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绽放夜的花朵 

[关闭本页]
作者:冷冰
发布时间:2022-06-28

一盏灯,别在黑暗的胸前,如徽章,如花朵,如指引,一盏就成为黑暗的核心。

三月的一个黄昏,郊游路过京郊密云区太师屯镇的一个小山村。村中水泥铺路,路边的两家门前,香椿树刚刚滋出小小的芽苞。暮色降临,山风微寒,沿街的路灯亮了,金黄的灯光与夕阳的余晖融合,笼罩着依山势散布的院落屋舍,大雁翅膀造型的灯罩,一支鸟的队伍飞翔在小村的上空。有小狗跳跃着追车欢跑,村口的路灯与一株树冠庞大的栗子树相邻,两个老人在灯下聊天,几个人在旁边的场院跳广场舞。那些路灯,花朵一样,在夜色中开放,黑暗变得比纸还薄,比丝绸还柔和。后来,又经过两个村镇,都有路灯照明,行走在在大山深处,与这些光在黝黑的山影中相遇又分别,如幻如梦。

大山深处的村庄和城市没有区别,路灯应时而亮——生活真的明亮起来了。

 

2

夜幕降临,谁不需要一盏灯呢?那是温暖的召唤,亲情相聚的指引,繁华祥和的抚慰与拥抱。简简单单的一盏灯,就能改变了世界的表情,改变人的心情和行动。

北京城亮起第一盏灯的时候,夜黑世乱。公元1888年,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花费重金,从海外购置了发电设备和电灯,作为奉献给慈禧太后寿诞的贺礼,安置在她的寝宫仪鸾殿里。当慈禧第一次看到不用油的灯时,那道光芒晃了她的眼睛。她喜欢这个新玩意儿,命令电灯要一直点着。

这是北京城的第一盏电灯,作为独享物品,它悬挂在皇宫一室,照亮北京城的一隅,这簇小小的光团显得孤独而渺小。大殿之外,黑夜沉沉,外国列强正虎视眈眈要吞噬东方这块土地。而百姓之家,蜡烛、豆油灯的微弱光亮是黑夜唯一的眼睛,照着眼前恍恍惚惚的道路和身边的的事物。

电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寻找中国的光,成为中国仁人志士的追求。二十世纪初期,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领土频遭劫掠,外国侵略者加紧对中国实施政治控制和经济文化侵略。但紧闭国门的清政府,忙于内斗,拒绝西方新事物的进入。内忧外患,中国的光被压抑着,等待有人挖它、立它、释放它,让它和许多新鲜的、先进的事物一起,将中国唤醒,让中国亮起来,强起来。

其实,洋人们想让中国有电有光,但这电和光要操纵在他们自己手里,作为他们照亮攫取中国财富的工具。在北京,德国最先开始了电力运作活动。先是在慈禧太后常住的清漪园设置了一套德国产的照明设备,安置在临近东宫门的电灯公所内,专供园内照明,借机取得了进入京师的许可。庚子事变后,德商趁清政府无暇顾及之机,趁乱设立所谓“北京西门子电气灯公司”,安装了发电机组,开始向东交民巷的使馆、洋行等机构供应电力。由此,外国势力在京城电力发展上占了先机,但他们仍不满足,持续增建设备,谋求扩张供电区域。清光绪28年(1903年),德国瑞记洋行向清政府提出在京师城厢经营送电业务30年专营权的要求。同时,英国商行也在京师频频活动,引进设备,欲开展电力业务。

趁火打劫,步步为营,外国势力经济侵占、电力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这些被中国有识之士看破,并开始奋力抗击。1904年,清政府连续两次收到时任清政府记名御史、刑部员外郎史履晋的上书,力陈自办电业之重要,书中进言:“前闻有洋商在东交民巷使馆界内创设电灯,诚恐陆续推广,利权外溢。当约同志数人招集股款,拟在京师内外城自行立厂建灯,……以保地方自治之权而便民用。”其言辞坦荡、忧愤、诚挚,为朝廷所动,该奏请被获准,同年,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奏办京师内外城电灯公司(后更名为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开始组建,公司声明,“不收官银一两,不借外债一文”,自此,北京百年电业民族化之路迈出了第一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于前门西顺城街建成电厂,向北京城供电,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电业开创者。

