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独立剧评

2012:北京话剧演出的新态势  

[关闭本页]
作者:宋宝珍
发布时间:2014-08-18

神龙渐隐,灵蛇欲现。站在岁末的节点,回首2012年北京的话剧演出,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经典剧目的复排重演,也有新创剧目的精彩登场,而热门剧目的轮番巡演,以及各种戏剧节的举办,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演机会与审美体验,更为话剧事业的发展开阔了眼界,创造了交流与展现的机缘。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剧目在京演出,也为本年首都文化景观增添了多姿的风采。

 

      一、魅力:保留剧与经典剧

 

2012年话剧演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传统剧目、保留剧目的恢复上演渐成常态,显现了较高人气和票房佳绩。在西方正规的戏剧团体里,一般保留剧目的上演也会占到每年演出总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离不开文化积淀,就此而言,保留剧目的轮番上演不仅可以打破原创剧本缺乏的魔咒,而且可以满足有怀旧情绪的观众的戏剧反刍与审美回味。

2012年3月29日,由李六乙执导,丁志诚、卢芳等主演的《推销员之死》登上首都剧场,此剧作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在1983年曾由原作者阿瑟·米勒亲自导演,英若诚、朱琳主演,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剧目,此次复排,导演摒弃了写实布景,舞台被两面可旋转的斜墙切割成幽暗空旷的环境,红与白的椅子与镂空椅背,在灯光的作用下变换出玄虚的造型,乐池里的白色球体或许是梦幻的外显,而换场时的摇滚音乐则让人在郁闷中释放兴许的波澜。该剧以表现主义的戏剧意象,展现了主人公威利·洛曼小人物的悲情和破碎的美国梦。

6月12日,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历史形成,展示戏剧成果,特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院庆座谈会,并于6月11日至6月13日召开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学术研讨会”,围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历史·当代·未来”这一主题,对自身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等话题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与交流。

在纪念演出季中,北京人艺推出了《雷雨》、《日出》、《北京人》、《龙须沟》、《茶馆》、《蔡文姬》、《窝头会馆》等,显现着对自身艺术传统和美学风格的注重,而一批中青年演员在保留剧目中接替前辈,挑起大梁,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北京人艺生生不息的艺术实力。

1988年上演并引发轰动的男人群戏《哗变》,于本年8月10日再次登上了首都剧场,此次复排,由任鸣执导,由冯远征、吴刚、王刚、高冬平、丁志诚出演,该剧为观众们展现了这不美国剧潜藏于人物对话背后惊人的戏剧张力。由徐昂接力浅利庆太导演的《哈姆雷特》由王斑、史兰芽、龚丽君等主演,于8月25日与观众见面。

在9月15日,北京人艺迎来了它本年度戏剧演出的高潮——原创大戏《甲子园》上演。此剧由何冀平编剧,老艺术家蓝天野、郑榕、朱旭、朱琳、吕中、徐秀林等出演,因而被媒体称为“豪华”阵容。剧中的爱林(王姬扮演)是一位人到中年的沧桑女子,早年因为怨恨父亲、厌倦家庭,远走国外。父亲晚年抱定一种赎罪与还债的心理,把甲子园变成了老人院,收留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直到生命消失。父亲去世,爱林准备卖掉这座老楼,拿上钱远走高飞,直到真正的楼主黄仿吾(蓝天野扮演)讲出了甲子园的秘密,拿出了房契,爱林才意识到,父亲念念不忘的可能是还历史的旧账,还良心的赊欠。爱林黯然,独自离开。剧作采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相融合的手法,把人物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将剧作潜藏的内涵娓娓道来。其中舞台上的那棵苍天大树,不仅与老屋浑然一体,而其枝繁叶茂的外形更象征着一代又一代人对责任的承担,对爱的传递。当剧终树叶落满地时,小女孩的上场不仅象征着纯真人性的复归,也寓意生命的循环往复,那句“把爱还给应该爱的人”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寄望。

