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行进在历史的长河里 

[关闭本页]
作者:朱旻鸢
发布时间:2022-06-28

在我22年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军旅生涯中,能让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遗憾的,大概只有两次参与大阅兵的经历。这两次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的大阅兵,我均于活动之初有幸参与,但都因种种原因中途离开,未能“革命”到底,令我至今想起仍深感遗憾。尤其是我曾以撰稿人身份参与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虽已经过去多年,但震撼人心的场面、振奋人心的气势、激越人心的画面,都清晰如昨,带我一次次走进大阅兵的历史隧道,走向大阅兵的灵魂深处。

 

一、胜利之日

公元2015年9月3日,连续几天阴雨连绵的北京突然放晴,迎来了一个灿烂而崭新的黎明。

这一天,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焕然一新的天安门城楼被鲜花、彩旗和数十万张笑脸簇拥着,隆重、喜庆而祥和的氛围充满整个绚丽多彩的天安门广场。

广场国旗区里,以解放军军乐团为骨干,从解放军军乐团和全军部队抽调的军乐骨干,以及从全军7所军事院校学员抽调2400余人组成的联合军乐团、合唱团整齐列队。

长安街上,三军列阵,铁甲生辉。由三军仪仗队和10个英模部队方队组成的11个徒步方队的万余名官兵,27个装备方队的40多种型号500多台车辆,列队东长安街,绵延两公里多。

华北地区8个机场的跑道上,10个空中梯队的20多种型号近200架架飞机正待命起飞。

全世界的亿万台电视机前,无数双眼睛正热切期盼着一个庄严的历史时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

上午9时20分,合唱团引吭高歌,以一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唱响了胜利庆典的序曲,骤然打开了时间的闸门,《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人民军队忠于党》等一首首反映抗战时期的经典歌曲和富有时代特征的乐曲,逐渐将人们带入那个苦难与抗争的岁月……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一个叫河本末守的日军关东军中尉,仅率部下区区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然后,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摆在现场,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随即,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这便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自这一天起,正式武力侵华。中国人也是从这一天起,开始抗击侵略,救亡图存。

6年后的1937年7月7日夜10时,一个叫清水节郎的日军中队长,率领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的严词拒绝后,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翌晨2时,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为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定,双方派员前往调查。但日军趁交涉之际,于8日晨4时50分,向宛平县城猛烈攻击。并强占宛平东北沙岗,打响了攻城第一枪,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日军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这便是“卢沟桥事变”,日军从这一天起,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从这一天起,开始了全民族的全面抗战。

又8年后的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四国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重庆夏季时间8月15日晨7时(即北京时间晨7时),四国政府在各自首都(重庆、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同时宣布接受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

又18天后的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东京时间),同盟国联合受降典礼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隆重举行。日本政府全权代表和大本营全权代表分别在投降书上签字,美国、中国、英国、苏联、法国和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的全权代表(中国代表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将军)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接受日本投降,投降书即刻宣告生效。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宣告日本帝国主义彻底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1946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议将庆祝胜利的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定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即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了“八一五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通告,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修订,延续了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规定。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不容置疑,这是一个以胜利命名的日子,因为这场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胜利不朽,是因其锻造出的血战到底意志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经此一战,中华民族尽雪前耻,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赢得胜利的这支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前后与20个国家的军队交手,无一败绩!而在这场伟大的胜利70周年之际,于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无疑是向这个用苦难与辉煌书写的伟大节日,致以崇高敬礼的最好方式。

 

二、长河之中

十时整,阅兵式在“标兵就位!”的口令声中拉开了序幕。

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宋普选乘坐陪阅车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报告。

天安门广场骤然肃静。随后,雄壮的乐曲声响起,检阅车缓缓开动,平稳驶向受阅兵方队。检阅开始。

同志们好——

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 

问答声响彻长安街,回荡天际,与那些远去的、无比熟悉的声音交汇在一起,盘亘成滔滔江河。

如果历史真是一条河流,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阅兵史便可以说是这支铁流滚滚向前、奔腾不息的缩影。

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这支人民军队,历来重视阅兵。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战争年代,就举行过四次颇具影响的阅兵。

第一次是1931年11月7日,为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举行的阅兵式。此次阅兵式在江西瑞金城外6公里的叶坪村举行。当时为躲避敌机轰炸,在茂密树林中辟出了一块能容纳1万多人的广场,樟树参天,四周环抱,便于隐蔽和疏散。而广场的西侧,则用竹木石块垒起了检阅台,悬挂起了彩球彩带。毛泽东、朱德、项英等数十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检阅了红军代表队、附近各县的赤卫队等。这支部队,历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等艰苦斗争的洗礼,已经从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发展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便是我军的第一次阅兵,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在历史舞台上的首次亮相。