北京城的光,干净透亮,从一开始,就显出了自己的精气神。

 

3

谁不认识灯呢?但你真的了解一盏灯的经历吗?支撑它保持亮度的是什么?电,当然对,但不是全部。

北京城有多少盏灯,有一个地方最清楚——北京市路灯管理中心。据路灯中心统计,北京城内现有路灯150万盏,乡村路灯不计其数。

夜色中,灯如星,光如海,灯做了夜的主宰。电流无声,从四面八方沿着导线,从高山来,从平原来,从海边来,围绕着人,让千万盏灯饱满地亮,长久地照亮人的生活。是的,每一盏灯的背后,都连着一张庞大的电网。

北京电网编织得艰难。清末,虽然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建起了发电厂,到中华民国时期,前门西城根电厂经历三次扩建,但仍满足不了京城的用电需要。1921年,石景山电厂开建,1922年从石景山到北京城区,建成了北京第一条33千伏输电供电线路,毗邻石景山电厂的模式口成为北京第一个全村通电村。但北京城依然频繁停电,电价又贵,普通百姓根本就用不起电,夜,仍然是飘荡着煤油味儿的夜。

抗战期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被日寇强行改称为北平电业公司,日本人忙于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根本不考虑民用电。时任公司总经理,也是华商电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冯恕,愤而辞职,拒绝与日伪政府合作,闭门不出,以卖字为生。先贤可敬,以智识远见,以挽狂澜之力,让古都北京亮起来,让民族电力工业立起来,直至侵略者的威逼之下,亦保持了应有的气节尊严,给中国电力史注入了抵抗的意志。

电力人坚信,电的开关,终有一天会重回人民手中!

 

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天亮了,灯也该亮了。

但北京解放前夕,北京电力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破烂电网,而这个接手破烂电网的电力人立刻迎来第一次大考。

这用电的第一个考验就在开国大典上——升国旗。在当时的科技条件和电力供应情况下,要按照“国旗下降,旗不准落地,升旗到顶,但不许冒顶”的要求,实现电动升旗。电动升旗,从来没有过!事关新中国的尊严与形象,既然电动,不停电是基本保障;既然要求明确了,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新中国电力工人的第一次考试全球瞩目。万无一失,电力人做到了!他们从地下,将两路电缆通到升降机旁,再由升降机通到天安门城楼的电钮控制器上,当毛泽东主席洪亮、豪迈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播全世界:“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之后,他按动升旗按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小小的按钮,对于北京电力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从这里开始,确保北京重大政治活动电力保障的任务成为一项使命。

毛主席一个气定神闲的动作,让新中国的旗帜迎风飘扬起来!这是北京电力史上光亮而自豪的一笔。电,给天安门广场增光添彩了。

历史时刻增光添彩,日常过日子用电讲究的是安全稳定,特别是天安门地区的用电,比如那些灯,要保持最美最亮的状态。华灯初上,灯光勾勒出长安街的轮廓线,如梦如幻。195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0周年,十里长安街亮起了周恩来总理亲自参与设计的九孔棉桃灯。专门负责长安街华灯的运维工作的陈春光,是华灯班第五代班长,灯是他的心尖上的花,253基华灯253朵花,日夜开在他心里。

灯亮如花树,将中国之夜的灿烂呈现给全世界。国之亮度,一灯所瞩。“不让它有一点瑕疵,把天安门照美”,陈春光望着华灯说这话的时候,那些灯静静地亮着,一如当年。百姓们称呼陈春光和他的同事为 “京城掌灯人”,掌管这座城市的光明,这是温暖城市和人心的工作。其实,灯也是守夜人,日复日,夜继夜,当掌灯人和他的灯将星辰交给黎明,他们的使命也臻于圆满。时间在灯光中醒着,生命在灯光中流逝,即使灯盏暂时沉默,因为责任的加持,更清晰了自己的使命感。

 

5

灯亮着,人心就安宁。灯盏背后的大电网,保障着灯稳稳地亮。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家用电器进入百姓家,社会用电急剧增加,电力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工商业和百姓用电,“拉闸限电”成为人们的的家常便饭。应运而起的电力“9511”工程,在两年内解决了北京市乃至华北地区严重缺电状况,北京城从此告别“拉闸限电”的历史。灯下的孩子们再也不会点着蜡烛做作业了。

北京,迎来了不夜灯,不夜天,成为彻底的不夜城。

灯不仅亮着,而且越亮越有人情味儿,遇到阴天下雨、雾霾灯极端天气,它能根据实际天气明亮程度,对路灯的开闭时间进行微调,自动开关。路灯上安装有光敏探头,一旦发现照度不够,立刻向路灯中心报警,路灯中心根据情况调整路灯开启的时间。这样懂事听话的灯,谁不爱呢?