9月19日,是北京人艺小剧场戏剧的开端之作《绝对信号》首演30年的纪念日,遥想当年,在剧院一楼排练室,这个戏的演出成为新时期小剧场戏剧崛起的信号。时光荏苒,当年的先锋锐气如今换成了韧性的坚持。30年后的这一天,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由林兆华导演,濮存昕和何冰分别演出了契诃夫的独幕剧《天鹅之歌》和《论烟草有害》,其中《天鹅之歌》还是第一次在中国上演,濮存昕将一个年华老去,深夜在剧场酗酒的小丑演员表现得笑中含泪;而《论烟草有害》则是戏剧学院台词课训练的范本,何冰将一个被生活打磨得庸俗不堪的市侩人物表现得卑琐滑稽。

近些年来,北京人艺在复排经典的基础上,也推出了一系列原创戏剧,它们被评价为“不是经典,就是走在通往经典的路上”。下半年,北京人艺又推出了多部保留剧目。其中《我们的荆轲》由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编剧,在创作意识上穿越古今,以全新的视角,解构传统中的英雄迷梦,也解构人自身将他人当成祭品的私欲野心。正如台词所言:“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荆轲。”剧中的荆轲虽然一心想做侠士,但无奈剑术不精,业绩不显。燕太子丹的谋士田光早已窥破荆轲的心机,他以自杀的方式,逼荆轲觐见太子丹,以成就刺秦之举。太子丹一心刺秦,为了笼络人心,将荆轲和他的朋友置于广厦豪宅,赠与香车美食,还把美人燕姬送来,甚至割下臂肉以疗荆轲之疾。荆轲在刺秦之前有忧郁,有彷徨,甚至内心焦虑,最终刺死燕姬,拜别易水,未能杀死秦王,反被秦宫卫士乱剑刺死。荆轲最终完成了侠士义举,在刀光血影中定格成一首难以为继却酣畅淋漓的人性之诗。莫言笔下的历史人物,犹如一个不断成长着的文化活体,一面接受着新的现代思想的诠释,一面剔除掉岁月的尘垢与精神的垃圾。

本年10月26至11月15日,北京人艺演出的《喜剧的忧伤》在开票后三个小时,即将18场演出票销售一空,明星话剧不仅创造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其火爆场面也带来不可忽视的经济利益。岁末,由罗锦鳞导演的希腊当代剧作家卡巴奈利斯的《晚餐》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由李六艺导演的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在北大百年讲堂上演。

 

           二、新鲜:戏剧交流与展演

 

2012年话剧演出的第二个特点是,戏剧文化交流频繁,外来剧目经过邀请方的精心选择,不仅创造了靓丽的都市艺术风景线,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本土戏剧的艺术观念。

3月,作为北京人艺戏剧精品邀请展的剧目,来自“契诃夫国际戏剧节”的《暴风雨》在首都剧场精彩呈现。《暴风雨》被称为莎翁“诗的遗嘱”,由英国重量级导演迪克兰·唐纳伦执导,由俄国戏剧艺术家倾情演绎,曾三度获英国戏剧的最重要奖项——奥利佛奖的肯定。法国《费加洛报》就曾评价道:“这是莎士比亚最好的改编。”此剧讲述了一个带有魔幻色彩和传奇意味的爱情故事,剧中的精灵们一改以往可爱娇小的形象,而由一袭黑衣的男演员扮演,演员们每人手持乐器,乐声响起,魔法即开始实施。

《暴风雨》的舞台处理简约生动,意趣天成:一面半弧形的白色木墙安放在舞台后方,三扇大门既可用作演员上下场门径,也可像镜头一样切换不同的时空。当老公爵巧施魔法时,其身后的门打开,出现的是海面上人们与暴风雨搏击的场面。当精灵们向公爵报告王子坠海时,一扇门被打开,倒吊的王子表现出溺水濒死情景。而当老公爵回忆时,门里面走出来的人则立即在平台上演绎了一段密谋篡位的情景,形象而又生动,而大门关闭时,投射在上面的沼泽地外景,则营造了人们跋涉求生的境况。

4月至6月,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国际戏剧精品展演中,来自英国的三个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其中《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将动漫与真人表演结合,以黑色幽默针砭时弊,为人们演绎了一个惊悚而又美丽的童话故事;来自英国普罗派拉莎士比亚剧团的《亨利五世》和《冬天的故事》,以英国戏剧古老的“全男班”传统,从假面剧、动画和电影中汲取营养,用现代的表现手法演绎莎士比亚剧作的魅力。

