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北京戏剧

艺研新见|莫言当代题材话剧《鳄鱼》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召开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13

  话剧《鳄鱼》是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推出的首部长篇话剧剧作,也是莫言继历史题材话剧《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后,首度在戏剧领域打造的一部当代题材作品,通过一条无限生长的、会说话的鳄鱼,深刻呈现人性和欲望的复杂性。该剧完成为期近4个月首轮演出,近日在京收官,观众反响热烈,引发多方热议。

  9月10日下午,话剧《鳄鱼》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联合主办。与会文艺家、评论家等围绕作品的主题立意、舞台表现等进行深入研讨。

  作家、话剧《鳄鱼》编剧莫言,央华戏剧艺术总监、话剧《鳄鱼》导演王可然,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两块砖基金管委会主任王振,央华戏剧总经理阚凌云,《鳄鱼》总制作人李峻豪,《鳄鱼》宣传、演员总监梁夜枫等《鳄鱼》主创团队;画家尹毅,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邹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梧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教授翟文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田卉群,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薇,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一级编剧林蔚然,京报集团文化记者、媒体人、剧评人王润,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徐刚等文艺家、评论家;北京市文联原主席张和平,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北京剧协、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主持会议。

 

文本到戏剧的成功转化 欲望与人性的永恒叩问

 


北京剧协理事、央华戏剧艺术总监、《鳄鱼》导演王可然

  王可然介绍了话剧《鳄鱼》的创排缘起,从文本转化为戏剧,导演需要构建出具有想象力的视觉空间、梦幻的剧场空间,让观众置身于剧场中,如同享受一场人生的梦境。《鳄鱼》剧本拥有广阔的多维空间,给予导演丰富的二次创作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

  张同道表示,欲望是戏剧领域经久不衰的题材,而“鳄鱼”这一崭新意象的使用,将欲望的描写升华到新的美学高度,衍生出巨大的戏剧空间。《鳄鱼》中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具有较大的诠释与演绎空间。这部深刻探讨人性的戏剧成功演进了观众心里,它不仅是一部严肃戏剧,更是一堂“魔幻思政课”。


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

  张清华认为,一部优秀剧作可能是主题套叠的多重文本。该剧主题既是主流的又是永恒的,从主流价值观角度来看是反腐文本,从艺术角度来看是人性剖析文本,深入挖掘人的欲望与灵魂。央华戏剧团队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原创性地、生动精彩地演绎文本,有机融合了莎翁气质、古典内核与现代元素。


画家尹毅

  尹毅提出,《鳄鱼》以欲望为切入点,展现出宏大的戏剧世界,如一面镜子般观照现实社会,引发观众的自我审视。欲望既是正当的,又是邪恶的,没有欲望的推动,社会则无法进步。《鳄鱼》像一把钥匙,促使人们认知社会,思考如何把控、管理自身欲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邹红

  邹红表示,莫言的剧作不以结构精巧取胜,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内在心理,长于展示复杂的人物形态和语言魅力。《鳄鱼》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鲜明,展现出莫言的戏剧创作特色,同样对导演提出挑战,在演出时长和戏剧节奏方面,期待有更多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

  刘勇认为,从曹禺的《雷雨》到莫言的《鳄鱼》,剧作的根本冲突不仅在于剧情本身,更在于人的命运、人的欲望及其局限的永恒冲突。莫言用鳄鱼的生长规律来象征人的欲望,悲剧性的结局判罚被欲望侵蚀的人,以一种象征意味叩问人性,延续曹禺对人类命运难以把握的探究。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梧桐

  梧桐表示,话剧《鳄鱼》展现出丰沛的思想质感、当代质感、戏剧质感、未来质感,为正能量文艺作品提供样板。文艺作品需要锐利的视角和思想的厚度,戏剧创作应关注社会、剖析社会生态,《鳄鱼》以独立视角,全面、立体、真实地塑造当代人,给予观众更多人性思考、艺术营养与心灵力量,展现出艺术创作的筋骨。

 

魔幻现实主义拓宽舞台边界 提升严肃戏剧市场信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教授翟文铖

  翟文铖提出,话剧《鳄鱼》不仅塑造了人的世界,还存在着物的世界。作为文化符号出现的物,如旗杆和牌坊等;作为道具出现的物,如送给主人公的礼品;作为主体出现的物,如会说话的鳄鱼,具有强烈的暗示性。随着情节的推进,物具有了主导性,成为人性的象征、故事中的行动者、悲剧结局的审判者,人的尊严被物的审判所颠覆,从哲学角度来看,该作品是前沿性的。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薇

