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北京音乐家协会成功举办首都音乐创作人才培训班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30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首都音乐创作人才队伍建设,11月24日—27日,北京音乐家协会在京举办首都音乐创作(作词、作曲)骨干培训班。首都音乐界专业(业余)骨干会员近100人参加了培训。著名词曲作家王黎光、张宏光、屈塬、魏德泮、段庆民等先后为学员们进行了精彩的授课。此次培训是北京音乐家协会今年安排的一项重要活动,并得到了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的大力支持。

  此次活动启动前,正值新冠疫情一度加剧,给培训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北京音乐家协会特别邀请北京市有关防疫部门派专业人员到北京市文联,组织对所有参会人员进行了核酸检测,保证与会人员的健康安全,确保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会场

  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以《当代音乐创作漫谈》为题,从宏观上分析了当代音乐创作的形势,指出了当代音乐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他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引导首都音乐创作者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俱进,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才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创作者只有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


王黎光作《当代音乐创作漫谈》专题

  专业业务培训前,北京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金波,用了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诠释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他要求首都音乐工作者积极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及其实质,以实际行动宣贯全会精神,并将宣贯全会精神逐渐引向深入。他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和时代的责任,牢记初心,不辱使命,始终不渝地在艺术创作的征程中,砥砺前行,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创作出不负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积极向党的“二十大”献一份厚礼。


赵金波作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贯

  著名作曲家张宏光以《我的音乐之旅》为题,讲述了他从事音乐创作以来的漫长经历和往事,引起了与会学员的共鸣。作曲家在音乐创作及制作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创作和编配的作品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比如《等待》《向天再借五百年》《精忠报国》《美人吟》《阳光路上》等。他从创作、编曲和配器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关于《等待》,作曲家讲述了他是如何去寻找一种既能准确表达,又使得歌曲前奏具有非常明显的标识性的传统的音色的。接下来,他结合歌曲《拉古拉古》,分享了自己在采风方面的一些心得。该歌曲灵感来自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拉祜族的诵经。张宏光讲述了他在采风时听到这首歌以后自己是如何将其改编为适合萨顶顶演唱风格的。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传统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与西方的电子乐结合起来,彰显出独特的世界音乐风格。之后,他分享了歌曲《鸿雁》诞生的过程。作曲家在听到蒙古族歌手用蒙语清唱这首歌时产生了灵感,并着手编曲和制作。在这里,如何更好的使用和声,除了传统三和弦和七和弦之外,有时候使用九和弦和十一和弦会使音乐的和声色彩出现不一样的效果,还有如何更科学的编配弦乐等等都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此外,张宏光还分享了《手写的流年》的创作及《母亲》《春天的故事》等歌曲的编曲历程。他生动的讲述与分享使得在座的学员受益匪浅,让大家对于音乐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张宏光作《我的音乐之旅》专题

  著名词作家屈塬以《都是情歌》为题,从诗歌创作漫谈到歌词创作的方法论、唯物观提升到家国情怀的高度,将自己30多年来的歌词创作体会、感悟、观点及其主张与大家进行了广泛的分享。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精心创作打造的一部部经典名曲背后的创作故事为例,深入浅出,客观分析、解剖、述评了作品独特的立意、构思、动机、写作方法和技巧。手把手地教学员如何寻找创作切入点,如何深化创作主题,如何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把控,最终再回归到情感的升华这一繁复的创作过程。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方法论的时候,屈塬无不诙谐地把整个歌曲创作过程形象地比喻是一场婚姻恋爱的过程。他说,写歌词最好保持的状态是永远在初恋。对表达的主题,对所要描述的对象有一种初次见到的感觉。“如果把写歌词比喻是一场恋爱的话,那和作曲家的合作就是一场婚姻。”词作家把写好的歌词交给曲作者,经过曲作家的再度酝酿、构思和创作,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词曲作者由恋爱走向婚姻,两人共同孕育“产下”的“致爱宝贝”。30多年来,屈塬创作了大量的深受大众喜爱的耳熟能详的歌词作品,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在这次培训课堂上,他着重与大家分享了《呼唤》《把悬崖还给索玛花》《盟》《我懂》等经典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故事。他激励学员们有一种永远向前看的心态和创作态度。“写过去的就算了,它已经属于过去式了,并画了句号。最好的作品在下一首,对下一首充满了期待。”他鼓励大家把所有的情感、才华、准备都放到下一步去做,永远对下一步充满着期待。


屈塬作《都是情歌》专题

  著名词作家、文艺评论家魏德泮以《歌词创作的艺术标准——真、新、深》为题,从歌词美学、中外哲学、人生和歌词的关系,剖析了歌词创作的要义和技巧。已逾“古稀之年”的词作家魏德泮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他早年工作生活在闽北,曾做过中小学教师,人生阅历非常丰富。由喜爱中国古典诗词开始,一发不可收,并喜爱上了文艺评论、歌词创作等等,兴趣爱好十分广泛。60多岁了还和青年人一起在奥体广场学习“轮滑”,表现出浓烈的生活情趣和强烈的“向上”愿望。魏德泮走到哪里就学习到哪里耕耘到哪里,孜孜不倦,刻苦专研。他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向名师学习,向民间学习,向实践真知学习,先后与名人大家乔羽、张藜、晓光等学习,尊为良师。他勤于探索,硕果累累,沉积了非常丰厚的歌词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先后出版了《歌词例话》《乔羽论》《歌词美学》《歌词创作教程》等理论专著。在这次培训课上,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例,循循善诱地把大家带入到歌词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真、新、深,为大家开启了歌词创作的智慧大门,引导大家积极寻找创作真谛的方法和路径。“人要活得明白才能写得明白。”他激励大家,做学问如同做人,只有创作者秉承“真、善、美”的正确心态,才能创作出“真、新、深”的作品。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都不可能做好学问。他勉励大家要用心体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反映、歌颂人民的心声。他说,假话、大话、空话是不会感动人的。自己真正感觉了的东西才最有感染力。


魏德泮作《歌词创作的艺术标准——真、新、深》专题

  著名词曲作家段庆民(国家一级作词家、一级作曲家)以《歌曲创作过程及背后的故事》为题,讲述了他从一名法律工作者走上歌曲创作的历程。在律师行业上早已功成名就的他,曾生活工作在美丽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腹地,是淳朴的内蒙古民风和草原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滋润了他对歌曲艺术创作的独特感受和不解情怀。境由心生,从蒙古族风格的《陪你一起看草原》到藏族风格的《心上的罗加》,段庆民内心深处的旋律不停地在奔涌、在燃烧。在这次培训课堂上,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从一名吉他手开始,历经了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和律师等各个时期、各个角色的转换,成为一名国内为数不多的词曲兼修的歌曲作家,并用不同风格的歌曲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乃至对人生感悟的心路历程。他主张“功夫在诗外”的创作理念,积极鼓励学员们多学习、多钻研,充分利用自己在各个方面积累的知识和素养,结合实际,打造自己独特的歌曲艺术高地。勤于观察,不断思考,提升修养,把最美的歌曲艺术献给祖国和人民。


段庆民作《歌曲创作过程及背后的故事》专题

  与会学员表示,这次培训武装了思想,学到了真经,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进一步激发了音乐创作的热情。大家决心一定要利用这次培训学习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本领,不辜负领导的殷切期望和重托,扎根基层,扎根一线,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努力创作出领导满意、社会接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弘扬主旋律,永远为时代和人民颂歌。(周钇)


学习会场一角


部分学员合影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