10月17日—11月28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今年举办的“华彩欧罗巴”戏剧演出季,邀请了来自德国、法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等国家的戏剧,如《暮之花》、《水手之谜》、《沃伊采克》、《敌人,一个爱情故事》、《如影随形》等,还有中外合作演出的《远离阿贡当/打造蓝色》、《笑面人》、《图兰朵》等,以及国家话剧院自身以欧洲剧本打造的精品,如《理查三世》等,这些别开生面的演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魅力。

其中来自法国多雷纳方剧院的小剧场话剧《如影随形》,以五个独立简短的故事,通过十组情境展现,表达了生活中似真似幻的爱、恨、情、仇,让人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看到热情下面的冷漠,看到征服与占有中人性的贪婪,也看到爱的力量,“背负”的主题通过演员的肢体行为传达出来,中间演出、前后观看的舞台,让观众不仅见证着场上发生的一切,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人眼中的戏剧内容。

法国爱维吉尔舞团是一个由中老年女性组成的舞剧团体,此次来华演出的《暮之花》,本名《墓之花》,因为在法国,人们习惯把老人斑称为“墓之花”,意味着生命老去,暮气已至。在中国演出,考虑到人们对于死亡的禁忌,改名《暮之花》,其实“暮”与“墓”实有异曲同工之处。上场的6位女演员,实际年龄在52至67岁之间,她们身穿墨绿和棕褐色服装,一个叙述者以话语描述着躯体渐衰的感觉,在她的叙述中,女人们用肢体语言将内心体验加以外化表现,她们抗拒皮肤的褶皱、乳房的下垂、筋骨的僵化,躯干的倾颓,正像叙述者所言说的那样,她们不愿意将身体变成一锅稀粥,再被某种力量吞噬。她们在探讨“老去”这一生命现象,对于男人和女人所具有的不同意义。《暮之花》的导演否认这是一部女性戏剧,她说她们要探索的是生命奥秘。如果说“老”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那么这个戏则是通过老的过程的描述、表现,传达着生命内在自我的感悟与诗意。

以色列盖谢尔剧院演出的《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改编自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艾萨克·辛格的小说,原小说发表于1966年。此剧表现了一个经历了纳粹集中营的中年男人赫尔曼,战前生活优越,战时与妻子离散,靠着家中女仆亚德维嘉的搭救,才勉强活了下来。赫尔曼经历过长期的精神折磨和死亡威胁,因此噩梦连连,无所适从。战后,他与亚德维嘉来到美国,两人虽然生活在一起,可是亚德维嘉是个大字不识的波兰底层女子,在精神层面上无法与丈夫平等对话。赫尔曼在精神与情感的空虚之中,找到了浪漫多情的女子玛莎,在两个女人之间游移不定。玛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在集中营里,她母亲本来已经丧失了活着的勇气,但是当她看到女儿被送进了自己的集中营时,为了女儿坚持活了下来,她身体很差,离不开女儿,但在战后的生活中,她们彼此怨怼,不停争执。亚德维嘉怀上了赫尔曼的孩子,而玛莎以死相逼要赫尔曼与她在一起,一则寻人启事又引来了赫尔曼的前妻,亚德维嘉在曾经的女主人面前羞赧无助,只有埋怨痛哭。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之间演绎着苦恼而无奈的悲戚故事。赫尔曼知道风情万种的玛莎是个滥情女子,但仍然割舍不下这个情人,而当他们私奔外地时,却被告知老无所依的玛莎妈妈已经自杀,玛莎恶狠狠地咒骂母亲是在报复自己,然而生命支柱却就此崩塌,她绝望地选择了自杀。赫尔曼回到自己家中,她的前妻正在照顾着即将临盆的亚德维嘉。

这个戏以简约的舞台设计,显现了时空转化的灵活和空寥忧郁的气韵,导演以几块黑色幕板的推拉分合,对舞台时空进行了巧妙分割,且造成电影镜头般的远近景效果,细腻的情感交流场面则以面对观众的大屏幕的影像直播显示出来,而生活中的典型道具比如浴缸、电话亭、酒瓶等则非常真实。在戏剧所表现的沉郁而不失黑色幽默的情境之中,表现出二战之后经历磨难的犹太人精神世界的崩塌、理性认知的残破,以及他们无法面对自我、无法面对爱情的痛苦与尴尬。尤其应当称道的是演员的表演,他们很少有煽情的过火的动作与表情,比如赫尔曼,常常是麻木的冷漠地像游魂一样走动,而这样不动声色的表演,我们姑且称之为“零度表演”,却将经历过异常残酷的人生演绎出了深潜的丰富内容,令观众为之“移情”而不是仅仅是“同情”。