曾经在北京门头沟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攀岩探险,在密林中迷路,失去联络。三天之后,他隐约望见深山谷底似有光亮,遂不顾一切爬向那里。原来光亮之处是一户只有两位老人的家。事后得知,这里本已全村搬迁出去,但两位老人喜欢山居,重又回来,当地电力部门了解之后,为便于他们生活,又联合当地政府,为仅有这一户人家的地方恢复了送电。

从深远偏僻的大山褶皱之中的寥寥几户人家,到生存环境恶劣的雪域高原,一盏灯亮了,生活便真地亮起来了。光,不仅是光,还是温暖,是改变生活的绵绵力量。生活在哪里,光就照到哪里,就是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生动诠释。

新世纪的北京之夜,大地流光溢彩,这是一座不夜之城,一座繁华之城,一座祥和之城。一张绿色电网,让北京城不仅灯无数,夜长亮,更让它成为一座动力十足的能量之城。

京郊一处特高压工地,一群穿蓝绿工装的人在荆棘、栎树、白蜡条,还有叫不上名字的草木中穿行。他们要让一堆钢铁在山上安家,草本植物将同闪亮的角铁作邻居街坊。当一截截角铁站成一座铁塔,银色的身影,闪耀月亮的光芒,满山的草木都矮了。

铁塔们相跟着走上山顶,石头长城与输电线路比肩而立,平地崛起了一个个新高峰。一群建设者,站成夕阳的剪影,比近处的铁塔矮小,比远处的线路高大。这个形象,符合他们的生活,简单、普通、沉默,却拥有绵绵不绝的力量,像那些随时准备点燃的灯盏,饱含缄默的力量。

年复一年,70多个春秋,而今的北京电力已非同昔比。在原前门电厂原址上,现在的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是首都最大的公用事业单位,负责北京地区1.6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电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电力销售和供电服务工作。北京电网作为京津唐电网的一部分,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向北京输送电力的通道。可喜的是,从2020年7月1日起,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第一批北京冬奥会场馆和配套服务设施将率先用上了绿色电能,将来的比赛场馆将100%实现清洁能源供电。

电网在扩大升级,电能构成在丰富扩展、电力技术在更新迭代,而今的电,已经不仅仅让电灯亮起来,而是点亮生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

灯,在陪伴,在帮助,延伸着白昼的长度,加倍给予人类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熠熠闪光的生活在亮亮堂堂中流过。

 

6

你看“电”这个字型,像不像微型电路图?形意相配。一条条线路,在大地上画出新的经纬,能源无声地四处奔涌,隐秘地澎湃。它们有时要曲折地前行,以塔为支点,随势定位,遇山登高,遇水跨越,无可阻挡。

听一位电力调度员讲过,他出差夜航,从空中俯瞰大地,灯火闪烁,如另一片魔幻天空,令他陡生自豪感。人飞在两个“天空”之间,但知道哪里是真正的家,因为大地银河在遥远地呼唤,比星星更近,更亮,更繁华。

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十三亿人口,家家有灯,夜夜闪亮,这是一项多么宏伟的工程!北京城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以灯为号,持灯的使者们将黑夜与白昼紧密连接,他们走到的地方,就是光明扎根的之处。

 

冷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市杂文学会会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摄影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学员、鲁迅文学院首届电力作家高研班学员。出版散文集《与树比肩》、话剧《西交民巷》、诗集《草地戏剧》、诗画集《漫生活》(合著)。曾在《现代教育报》、《国家电网报》等报刊开设杂文、散文专栏,现在《劳动午报》、《中国电力报》开设诗画专栏。曾获首都五一文学奖、徐志摩微诗歌奖等,多篇作品入选多部文选(集)。

CopyRight © 2008~2013 版权所有北京作家协会
地址:北京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E-mail:bjzx@vip.163.com 京ICP备09025795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