第二次是1934年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瑞金大埔桥红场举行的“八一”阅兵。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八一”建军节阅兵。同样是为了防敌机轰炸,阅兵改在了夜间举行。一份当年的《红色中华报》是这样记录这次阅兵的:

……到处都是火把。在阅兵场上,璀璨地照耀着几千烛光那样的火把。从四面八方,沿着河边,依着田陌,静悄悄开来了受阅的红军队伍。虽然在黑夜里,依然走得迅速,很沉着,仿佛坦克车似的无坚不摧。大约凌晨四点钟,东方晨曦微露,阅兵仪式开始了。在震天的礼炮声中,在悠扬激昂的军乐声中,阅兵传令员高呼:“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阅兵员检阅!”毛泽东、朱德、项英策马而行,检阅了长达六百余米的红军队列,红军指战员以注目礼相迎,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

参加这次阅兵的是红军警卫师和红军学校五期毕业生及新来的六期学生,约有两万人。红军方队在一面面战旗引领下阔步通过检阅台,指战员们一面高呼着口号、一面向检阅台上行注目礼,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阅兵式和分列式结束时,天已大亮,万丈红光普照大地。

第三次是1944年11月,八路军359旅奉命南下创建抗日根据地时,在延安机场举行的阅兵。阅兵时,南下支队的干部、战士们都穿着崭新的灰色棉军装,挂着新的子弹袋,背着新被子和新毛毯;歪把子机枪和三八式步枪,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一队队高头大马,排列在队伍后面,更显得威武雄壮。军乐声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叶剑英、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同志,由王震旅长陪同,健步登上主席台,检阅了部队。值得一说的是,此次阅兵,检阅式和分列式并不是集中在一天进行,这也是我军阅兵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

第四次是开国前夕,在北京西苑机场举行的隆重阅兵仪式。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迁到北平。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到达北平,当天下午,为了欢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在西苑机场举行了中共中央进驻北平的欢迎仪式和阅兵式。

这四次阅兵为后来的开国大典大阅兵奠定了基础。1949年9月,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天之后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便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列成方阵,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由东向西分列式通过天安门广场。与此同时,刚刚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战斗机、轰炸机,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尽管开国大典阅兵使用的是“凑”出来的“万国牌”装备,但彰显的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浴血奋战,打下红色江山的万丈豪情的人民军队。

此次阅兵也开创了新中国在北京举行国庆阅兵的历史先河。此后,人民军队曾12次以阅兵的形式在天安门广场向祖国母亲汇报,而每一次都带给世人不同的记忆: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大阅兵,是在战争状态下举行的。阅兵结束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打响。阅兵后21天,人民解放军打开了进军西藏的门户昌都,开始向西藏进军。

1951年10月1日的国庆大阅兵,受阅的炮兵方队一部分火炮由汽车牵引,一部分火炮由骡马牵引——并不是因为汽车等牵引力量不够,而是以此象征着人民解放军由骡马化向摩托化、机械化的转变。

1952年的国庆大阅兵,公安部队和少数民族民兵大队亮相阅兵式和分列式。

1953年则是“最可爱的人”归来,英雄的志愿军代表团受到热烈欢迎,在观礼台上特别引人注目。

……

每年一阅,持续十年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典礼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1964年国防部颁布的军队列条令中,首次出现阅兵条款。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缘故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国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直到1981年,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了恢复阅兵后第一次大型的国庆阅兵。这也是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举行的第一次盛大阅兵。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和首都民兵10370人组成42个地面方队、4个空中梯队接受了检阅。此次阅兵首次展示了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远程、中程和洲际战略导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受阅的28种武器装备,全部国产。

……

如果历史是一条河流,那解放军阅兵史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铿锵有力的那条,而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的的盛大阅兵,无疑是河流中最别具风采的浪花。

 

三、华表之间

我不知道中国或全世界除了天安门前后,还有没有其他地方有华表,但我坚信,只要提到华表,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天安门前那一对汉白玉柱子。

华表又称作“望柱”,柱顶石犼蹲立,下面横插云板,柱身雕刻云龙,相传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而1983年版《辞源》解释如下:

古代用于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

古代立于宫殿或陵墓前的石柱;