2012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邀请到了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为巴黎北方剧院导演的《情人的衣服》,这个戏在京津沪三地进行了巡演。此剧脱胎于南非黑人作家康?塔巴的短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菲勒蒙发现妻子玛蒂尔达与情人躺在床上,就躲进衣柜,叫着妻子的名字,情人穿着内衣跑了,把一套西服留在了菲勒蒙家里。从此,这套衣服便像一个魔影与他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菲勒蒙称它为“我们的客人”,要妻子给它喂饭、与它跳舞,带着它散步,妻子虽然感觉尴尬但也觉出了几分游戏的滑稽,她甚至留恋地抚摸衣服想象情人的爱抚。一天菲勒蒙遍邀朋友在家中聚会,让妻子唱歌给大家听,正当众人开心之时,他突然让妻子请出“客人”,把情人的衣服挂在了妻子手上。妻子花容顿失,绝望之中默默地死去。这是本剧的一层内容,在另一层面的展示中,我们看到种族隔离、军事独裁政权对有色人种的迫害,其中最触目惊心的就是丈夫的朋友所谈及的那个被割去手指的黑人吉他手的故事。剧作对于后者内容的穿插叙述,为前面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而丈夫的行为和妻子的自杀也从另一方面成为了社会政治层面的压迫在私人关系中的投射和隐喻,表现出在畸形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个人在思想行为上所发生的变异以及暴力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渗透。彼得·布鲁克在舞台上放置了12把彩色椅子,另有三把黑色椅子供现场演奏人员使用,此外还有5只大小高低不同的类似单杠的金属架,这位以提倡“空的空间”而闻名于世的人,以极简的舞台形式演绎了人性的复杂肌理。

2012年,国际戏剧交流演出呈现增多趋势,蓬蒿剧场在南锣鼓巷戏剧节上演出的以色列的肢体戏剧《在海边》以及在东宫影剧院演出的爱丁堡前沿剧展剧目、西班牙的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也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艺术感受和审美启迪。

 

 三、多元:风景这边独好

 

     戏剧演出季、节庆的增多,已经是近年来都市特有的戏剧现象。2012年,各种戏剧节、展演活动依旧层出不穷,热闹非凡:

中国国家话剧院也是一个具有众多保留剧目的剧院,在此年度的春、秋季演出季中,王晓鹰导演的作品《霸王歌行》、《哥本哈根》在国话先锋剧场、国话小剧场上演,孟京辉的系列作品如《恋爱的犀牛》、《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空中花园谋杀案》、《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希特勒的肚子》、《初恋》等在蜂巢剧场、国话先锋剧场和保利剧院轮回演出,田沁鑫的系列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夜店之天生绝配》等也在国话先锋剧场和北大百年讲堂相继亮相。这些剧目,不仅因演员越来越默契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而且显现出保留剧目越来越醇厚的味道。

2月,国家大剧院开展2012春节话剧演出季,上演《欲望花园》、《王府井》、《新娘》、《向上走向下走》、《都市囧人》、《花事如期》、《阳台》等作品,并举行全国巡演。

4月至6月,国家大剧院举办国际戏剧精品展演,演出《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亨利五世》、《冬天的故事》和《安魂曲》。而在“名家名作,经典呈现”的演出环节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李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12个人》,林兆华戏剧作品《说客》等相继登台。

4月16日至5月30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首届北京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在京城亮相,共有21个剧目在北京10个小剧场内演出42场,上座率达九成以上。展演剧目包括《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隐婚男女》、《在变老之前远去》、《如果,我不是我》、《锣鼓巷的故事》、《我的祖宗十八代》、《李小红》等。

