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燃烧在历史深处的火光(组诗) 

[关闭本页]
作者:马克
发布时间:2022-07-04

 

《新青年》

 

 

这是1915年9月15日的上海

福州路惠福里群益书社的

一束火炬

突然照亮许多年轻人的脸庞

3000多字的《敬告青年》

让一颗又一颗年轻骚动的心

迎着火光

追寻光明与真理

一个青年学生坦言:

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到了曙光一样※

 

他们抬头看见

前方,科学与民主

两面崭新的旗帜

在火光中迎风招展

猎猎作响

 

看啊,一篇篇文章

如同一枚枚炸弹

投向旧制度与封建思想

让暮气笼罩的神州大地

春潮澎湃

江河卷起巨浪

 

李大钊、胡适之、毛泽东、鲁迅、瞿秋白……

多少青年才俊

朝着这支火炬聚拢

他们握紧拳头,挑战腐朽

一起将火炬高高举起

让熊熊燃烧的火焰

指引着光明方向

给生活在黑暗势力统治下的人们

送去灿烂的阳光

 

※出自恽代英写给《新青年》的信。

 

匡互生与火烧赵家楼

 

1919年4月

这个春天

北京,没有春风

紫禁城暮色笼罩

大好河山沉沦

空气板结,凝重

当巴黎和会的噩耗传来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园里

一盏灯火,彻夜通明

 

你看,青年学生匡互生的笔下

流露出的是怎样的悲壮与悲痛

“我死后,要家人知道,

我为救国而生……”

他和一群青年学生明白

“血钟不响,民众不醒。”

看,天安门广场

聚集着他和三千多名

热血沸腾的学生

街头上飘洒着雪片般的传单

古城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吼声

“取消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严惩卖国贼!”

慷慨激昂的口号如同洪钟大吕

把麻木、沉睡的人们惊醒

 

在赵家楼胡同

匡互生勇敢地爬上高墙

不顾手掌上流淌的淋漓鲜血

和玻璃扎伤的疼痛

毅然投下一个燃烧的火种

顿时,火光映亮了一张张

群情激昂的年轻面孔

 

此刻,匡互生也许没有想到

他手中的一把火

点燃了多少工人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

从北京爆发

席卷全国

中华大地,一片沸腾

 

北大红楼

 

站在这幢四层红砖板楼面前

我感觉它无比高大,巍峨

墙上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熠熠生辉

至今光芒四射

 

我看见红楼前学生们集结完毕的游行队伍

高擎旗帜,同仇敌忾

这是1919年5月4日,这支

声势浩大的队伍,注定要葬送一个旧的时代

 

我看见一个年轻的湖南学生

把图书馆当做阶梯

为求得一个“济世良方”

他在北大红楼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我看见李大钊先生不辞辛苦

带领19个青年学生

探寻真理,追求梦想

把人类解放事业扛在他们肩上

 

我看见新文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

许多革新团体和进步刊物

在红楼云集,宣扬民主与科学

在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我看见校长室蔡元培先生的粗茶淡饭

一代教育名家,广揽人才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以开阔的胸襟,搭建舞台

 

我看见,在这座普通的楼房里

红色与革命元素弥漫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相继组建

星星之火已被李大钊先生点燃

 

我看见历史教科书中的“南陈北李”

在红楼里激动的相聚

近代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在他们紧紧握起的手中,徐徐开启

 

共产主义小组

 

一群有抱负的知识分子

一群满怀激情的青年人

1920年8月从上海开始

他们点燃火把

矢志照亮中华大地

让中华民族摆脱沉疴,扬眉吐气

 

看,星星之火在神州大地上迸发

闪动着烈焰

古都北京,南国广州,泉城济南

在长沙,湘江之畔

江城汉口,开满樱花的东京

还有巴黎,遥远的异国他乡

八个共产主义小组

五十多个水手

为着一个梦想

奋力划动双桨

 

灯火通明的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

《劳动界》主编李汉俊正在埋头苦干

他要把这份报纸办成

“中国劳动阶级有力的言论机关”

 

这天,长辛店工人们手捧着一本杂志

心情是那么激动

脸上挂满了笑容

编辑邓中夏在发刊词中申明

这本《劳动音》就是要动员工人们

——“共同去干社会改造的事情”

 

1921年5月1日

《劳动周刊》在济南与百姓们见面

王尽美决心让马克思主义

走进工厂,走进车间

 

一份份散发着油墨香的

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报刊竞相

来到工人当中

传播翻身求解放的朴素思想

遍布各地的八个共产主义小组

犹如一个个火种给黑暗旧中国的百姓

送来光明与希望

当他们在上海石库门汇合、相聚

燎原大火顿时把中国的天空

照亮

 

旅欧,勤工俭学

 

到西欧去

到马克思的故乡去

一群又一群青年学生告别家乡

远涉重洋,寻求真理

于是,在巴黎、里昂、布鲁塞尔……

多少中华有志青年留下了

战斗足迹

 

“改造中国与世界——”

蔡和森在蒙达尼公学

慷慨激昂,湖南青年才俊

献身共产主义,矢志不移

在雷诺汽车厂

年轻的钳工邓希贤干得汗流浃背

他知道,救中国

要融入当地劳工阶级

陈毅,这位施奈德公司的铁锉工

里昂大学读书,参加罢工运动

在风起云涌的画卷里

总能在人群中看到他,带头

昂首高唱

——《国际歌》《马赛曲》

在“央脱莱蒙”号法国邮轮甲板上

向警予、蔡畅一对闺蜜

迎着地中海的海风

面对蔚蓝色大海畅谈理想

她们决心,让巾帼

在这场社会变革史上

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

在马赛华人教育会案头编辑报刊的赵世炎

又转战到巴黎西郊铁工厂,挥汗如雨

他知道,勤工俭学的年轻人

是中国的未来,在他们身上

承载着中国的梦想与希冀

 

旅欧,勤工俭学

在工厂、学校、贫民区

和街头示威游行的队伍里

让一群年轻的中国青年

完成了一场灵魂深处神圣的洗礼

 

初航

——从上海望志路106号“李公馆”到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

 

那些日子里

有太多的悲剧故事

漂泊在海上

一重重暗礁

一排排巨浪

扑灭了多少追求与梦想

这是一条未开辟的航道

这里有湍急的涡流与无数的绝唱

 

1921年7月23日

在中国南方

从上海望志路106号石库门“李公馆”

到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

13个人切磋着中国航海史上

一次划时代的远航

在苍茫的海面上

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

荡开奋进的双桨

——向着光明的前方

远航

 

海上的暗礁布满惊险

海上的浪涛犹如疯狂

有的人望而却步

有的人却用热血与生命

谱就了一曲曲大气磅礴的红色乐章

28年,前仆后继,历尽艰难

——航船,劈风斩浪

看,一条崭新的航线上

高高矗立的灯塔

闪射着迷人的光芒

 

这条航道

是多少人的追求、多少人的期待

吸引着多少人敬仰的目光

从此,“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镌刻在

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画卷上

今天,打开厚重的红色纪念册

我们要放声歌唱,一百年前

从石库门“李公馆”到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

13个人的一次

划时代的,远航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