  胡薇表示,作品收获的巨大反响提升了严肃戏剧的市场信心,为严肃戏剧创作注入强心剂。剧场应是民众思考的场所,一部好剧应是从创作者内心中流淌出来的,《鳄鱼》的创排坚持了戏剧的品格,将忠于原著与舞台表达相结合,期待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迎来新的飞跃。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田卉群

  田卉群介绍,《鳄鱼》原著给人狂风骤雨般的畅快阅读感受,优秀的文本为表演形式带来一定挑战,但导演的创排让观众看到了文本的更多可能性。该剧用极简的舞美和极丰富的声光设计来展现终极毁灭,通过舞台灯光的设计,鳄鱼不仅是在同主人公单无惮互动,也在同观众对话。


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一级编剧林蔚然

  林蔚然表示,话剧《鳄鱼》呈现出磨合妥帖成熟的戏剧现场,具有魔幻气质,情境和人物设计给观众留下震撼印象。该剧融合了丰厚的文学底蕴、强大的整合能力、大胆的创排思路,编、导、演思想高度一致,拓宽了文学、戏剧和舞台的边界,舞美和多媒体的应用,共同营造出想象力丰富、致敬文学、关照观众的戏剧场域。


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徐刚

  徐刚介绍,通过多次阅读剧本和观看话剧,《鳄鱼》是一部常读常新、常看常新的优秀戏剧。主人公单无惮是一位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他的忏悔对应的是人性本善,该剧文本不仅仅是反腐的、批判的,也包含着忏悔与人性本善。演员台词紧凑密集又幽默风趣,快节奏的台词冲抵了时长可能带来的沉闷感,戏剧感充沛。


京报集团文化记者、媒体人、剧评人王润

  王润认为,透过话剧《鳄鱼》,真正看到了中国当代剧场。作品不仅呈现了剧本的文学性,还体现出导演的二度创作,使其当代性更加凸显。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气质赋予戏剧创作,造就了作品中颠覆性、突破性的精彩表演,当代性的戏剧表达塑造出复杂性的人物,切实提升了观众的观剧享受。


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两块砖基金管委会主任王振

  王振提出,莫言用诙谐、幽默、荒诞、讽刺的笔法,通过物象和事件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善与恶、自然界的生与死、科学与真理、世界和未来、人的价值和意义。剧中名字蕴含着象征意义,单无惮的单与鳄鱼之鳄,谐音正是善与恶,两者的对话,也就是善与恶的对话,是整部戏的灵魂所在,展现出人们需面对的善与恶、美与丑、欲望和沉沦的选择,这是人类对命运和自身价值的思考。

 

文艺评论赋能戏剧创作 助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作家、话剧《鳄鱼》编剧莫言

  莫言感谢北京市文联为话剧《鳄鱼》搬上舞台给予的关注和支持,他表示,话剧同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一经出版便定型了,修改难度较大,而话剧每一场都有改进的机会,每一场演出都在不断地成熟、进步。《鳄鱼》这部戏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反贪污的故事,而是关于人的、人性的、人的质量、人的目的性的戏剧。会上文艺家、评论家为剧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将认真思考观众的建议,争取呈现出更好的作品。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

  陈宁表示,话剧《鳄鱼》运用雕刻式的文本表达、雕塑式的舞台表现,为观众带来极具质感的戏剧欣赏体验。希望广大文艺家、评论家能够继续关注北京戏剧创作,北京市文联也将持续加强挖掘优秀创作素材、扶持孵化文艺作品,增进文艺家、评论家之间的交流对话,为助推北京戏剧创作搭好台、服好务,期待更多优质戏剧作品的出现。


北京市文联原主席张和平

  张和平表示,优秀戏剧作品的呈现离不开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的努力,话剧《鳄鱼》经历了曲折精彩的创排生产过程。就像莫言曾在创作过程中提到的七字真言“改改改改改改改”,艺术创作没有止境,戏剧创作同样是不断总结提升的历程,《鳄鱼》首轮演出圆满收官并不意味着创作的终结,而要继续精心修改、精雕细琢、止于至臻。


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

  韩子荣总结,《鳄鱼》这部剧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作品到戏剧作品的成功转化,更在于编剧、导演、演员和多方共同努力,合力打造经典剧目。本次研讨会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多个专业领域对剧作进行深度研讨,赋能新一轮演出。市文联将充分发挥好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继续聚焦出作品、出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加强组织协调、联络服务、资源整合,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文艺创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助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Baidu
map