5月14日,第三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正式拉开帷幕。戏剧节围绕“感受原创戏剧,品味文化东城”这一主题,以原创剧目和小剧场演出为特色,以“看戏剧,来东城”为口号,在南锣鼓巷及周边的11家剧场推出剧目47部剧目近170场的演出。在这为期一个半月的演出中,上演了《寻找剧作家》、《歌声从哪里来》、《男左女右》、《我这一辈子》、《歌唱吧!中国》、《无形的桥》、《4:48精神崩溃》、《我是海鸥》、《百年孤独》、《介2012》、《爱战胜一切》、《在海边》、《终身成就奖》、《晚安吧,妈妈》等。

5月至8月,国家大剧院举办第五届北京儿童戏剧季,参演剧目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的三部儿童剧《三只小猪·变变变》、《小吉普·变变变》和《皮皮·长袜子》,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制作的大型史诗舞台剧《少年孔子》。此剧由中国木偶剧院花费三年时间精心打造,结构新颖而寓意深刻,其多姿多彩的舞蹈,高科技的舞台效果,使全剧充满诗情画意。

8月4日至8月18日,由北京戏剧家协会、朝阳区文化馆主办的“2012第11届大学生戏剧节”如期开幕。此次大戏节在征集报名期间,共收到了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103所大学院校的121个剧社报名,报名剧目共计149部。在经过专家评委组研讨后,甄选了14个剧目进行展演,包括有中国戏曲学院的《秋瑾》,中央民族大学的《小丑与孤儿》,北京联合大学的《妞妞》,浙江大学的《太阳城》等,最终北方工业大学的《青春地平线》摘得了此次大戏节的“金刺猬奖”。

8月24日至9月30日,由文化部主办的“2012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演出了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国家京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国家级专业表演团体的歌剧、话剧、戏曲、舞剧、芭蕾等共计35部。这是近年来创作剧目的大规模亮相,也是当代中国艺术实力的表征。其中话剧演出有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理查三世》、《大家都有病》、《欲望花园》、《活着》,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憨憨猫皮皮鼠》、《马兰花》、《特殊作业》。

9月3日,由北京市文联和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戏剧家协会和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承办的2012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隆重开幕。在28天的时间里,来自13个国家的60多部风格各异的精彩好戏在北京12个剧场和艺术空间轮番进行135场演出。其中包括有18部国外剧目、5部港台剧目以及40多部内地剧目,这是青戏节举办5年以来,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中中国青年编导的作品有《城中城,城外城》、《禅—云雨三人风》、《爸,我们回家……》、《寻》、《梦行者》、《影喻》、《怪物》、《一次》、《合伙人》、《石头·剪子·布》、《蚕师》、《π》等。

10月9日至14日,国家大剧院举行“六大话剧院团精品展演”。演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李白》、国家大剧院明星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辽宁人艺的精品剧目《郭明义》、《父亲》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两部感人作品——展现领导人陈云感人事迹的原创话剧《共和国掌柜》与著名演员郝平主演的温情大戏《大哥》。

从11月1日至12月20日,万通地产与北京木马剧场联合主办了第四届风马牛戏剧节。此次戏剧节以“多媒体”为主题,在北京、天津、杭州展开了为期2个月,共35场的精彩演出。其中包括有《两个底层人的夜生活》、《感官旅程》、《上发条的梦露》、《迷雾》、《明年这个时候》等7部剧目。

11月16日,“2012年第三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如期开幕。此次邀请展共有5部剧目上演,除了彼得布鲁克的《情人的衣服》外,还有戏曲大师裴艳玲从艺60周年的专场演出,此次,她携河北省京剧院带来了《浣纱记·寄子》、《翠屏山》、《平贵别窑》、《武松醉打蒋门神》四出折子戏。

众多的戏剧节,背后是政府资金支持或文化公司的投入,台前是跃跃欲试的戏剧人频繁推出的作品,尽管这些演出在剧目选择、艺术质量上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不如人意,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们从不同层面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丰富了现代都市的戏剧文化生态。

 

四、原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2012年话剧演出的另一个特点是,国营剧团与民营剧团并置,通俗戏剧与实验戏剧共生,传统思维与现代意识交汇,这已经构成戏剧的文化版图。

