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新收获
--——近年来儿童戏剧创作与演出
儿童戏剧创作,近年来出现了红火的势头,不仅出现了很多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创作题材上出现了新的拓展,创作观念上也出现了新的视角。本文就近年来的儿童剧创作,具体地说从2005年12月“第五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开始至现在的儿童剧创作中所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创作现象,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 开拓题材,赞美青春
突破题材禁区,是近年来儿童剧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以前从来不敢写、甚至囿于种种原因写不好的题材,诸如中学生的“早恋”问题,网恋问题,厌学问题等,在近年来的儿童戏剧创作中都有所涉猎,且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比较突出的剧目是《青春跑道》和《柠檬黄的味道》。
大型校园滑稽戏《青春跑道》(编剧陆伦章,导演蔡向亮,苏州市滑稽剧团演出)通过描写中学生“早恋”问题,对青春期情感进行了赞美与讴歌。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心理学博士玛利亚老师在“五一”长假期间担任了础园中学高一(5)班的假日辅导员,但她不是给学生们“压”作业,而是别出心裁地布置了一道调查题:中学生青春期心理调研。而调皮的学生陶伟却出了一个“歪”点子,想调查老师——“我眼中的玛利亚”。这引起同学们极大兴趣。原来,玛利亚老师当年就是一个“问题”学生,曾因接到一个男同学的情书被发现,但她不愿意交出“情书”,而是“用花季少女的真诚去掩护悄悄撤退的男孩”。结果,她被学校开除了。玛利亚老师勇敢地公开当年的“日记”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奋斗的艰难。她的坦诚触动了同学们的心灵,使他们明白了一个人的初恋应该是甜甜的、美好的,人就是在“被爱和爱别人中不断成长的”。同学们敞开心扉,亮出隐藏在自己内心的秘密,不仅沟通了与同学之间的情感渠道,也拆除了与父辈之间的感情“篱笆”。他们在了解社会、认识生活过程中,逐步地懂得了人生,理解了他人,正视了自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青春自古多弯道,串串脚印贵似金”。他们鼓足勇气在“青春跑道”上继续奋飞,“飞出迷津去把理想追”!
《柠檬黄的味道》(编剧邱建秀,导演钟浩,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是一出探讨青春期教育问题的儿童剧,作者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把握时代的脉搏,真实地再现当代青少年的生活领域,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理想、追求和内心困惑。剧中写母、女两人在“爱”的背景中的情感隔阂。中学生米未因为妈妈的误会而离家出走,在孤独中她走进网吧与“卡布其诺”(实际是她妈妈的网名)聊天,诉说自己不被妈妈理解的“郁闷”和自己与男同学kiddy的朦胧初恋的甜蜜,“卡布其诺”很为她高兴。可是,妈妈陈麦却不能容忍,她认为自己是出于对女儿负责的态度,才对女儿事事过问,处处盯梢,甚至偷看女儿日记的。现实中的母、女感情无法沟通,但两人在网上却聊得甚为投机。当陈麦知道“冰淇淋”就是女儿米未,米未知道“卡布其诺”就是妈妈时,米未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要是我们能像冰淇淋和卡布其诺一样该多好。”这句话不仅触动了陈麦的神经,而且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深思。
该剧的成功还在于创作者敢于闯禁区的勇气。比如剧中所涉及到的青少年男女同学对异性的情感萌动(即“早恋”)问题,但作者没有简单地写青少年的“早恋”,而是在描写男女同学在相互交往、对异性产生好感的朦胧情感时,展示了青春的美丽、成长的骄傲以及恋爱的温馨与阳光。Kiddy对米未说,“梅老师告诉我,不要去有意早恋,因为年轻担负不起太多的承诺,可万一碰到了你认为就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你就埋头在心里,努力做人,在将来的时候,就那个什么……”。
“青春的感觉是什么?”它既是“一种任性和盲目”,也是“夏日的风和冬天的火”,它能燃烧自己,也可以温暖别人,它更是追求理想、实现梦想的动力。主题歌《柠檬黄的味道》抒发了剧中人的浓浓情感,唱出了“青春的味道”——淡淡的,纯纯的,很清新,很年轻;细细地品味,它带有几丝酸酸的,甜甜的,还有一点点苦涩……”。这歌声引发了无数人对青春的记忆和对美好情感的回味,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它如一团火,燃烧出人生的七彩之光,凝结为一首首浪漫的抒情诗,永远地“存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二、从写“事”到写“人”
