
此后的4年里,徐坤始终牵挂着自己采访并捐助过的豆坪小学。她回访过灾区的其他很多市县,却一直没有机会再回豆坪小学看看。今年她得知可以有机会随中国作协采访团重访陇南,且团员大多是4年前同行的作家朋友,十分激动。
临行前,徐坤先与陇南市文联主席毛树林通了电话,询问那里有什么需要,自己还能为豆坪小学做点什么。原先徐坤是准备给学校捐赠一间图书室的,可后来得知中国作协和中华文学基金会此次已安排捐赠图书并设立育才图书室,于是她决定再次捐出自己的20万元稿费,设立爱心助学基金,以帮助大山深处的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陇南市方面得知此消息后非常高兴,并希望该基金能以徐坤的名字命名。但她坚辞不受,提议命名为“作家爱心助学基金”。她希望能用这笔钱每年奖励10个左右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他们交上学杂费。
8月8日,徐坤终于回到了她一直深深挂念的豆坪小学,这里的变化不禁让她感慨:学校已经异地重建,一座三层楼的校舍拔地而起,红墙白裙、窗明几净。楼前操场平坦宽阔,篮球架等设施一应俱全。可以说这里已经一点都找不到4年前的痕迹,而且连学校的名字都变了。这所拥有70多年历史的豆坪小学,已经变成了明德小学。她还看到了用自己当年捐助的10万元钱兴建的小学生活动室,一项项公示详细记录了这笔捐款的用途,校长还介绍了将来继续修建学校道路、操场、卫生间的详尽规划。
在随后举行的捐赠仪式上,徐坤得到了学校全体师生赠送的一面锦旗,上面给她的评价是“心系山乡学子,情暖陇南大地”。她动情地对孩子们说:“是的,灾难必须忘却。任何一次重提都显得不是那么必要和愉快。回首过去,我们绝不是仅仅为了回味苦难和伤害,而是要温习曾经有过的坚强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这4年来,我回访过许多灾后重建地区,尤其是各地学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经过地震的考验,我们确实得到了血的教训。每逢看到外省援建得好的学校,我便愈发挂念大山深处的豆坪小学。今天见到你们焕然一新、朝气蓬勃的样子,我深感欣慰。一位军旅作家李鸣生曾写过《震中在人心》。的确,当天灾打在人身上,肉体的罹难已是不幸;而更深的灾难,却是人心没有了希望。孩子们,你们就是希望,就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你们在,这个国家就在;你们安好,祖国就是一片晴天!”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开心健康成长,对徐坤而言就是最好的回报。
徐坤表示,也许孩子们会以为,他们只是茫茫高山遮蔽、重重山路阻隔中的一粒粒碎石、一棵棵小草,随遇而安,随风而逝,不为人知、不为人见。但她想让孩子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梦,人就是生而平等的。只要心灵怀有梦想,每个人都能在大地和星空找到属于自己前进的伟大方向。”徐坤说,知识播撒在人类心灵上的阳光是均匀而平等的,梦想绝不因为物质的贫瘠或丰饶而有高低贵贱。人的梦想和志向,不因地域而卑微,却因读书而廓远。书里有光,能够照亮通往梦想的路径;知识会给人以力量,能够让行者无疆。因此,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知识是让梦想成真的魔术棒。人生的成功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于让梦想成真。她希望孩子们认真读书,在任何条件下都不放弃梦想、希望和追求,让美德、智慧、仁爱不断充盈自己的心灵,做一个心智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她也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孩子圆梦。
给被困路人提供免费住处和餐食、自驾车去机场和路上接需要帮助的人……“7·21”的北京暴雨之夜,许多素昧平生的人以各种平凡而感动的善举源源不断地汇聚和传播着“正能量”,让漆黑无助的雨夜充满了无尽温情。而在徐坤看来,慈善之举就是传播“正能量”。她希望自己的此次捐款也能传播一种爱的“正能量”,能将自强不息、奋发努力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关爱、注视、守护着他们的成长。“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有希望,中国便有未来!”徐坤引用了这段网上流行的话作为给孩子们的寄语。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谈及作家的社会责任,徐坤表示,自己不是挣钱最多的作家,但一个作家的价值也绝不是以挣钱多少来衡量的,作家的社会功用与金钱无关。作家应该成为、并且应该永远是一个民族的良心。在一个完全商业化、人人都可以在网络涂鸦的时代,作家的门槛看起来比较低,这一群体的社会评价也有所降低。身为职业作家,她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着“作家”这个称号,希望能以实际行动给“作家”这一称号“正名”。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在文学的审美理想和技艺标高上向大师的方向迈进,同时在行动上也要与写作的理想保持一致,关注时代,关注民生。
“身为一名作家、一名知识分子,要有情怀、有担当,能够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淡泊对待个人名利,关键时候冲得上去,担得起来,做得漂亮。”徐坤的确做到了自己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正是天下士子所追求的精神理想。而正是这些具有浩然正气的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最坚实的精神脊梁。”徐坤说,希望自己永远都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也是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文艺报 王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