房屋外部装饰物。

其实天安门地区这样的汉白玉柱子有两对,另一对,在天安门后面,均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四根柱子,每根都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约20000公斤,通体端庄秀丽、庄严肃穆,是少有的精美艺术品。差异之处在于柱顶上石犼的朝向。天安门前那对,石犼面向宫外;后面那对,石犼面向宫内。所以一直以来,在民间都有一种说法:管宫前的石犼叫“望君归”,意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归,应快回宫料理国事;面向宫内的石犼叫“望君出”,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常到宫外去了解百姓的疾苦……

这些说法无论真假,对于当代的中国以及中国人都已经毫无意义。对于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中国,这四根柱子除了观赏,最大的用途便是作为行进间的一种参照物,即“道路标志”——竟又回归到其最原始的功能上来。

只不过这种行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行走,而是以军人最高的礼仪方式通过。这便是分列式,大阅兵中最为浓抹重彩的一环,也是最展现受阅部队风采的一环。而部队行礼通过的那段区域,则被称作“礼仪区”,它位于东西两个华表之间——东华表为“敬礼线”,西华表为“礼毕线”。

这一段距离为96米。徒步方队通过这一“礼仪区”,须以正步加注目礼的方式。这段96米的距离,每一位队员通过天安门广场要走128步正步。这128步,一步不能差,步速定时,必须每分钟112步。

这是由正步的动作要领决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规定:正步每步约75厘米,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而在阅兵中,为了达到整齐划一、分毫不差的效果,又在《队列条令》的基础上统一规定:队员们踢腿高度固定在30厘米,步幅间的距离固定在75厘米,步速固定在每分钟112步,这样算下来,96米的距离正好是128步。

而这128步,也是我军正规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开始正规化建设。1950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军队要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的要求,时任总参军训部部长萧克组织有关人员着手编写纪律、内务、队列三大条令。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草案)》正式颁发。《条令》对队形、动作,包括单个军人的每个队列动作,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从1951年国庆阅兵开始,正步的基本动作开始使用。此后,我军在阅兵式上都采用正步,至此次胜利日阅兵前,已有12次大阅兵、数万官兵以这种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除去正步通过的徒步方队,从华表间行礼通过的还有数千骑兵和无数装备车辆。这些曾英姿飒爽穿过华表间的队伍,有的兵种已经消失,有的部队已经撤销,永远退出了人民军队序列,但他们传承的精神不变,承载的荣誉不朽。因此,当胜利日大阅兵的老兵方队和荣誉方队出现在世人眼前时,带来的又何止是亲切和感动?

10时40分许,分列式正式开始。随着26架呈“70”字样编队翱翔的直升机和7架教练机组成的空中护旗方队超低空掠过天安门上空,地面上,国宾摩托车队呈箭头状护卫着一辆辆满载耄耋老人的敞篷车辆缓缓驶来。瞬时间,几十万观众激动地翘首相望。

这些白发老者,平均年龄90岁,最年长者102岁。70年前,他们是战争上意气风发的壮士。他们九死一生,功勋卓著,却在胜利之后深藏功与名,甘心默默无闻,不计得失,更从未想过在天安门前亮相。

车辆经过东华表,老兵们不约而同地向右摆头,颤巍巍地举起右手,敬礼。

没有人下口令。

观众席上一片欢呼掌声雷动。老兵们目光炯炯,老泪纵横。

华表之间,一代英雄时隔70年再显英雄本色。

华表之间,一支支耳熟能详的英模抗战英模部队再次激荡人心——

10时48分,在三军仪仗队的引领下,代表着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和华南游击队等抗战英模部队组建而成的10个徒步方队动地而来。军乐声声,战旗猎猎。身着15式阅兵服,手持95式自动步枪的受阅官兵,在20名将军领队的带领下昂首行进。步伐铿锵,撼人心魄。3590人的徒步方队,以同一个节奏叩击大地,触发起历史的心跳。“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受阅部队战功赫赫、英雄遍地,代表了我党在抗日战争中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各个战场上抗击日本侵略的优秀代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凝聚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可以说,每一支抗战英模部队既是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抗战的“尖兵劲旅”,也是将抗战精神融入现役部队血脉的一面鲜红旗帜。他们以威武雄壮的姿态受阅,既是对英雄部队中蕴含的抗战精神的传承发扬,又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当代官兵更好地贯彻落实强军目标,有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华表之间,一支支雄师劲旅继往开来。

华表之间,装备方队似排山倒海,大河奔腾。全部国产化装备,84%为首次亮相……

华表之间,彰显的是大国的自信与担当,宣示的是对和平的追求与承诺。

 

        2021年5月1日劳动节 于北京怀柔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