对于一部儿童剧来说,如何讲好故事无疑是创作的第一要义,而如何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的儿童剧创作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我和我的影子》、《古丢丢》、《山里的泥鳅》、《小鸡要飞》等。这些戏从开掘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入手,多方面地展现孩子的复杂情感及成长历程,刻画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他们追求上进的信心和成长的勇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和我的影子》(编剧薛梅、导演胡一飞、李大海,济南儿童艺术剧院演出)写一个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自悲,甚至失去自信心的孩子李大米,在自己的“影子”的鼓励下,找到了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此,他不但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他敢于说真话写的一篇作文《老虎妈妈》还获得了全市小学生作文比赛二等奖,这更增强了他的学习自信心,与此同时他也获得了成长的勇气和力量。《古丢丢》(编剧邱建秀,导演钟浩,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描写一个“笨”孩子古丢丢在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古丢丢因为脑子迟钝,学习成绩不好,在家里她不能享受与聪明漂亮、学习成绩优秀的双胞胎妹妹古嫣嫣的同等待遇,在学校里也不被老师和同学重视。但是,她却有着丰富的内心情感,渴望着得到人们的关爱和理解。为此,她故意折断老师的一盒粉笔以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可是,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相信粉笔是她折断的,她非常苦恼又没有诉说的机会和对象。做家教的大学生曾一乐相信她说的是真话,相信粉笔是她折断的。她第一次感到被别人理解的快乐。剧中最动人的一场戏是古丢丢在自己经营的“小天地”里做着一件秘密的事情,她在偷偷地学习足底按摩的方法,为的是给劳累一天的妈妈捏捏脚。当她端着一盆热水走到妈妈面前,蹲下去给妈妈洗脚按摩的时候,人们真的被感动了。后来她代替妹妹在学校举办的文艺比赛中获得了钢琴演奏一等奖,人们无不在惊讶中为她的成长感到高兴,同时也在反思着自己对待古丢丢的态度。《山里的泥鳅》(编剧杨刚,导演朱海燕,安徽省话剧院演出)描写农民工的孩子在城里的生活。泥鳅、苗妹、憨大柱等农民工的孩子与城里孩子从开始的相互看不贯、互相排斥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冲突,通过一系列的思想碰撞与情感沟通,逐渐消除了隔阂,走向互相关爱、互相学习。《小鸡要飞》(编剧周芙尔,导演贾泽,广东省话剧院儿童剧团演出)通过三个小鸡在学“飞”的过程中救老山羊,救受伤的小雁,智斗两个狐狸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小鸡们的美好心灵和成长经历,给孩子们一种鼓舞。
- 让孩子成为舞台的“主角”
以儿童的视角开掘儿童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成为舞台的“主角”,是近年来儿童剧创作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众所周知,儿童剧是演给儿童看的,因此不论创作和演出都应该具有“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让广大儿童喜欢和接受。那么,如何反映儿童的生活,开掘他们的情感,最终得到儿童们的认可与喜欢,是衡量一部儿童剧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有一种倾向却是以成人的观念去向孩子“灌输”一种东西,或者站在高台上“教训”孩子、“指责”孩子。结果是动机与效果出现了“南辕北辙”,你越是用力气,孩子越不愿意接受,甚至产生反感。可喜的是,近年来演出的几部儿童剧出现了一个好气象,从创作视角和描写的内容方面改变了“教育”剧的倾向,不是“站着”教育孩子,而是“蹲下来”跟孩子“对话”,让孩子成为舞台的主角。比如《绝对小孩》、《“下次开船”港》等。
《绝对小孩》(编剧杨硕,导演钟浩,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是一出既让大人思考,同时也让孩子思考的戏。该剧根据朱德庸的漫画改编,写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所有属于孩子的天真的、不切实际的、充满幻想的梦想,都能够被实现。可是,“实现”了又会怎样呢?编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是“教育”孩子怎么做,而是以孩子的视角,顺着孩子的思路展开故事,释放他们的情绪、放飞他们的“梦想”,让孩子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
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有相当多的家庭存在着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暗中“对抗”——爸爸妈妈希望孩子成为“好孩子”、“乖孩子”;而孩子们呢?摄于大人们的“武力”不敢明着对抗,便暗中“较劲”,千方百计想“逃离”家长的管教。为什么会是这样?是爸爸妈妈错了吗?他们希望孩子优秀,这无可厚非。但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孩子的特性——天真、幼稚、好玩、好动,对什么都充满着幻想。而父母却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考100分,听话,不睡懒觉。有的父母一味地鞭打快牛,层层加码,让孩子感到困惑。不管孩子怎样努力,总不能使大人满意。你做好了一件事,他还要求你做第二件、第三件。孩子们感到,“大人永远无法理解我们的行为,他们只想让我们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这就是他们所说的——爱!”剧中的男孩比赛,考试得了99分,是全班第一名,爸爸仍不满意,要他把错了的那个单词背一百遍。及至他考了100分,爸爸又说:“那只代表过去,你要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可是,没有比100分更高的分数啊!”双方缺乏沟通,也就没有了理解和信任。男孩披头考66分的时候妈妈不满意,考了90分,妈妈又平白无故地说他是“作弊”得来的。女孩宝儿什么事都按着爸爸妈妈的要求去做,仍然无法令他们满意。爸爸要她弹钢琴,妈妈却要她学跳舞。谁的命令都不能违抗,她没办法只得双管齐下——手弹钢琴,脚下跳舞。这样,孩子能快乐吗?