    王晓鹰导演的《理查三世》3月14日首演于国话新剧场,4月受奥组委特邀,代表中国参加来自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的37台莎士比亚戏剧展演,至英国环球剧院演出,得到国际友人的赞誉和肯定。我们之所以称它是一台新演出,当然不是着眼于它的文本,实际上作为莎剧,《理查三世》在演出史上不乏成功范例。但是这确是一台全新的舞台意象创造。剧中张东雨饰演的“理查三世”一改以往丑陋、瘸腿的形象,其俊朗的外表,极具爆发力的形体动作,在渐渐浸满鲜血的宣纸布景前展现了一个“野心难平”的“理查三世”。英国《卫报》对此大加赞赏:“这是一场明快、毫不拖沓的演出,理查三世第一次具有了古怪的说服力!”而英国环球剧院院长尼尔·康斯特博也在看到首演后表示,此版《理查三世》是此次莎士比亚戏剧节中最好的一部。王晓鹰在戏剧里加入了京剧程式化表演、打击乐伴奏、蒙古族呼麦、宣纸背景、英文方块字书法等中式元素,演员的服装由汉服演化而来,舞台的布景中组合了三星堆图腾,此剧在莎士比亚的国度里演出,却显示了超越古今、联通中外的艺术气度和美学新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戏显现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新方法与新趋势。

6月,在木马剧场上演的一部小剧场话剧《驴得水》惹来媒体注目。剧作改编于一个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个贫困缺水的小山村里,学校为了缓解资金困难,将一头为学校运水的驴列入教师名册,名曰“驴得水”,领取一份工资。此后,上峰派特委来校检查,深感不安的校方为了掩饰真相,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此剧以辛辣的讽刺令观众笑声不断,而它所表现的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贪鄙,也让人们在笑声中唏嘘反思。

7月13日,由田沁鑫导演、刘晓庆主演、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倾力演出的传奇话剧《风华绝代》在天津大礼堂首演。此剧是一个旧题材的重新演绎,早在1935年,夏衍就曾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历史素材,创作过话剧《赛金花》,以一个妓女在风雨飘摇的时代的所谓作为,讽刺清朝官吏的无所作为和昏庸无耻。《风华绝对》挖掘了这一题材的传奇性,电影明星刘晓庆扮演的赛金花,以自身的票房影响力,使演出在多地巡演中获得了预期的商业效益。

9月,来自三拓旗剧团、由赵淼导演的形体戏剧《水生》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此前的7月,它曾亮相于法国第66届阿维尼翁戏剧节,并受到了法国南部主流媒体《La Provence》(普罗旺斯报)戏剧评论版块的四颗星最高评级。剧作根据《聊斋志异·王六郎》改编而来,讲述的是水鬼轮回转世的故事。剧中的水鬼在老渔翁的感化下,不忍通过加害他人获得重生,因此触犯规条,惹怒魔鬼,受到了魔鬼施加的残酷惩罚。此剧的特色在于表现方式上借鉴了中国古老的戏剧形式——“傩”,演出中,所有演员面戴傩戏面具,用丰富的古典戏剧肢体语言,在铿锵有力的鼓点声中,叙述着一个看似阴森实则蕴含真情的故事,简约、古朴,独具中国风味。导演赵淼表示,创作此剧就是希望将中国古老文化与现代形体戏剧结合,以便继续探索和传承下去。

9月4日至9日,由孟京辉执导的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话剧《活着》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小说于1992年问世后,1994年曾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并获得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此次话剧演出,导演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作出大胆的尝试,舞台两侧的巨大镜子,虽在视觉上造成了延伸感,但实则形成封闭的空间,使艺术呈现有了更多的象征意味。而那被数条平行深沟割裂开来的舞台,既是战争情节中的战壕,也象征着一条蜿蜒曲折的生命长河,人们在这之中跌宕起伏。剧中两位主演黄渤和袁泉的精彩演出让话剧版《活着》增色不少。此剧在北京首演之后,又在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展开了巡演。

