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品牌活动

扶持戏剧节,少点儿悬念才好  

[关闭本页]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牛春梅
发布时间:2014-09-09

上周,第七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又如约归来,但青戏节这次归来的脚步依旧并不轻盈。受资金问题所限,今年的青戏节直到开幕前几天才宣布参展剧目,且参展剧目数量也延续了去年的递减态势,只有41部,与2012年的53部相比,缩水不少。作为一名常年报道戏剧新闻的记者,每年看青戏节筹措资金,都像是在看一部悬念丛生、跌宕起伏的电影。其艰难程度常常是让人觉得今年可能就要偃旗息鼓了,谁想最后却又总能克服重重困难,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资助,化险为夷。年复一年,戏剧节组织者心脏总要承受这种考验,但这样的悬念显然并不利于一个戏剧节的健康成长。

缺钱,不只是青戏节的关键词,国内大多数民间戏剧节都曾遇到相同的困境。比如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和南锣鼓巷戏剧节,也都曾在资金问题上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戏剧节筹钱之难,源于戏剧本身。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戏剧都是相对小众的艺术,而戏剧节因其集中性,更加强化了小众的困难。也正因为这个缘故,英国的爱丁堡戏剧节、法国的阿维尼翁戏剧节等国际知名戏剧活动,其实都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才得以举办的。其实,青戏节的幕后,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向来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和国外戏剧节所享受的待遇相比,我们的戏剧节所能获得的这种支持是缺少制度作为支撑的,因此也常常是不稳定的,总要靠艺术家年年“化缘”,也才总要上演跌宕起伏的悬疑戏码。其结果则是扶持资金总算在最后一刻到账了,却仍免不了有人是要发两句牢骚的。不能埋怨发牢骚的艺术家不识抬举。我们来算一算,同样的一笔扶持资金,如果能有一个稳定的、持续的扶持制度,其所发挥的能量一定会更大。比如戏剧节组织者或许可胸有成竹地提前做好更多规划,使得活动的流程和设计更加科学、有序,也能够邀请到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参与演出。如果把眼光放得再长远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培育,北京总能打磨出一个戏剧的金字招牌,甚至可以和爱丁堡或阿维尼翁相媲美。

1947年,法国戏剧导演让·维拉尔创立阿维尼翁戏剧节,其初衷不过是为了让法国走出二战阴影,推动法国文化艺术的复苏与发展。六十多年后,阿维尼翁所产生的正能量,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让·维拉尔的预期。对于北京的戏剧观众来说,大家当然也希望青戏节能够有所发展,甚至超出其艺术总监孟京辉的想象。要想实现这一点,拿出一套实实在在的针对民间戏剧节的扶持制度,显然是比办好一两届青戏节更重要的事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