可是,“逃离”家庭到一个“没有大人的地方”去,孩子们就“快乐”了吗?开始孩子们觉得,没有了大人的管教,一切都可以无拘无束,天马行空,自己就真的成了“激光原子侠”、“讨厌超人”,“满分侠”、“五毛天神”,可以去“救别人”、“拯救全世界”、“拯救全人类”。可是,一遇到实际问题,麻烦马上就来了。
他们平时衣食不愁,吃香的喝甜的,夏天穿薄的,冬天穿厚的,都有人给他们提前预备好了。而现在,想吃一个糖果,没有;肚子饿了,没有吃的东西。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切实地感到如何“拯救自己的肚子”的问题。“看来,有时候大人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此前他们憋足了劲儿想离开家,现在却“有点儿想家”了。我想,看到这里每个小朋友都明白了。尽管在家里他们不满意爸爸妈妈的管束,然而没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孩子的任何“梦想”都是现实不了的。当然,爸爸妈妈的行为也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下次开船”港》(编剧黄平安、导演周文宏,河北省话剧院儿童剧团演出)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判断。该剧根据严文井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改编。剧中以小学生唐小西不爱惜时间为引子,描写儿童在实践中成长的故事。唐小西外号“玩儿不够”,成绩不好也不着急。他最不愿意听妈妈的“唠叨”,最不喜欢“时间小人儿”,认为它就是自己的“死对头”,总是催促自己做这做那。一天,洋铁人、灰老鼠和瓷娃娃哄骗他去“下次开船”港,说那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他禁不起诱惑非常想去,结果把“时间小人儿”气跑了。所谓“下次开船”港,就是干什么事都要等到“下次”,应该马上做的也不做。慢慢地,这里的人和一切事物都“变懒了”——这里没有钟点,没有早晚,没有风,没有浪,花儿不再开放,海水凝固了,船都“下次”才开,完全没有了活力。洋铁人、瓷娃娃和灰老鼠就是住在这里最懒惰的人,他们只知道吃好的,什么活儿也不想做。他们骗唐小西和朋友来这里,就是让他们来当“奴隶”。唐小西发现这个秘密后伤心极了,他开始怀念“时间小人儿”了。由于他的真诚呼唤,“时间小人儿”真地回来了。“钟声”又响起来了。洋铁人、灰老鼠、瓷娃娃最害怕“钟声”,吓得浑身发抖,瘫倒在地,再也无法施展威风了。唐小西和他的朋友乘机逃出了“下次开船”港,并真诚地改正了不珍惜时间的毛病。
四、提高艺术品位吸引孩子
通过提高艺术品位吸引孩子进剧场,也是近年来儿童剧创作的一个新收获。也就是说,近年来的儿童剧创作不但文本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和突破,而且导演、演员的创作水平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使儿童剧在舞台呈现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如《西游记》、《渔童》、《小小阿凡提》等。这些戏的突出特点是增强了舞台演出的趣味性,使孩子们在剧场里看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吸引孩子们看戏,给他们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同时也不断地提高孩子们的艺术欣赏趣味。
《西游记》(三部曲,编剧陈传敏,导演张奇虹,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是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编,原著内容庞杂,情节浩瀚,时间跨度长。为了适应儿童剧的特点和孩子们的欣赏习惯,编剧在改编中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对原著删繁就简,突出主线,以孙悟空为主,引出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戏。在描写孙悟空时,则通过描写他的“仙气”、“正气”、“侠气”和顽皮的“野性”,突出了这个形象的“童趣”。扮演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骨精、牛毛王等的演员表演非常精彩。舞美设计美观漂亮且富有机趣,石猴出世时的朦胧“仙境”,龙宫的晶莹剔透,如来佛的巨大手掌,还有那形象的动物造型,都使小观众们感到耳目一新,看得津津有味。