作为国家大剧院五周年院庆大戏,12月15日,由任鸣导演,冯远征、余少群、程莉莎、刘桦等人主演的话剧《风雪夜归人》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此剧是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先生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名剧,讲述了京剧名伶魏莲生与官僚姨太太玉春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剧作通过对两人悲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觉醒与他们对命运的叩问,抒写出一曲关于人性复苏与生命尊严的不朽挽歌。在呈现上,导演任鸣延续了他“诗意现实主义”的风格,将剧作中的情、景、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深沉大气,又不乏诗意唯美的艺术质感。尤其在结尾处,唯美的画面饱含着丰富的内蕴与情感,让剧作的诗意在此得到升华:当贫病交加的老年魏莲生倒在空旷的雪地上时,漫天飞雪中出现了那一袭红衣的青年魏莲生,他轻拈一把折扇,踏歌起舞在悠扬的音乐声中……

近年来,戏剧演出场地不足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因此,一些民营机构开始独立经营剧场,继繁星戏剧村、蓬蒿剧场、枫蓝剧场之后,木马剧场逐渐积累着人气和艺术的凝聚力,成为年轻的戏剧人施展艺术才华的场地。以此为阵地,青年导演王翀掀起“戏剧新浪潮”,尝试即拍视频与叙事、再现剧场的有机统一,大胆探索镜像理论在舞台艺术中的表现空间与美学潜质,他导演的4部戏剧《雷雨2.0》、《椅子2.0》、《海上花2.0》以及《一镜一生易卜生》颇有探索意味,在中国和日、韩等国演出129场。

港台戏剧近年来在北京的演出也逐渐增多,3月,台湾表演工作坊演出了由宋少卿、谢娜主演的话剧《十三角关系》,4月底5月初,香港导演林奕华改编、何韵诗反串表演的舞台剧《贾宝玉》于北展剧场上演。5月,香港导演邓树荣的话剧《泰特斯2.0》演出于国话先锋剧场,用说书的形式,肢体的力量展现了一出别样的莎士比亚戏剧。剧中7名演员着清一色的黑衣黑裤,在空的舞台和简洁的灯光中,利用7张椅子的变换造型和声音、肢体、呼吸、面部表情、空间位移等表演方法演绎了一部令人惊悚的悲剧。年末邓树荣的另一形体喜剧《教室也疯狂》也在京亮相,其爆笑的剧情,夸张的表演,高难度的形体动作令剧场笑声不断。

    5月,由国家话剧院、台湾“两厅院”和台北艺术大学联袂制作的《西厢记外传》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此剧原名《孙飞虎抢亲》,是台湾戏剧家姚一苇1965年创作并发表的剧本,剧作对经典故事《西厢记》进行了大胆的解构,才子佳人的情节被彻底颠覆,原著中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孙飞虎变成了主角,“抢亲”与“易装”成为戏剧中心情节,也显现出“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隐喻。尽管家庭落败,但是崔双纹依然具有着相府千金的小姐身份,因此先是被赶考的书生张君锐爱上,后又秉承老母旨意嫁给郑将军,再后于迎亲途中被强盗孙飞虎抢亲。崔双纹为了转嫁危机,竟与丫鬟阿红换了衣装,一时间,谁是主人谁是婢,果然扑朔迷离。强盗孙飞虎向冒充小姐的丫鬟大献殷勤。而换了书生衣装的孙飞虎,撩拨了崔小姐的芳心,戴上强盗衣冠的张君锐,反倒做了强盗的替死去的鬼。姚一苇以他犀利的笔锋,剖析了善变的人性,并且对崔双纹式的自傲、自私与传统偏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果说,衣装是人的符号,那么身份则是社会的符号,人的符号化生存,人被符号架空的荒谬,在这里表现得十分充分。

6月,台湾纸风车剧团也加盟此次戏剧季,带来一连5场创意丰富、形式新颖的《纸风车幻想曲》。该剧为纸风车剧团的经典保留剧目,曾经巡演将近400场,在台湾超过百万人次欣赏,并在纽约、香港、澳门与北京巡回演出。8月,来自台湾果陀剧场,由杨世彭导演、金士杰主演的《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让人印象颇深。此剧通过一位身患疾症、渐失知觉的教授与其早年的学生的14次谈话,展现了积极向生、坦然赴死的勇气和毅力。

2012年,话剧走向繁荣可谓曙光初现,这不仅表现为国有戏剧院团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也表现为中外戏剧荟萃、主流先锋杂糅、大小剧场共赢,更表现为仅北京一地全年的小剧场演出就达到了4000多场,基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13年,话剧必有令人满意的新答卷。

 

                本文作者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研究员  宋宝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