《渔童》(编剧何敏,导演魏方南,福建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是一出童话剧,通过老爷爷的正义行为——勇敢地救渔童的生命,引出渔童对老爷爷的感恩之情。老爷爷不要金银财宝,渔童便送给老爷爷一个渔盆。告诉老爷爷遇到困难时,这个渔盆可以变出珍珠来。老爷爷把渔盆变出来的珍珠分送给贫穷的乡亲们。黑心的财主得知这个消息便想抢去渔盆。在老爷爷和渔童以及花猫、芦花鸡、小白鹅、大龙虾、海龟、黄狗、山羊的共同努力下,惩罚了黑心的财主。剧中引用高甲戏的丑角艺术塑造反面形象,与正面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该剧的演出增添了趣味性。《小小阿凡提》(编剧侯亮,总导演严彬,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演出)通过阿凡提的善良、机智和勇敢,战胜了愚昧、贪婪的巴依老爷,救出了险遭劫难的蓝翎鸟、小兔、松鼠、猴子、狗熊等野生动物。阿凡提的行为感动了小王子并促使他觉醒。该剧演出充满着儿童的智慧与机智,充分展示着正义和智慧的力量。虽然这个故事是多数孩子熟知的,但演员的形象表演仍然吸引了孩子们的观剧兴趣。
值得一提戏还有《丑公主》(编剧[美]奥伦德·哈里斯,翻译叶小铿,导演刘安古、蔡金萍,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演出)。该剧虽是一个外国戏,但它的故事和人物却与中国今天的现实有着非常相似之处。剧中写皇宫里的一位小公主艾丝米拉达,由于傲慢任性、脾气暴躁,相貌越来越丑——目光暗淡,鼻孔朝天,嘴角下悬,被邻国的王子米歇尔称为“丑公主”。为此,艾丝米拉达很苦恼,她想使自己变漂亮,可国王和王后除了对女儿的溺爱、满足她一切物质方面的需求外,没有丝毫办法,宫廷的御医也束手无策。这时,宫廷游戏房里的女清洁工大婶带着四个漂亮的女儿前来应聘,条件是必须让她把小公主带走跟她们一家生活在一起。那么,清洁工大婶究竟有什么“魔法”呢?她第一件事就是改变艾丝米拉达的生活习惯,让她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铺床、叠被、穿衣、梳头,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其二是培养她热爱劳动的热情,从打扫室内卫生到在院子里种花种草;其三是教她懂得尊重他人、体贴他人的礼仪。开始,艾丝米拉达非常不习惯,又哭又闹。可大婶丝毫不迁就她,而是带着四个女儿启发她、帮助她。艾丝米拉达跟她们一起学会了唱歌、跳舞,学会了种花种草,感到无比的快乐,脸上也绽开了笑容,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做事的那种成功感与兴奋心情,感受到了被他人关爱的幸福和关爱他人的愉悦。艾丝米拉达真的变了,不仅相貌变漂亮了,而且也懂事有礼貌了,与在皇宫时判若两人。全剧的舞台演出非常欢快、活泼,皇宫的富丽堂皇与乡村的简朴自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美,给观众留下了深深地印象。该剧的演出对中国的儿童剧创作无疑具有一种借鉴作用。
经过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儿童剧创作出现了好势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就整个儿童剧创作而言,其发展是不平衡的。一是有些戏仍然沿用教育剧的思路写社会问题。这并不是说选择这样的题材不好,而是创作者还没有找到符合儿童情趣的、艺术地表现的角度。这样一来,即使你选择了一个好的题材,也未必能感动孩子们并使他们愿意接受;二是创作上缺乏想象力,没有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有的戏是在“干巴巴”地写“问题”,因为作家缺乏生活,或者说还没有把“生活”转变为“艺术”思维,所以戏不感动人。有的戏又只是为了“有趣”而去寻找形式,舞台上花花绿绿,而内容却直白浅露,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像老作家任德耀先生那样,能以“小学生守则”为素材写出《好伙伴之歌》,把“干巴巴”的条文以艺术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的作品,现在还不多见。他的《魔鬼面壳》之所以比刘厚明的同名童话更深刻、更有趣、更有意味,完全是任德耀先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及丰富的艺术想象融入了创作,不然,是不可能达到那样的艺术效果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